1、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四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和近代区域性和全球化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与扩展历程,理解这一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转型等因素对交通产生的影响以及古今中外交通运输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提升其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教学背景分析(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为第五单元第12课,涉及的主要历史时段是20世纪前(少量涉及20世纪后),对交通的变化作了一个概要性的交代,并讨论交通发展的作
2、用。本课上启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下启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将城市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有机链接,为还原给学生一个多维的历史样貌打下基础。本课分为四个子目,按照专题和时序排列。第一个子目反映的是交通中最早的信息,主要介绍道路建设和运河开凿。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所涉及的海上航行尤其是远洋航行难度较大,所以时间则相对晚些。“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作为第三子目单列,主要考虑到工业革命对铁路、轮船、汽车等的重大推进作用。第四个子目则是在前三个子目的基础上,讨论交通发展的作用。(二)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在初中对本课涉及的知识获得信息量较少,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与本课对应的部分只是从交通工具的动力变革
3、和世界市场的孕育发展视角有所涉猎,导致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缺乏系统化的了解;2.学生通过对高中必修教材的学习和对日常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对交通运输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近代交通的发展有过一定的了解,这将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策略:设计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直观性,通过展示视频、图表等信息,让学生对古代和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变迁有更加直观和明确的了解,同时帮助学生在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同时,深入理解促成交通运输发展因素及其影响。因此本课设计将重点放于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如设置探究主题,学生合作解决,得出相应结论)。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人工道路的铺设、运河的开凿、
4、海上航线的建立、铁路的发展等交通工具的改进等史实,使学生从区域性和全球化两个视角了解20世纪前交通运输发展的脉络与条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 通过史实整合与史料分析,让学生理解交通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 关注我国铁路、航运的近代化,认识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体会中国人自主创新与开拓精神(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二) 教学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视频资源 文本资料 智慧学习平台(二
5、)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史料研习、翻转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材料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晚唐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材料二 “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中唐 李肇唐国史补材料三 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 清初 张岱夜航船教师设问:换个视角来分析我们所熟知诗句中的信息,大家一起思考关于材料中描述的这个唐代 “快件”的相关问题:1.“快件”的起点有可能是在哪里?(岭南、福建、巴蜀)2. “骑手”使用了什么交通方式和工具来“派件”?(驿递、
6、快马)3. 这个“快件”被快速送至长安,这在当时是交通领域的常态吗?通过层进式的设问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之间的距离,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水陆交通的变迁。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开门见山,选择三类史料,启发学生思考并渐入学习主题。设问1和3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的特点并合理应用,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提升历史解释素养。一、“探路”: 源何处?(形成)1. 古道天成:山川形势浑然见(1)古道溯源 原始人在自然界开展生存活动过程中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材料四 (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
7、道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教师设问: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时道路形成和应用的哪些信息?(信息:此时期的道路主要依山川形势自然形成,材料中也反映出大禹在治理水患过程中能够顺应当地物产和交通的自然规律,采取适当的方法因地制宜。)说明: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天然的道路与河流是主要运输渠道。 (2)工具演进人力搬运驯养动物撬的启用发明轮车 (里程碑)2. 取力人工:条条大路通罗马(1)陆路人工古道铺设分期:步行道路驼运道路马车道路成果: 古道建设的代表西欧:罗马大干道古道建设的法度中国秦:全国性道路网古道建设的延伸元朝境内外驿路交通网材料五
8、 (秦)为弛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分析秦朝交通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背景。(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分布广(全国);类型多样化;连通性(道路网);水陆并举。背景: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法家思想)(2)水路人工运河开凿中国隋朝大运河元朝京杭大运河:法国米迪运河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仍在通航;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过渡语: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不断地对海洋进行探索。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
9、海洋的探索由区域扩展到全球,建立了全球的航路。阅读材料,借助大禹治水的史实,分析当时古道形成的主要路径结合材料分析秦朝交通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背景。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加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材料梳理其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寻路”: 向何方? (发展)1.海洋探索:环球航行织路网(1)东方视角的探索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已形成连接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交通网络) 汉武帝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宋元时期,中国海船能够横渡大洋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材料六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
10、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教师设问: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促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因素有哪些?(必要因素:需要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战争的需求;可能因素:大一统局面;强盛的国力;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2)西方视角
11、的探索:新航路的开辟教师设问:观察上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意义:使全球海陆沟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建立;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技术变革:动力攀升新路长1、陆路交通: (1)进入“铁路时代”:1814年英国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2)中国第一条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条实用铁路。材料七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
12、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教师设问:19世纪初,促进工业和农业“如此迅速发展”的“革命” 指何事件?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事件: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发明。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3)京张铁路:于1905年破土动工,1909年全线通车,全长201.2千米。由詹天佑(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主持修建。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材料八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
13、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铁路为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材料九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西方传人的。对于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来说,轮船传入中国最早,其次是火车和飞机。1829年4月,一艘从孟加拉开出的小轮船驶抵广州城,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艘轮船。到20世纪初,轮船已航行在中国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教师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原因:政治,列强因入侵需要而修建;科技革命的影响(
14、从西方传入近代交通工具);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观,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努力)2、水路交通: (1)中国近代造船: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了中国。1866年,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建造并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教师设问:思考近代水陆交通发展的作用?(交通条件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2)西方汽船发明:美国人富尔顿1807年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蒸汽机和内燃机取代人力,促进了新型轮船的出现和航运业的发展)3、动力升级: 西
15、方汽车的发明:1885年德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内燃机汽车。但20世纪前还不够普及。教师小结:科技发展是新交通方式变革的根本动力。在工业革命推动动力不断升级背景下交通事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深化,有效驱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小结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影响:分析和解读材料,从东方视角进行海洋探索,得出促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因素阅读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分析其影响阅读图片和材料七,判断“革命”的含义,概括梳理工业革命与对交通、与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解读材料,得出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老师给出的图片,进行综合归纳,得出答案。掌握必备基础知识仔细阅
16、读教材,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培养时空观念。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应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能力通过比较近代中外水陆和陆路交通的的发展与动力装置的流变,得出科技发展是新交通方式变革的根本动力的认识,理解在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交通事业发展又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有效驱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三、“论路”: 在脚下! (影响)教师过渡语:交通事业飞速发展推动社会变迁,世界在发展中日新月异,华夏儿女骋怀游目、交流互鉴,与世界人民共话美好生活。1. 华夏兴衰:自强一统辟蹊径出示图文材料,教师设问:阅读
17、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指示,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谈谈对你有哪些启示? (积极:经济上:推动近代化,促进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打破了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扩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政治上: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封建落后的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思想上:对封建的陋习等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局限: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这是源于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是铁路权丧失的结果。启示:把题目所呈现的中国近代铁路发展,需要放在全球历史的视野
18、来考察,即把当时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作为其世界背景的话,就非常容易理解中国铁路为代表(再如航运业等)的近代化都是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无论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统一,体现出中国人的自主创新与开拓精神。近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中国,路权受制于西方列强,中华民族交通事业无从独立发展,华夏儿女敢问路在何方?!唯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继续维护统一、谋求自强之道,发展的愿望方可实现,这才是我们脚下应该果断选择、坚实走过的民族复兴和昌盛之路。)2. 社会变迁:交流互鉴共筹谋(1)邮驿制度 在我国古代又称为“站赤”,即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路。据甲骨文记载
19、,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古代驿站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代出现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87年创办大清邮政总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2)组织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回顾本课所学,分析交通变革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有哪些?(加强不同地域间往来: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化发展;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对封建的陋习等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心态:互鉴交流共筹谋。) 结语:在愈加便利通畅与开放的交通环境下,人与人之
20、间、制度与制度之间需要互相借鉴交流。相信人类将因交流而睿智,世界因互鉴而丰富,全球将在人类共谋、共商、共建中变得更加美好!小组合作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同学们在对老师提供的史料阅读基础上探讨交通流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并逐渐熟练应用,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培养其对历史的思辨能力学会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升其。通过解析交通变革与社会生活变迁的逻辑联系,得出愈加便利通畅的与开放的交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需要互相借鉴交流的认识。课堂小结一“探路”:源何处?(形成)1. 古道天成:山川形势浑然见2. 取力人工:条条大路通罗马二“寻路”:在何方?(发展)1.海洋探索:环球航行织路网2.技术变革:动力攀升新路长三“论路”:在脚下(影响)1. 华夏兴衰:自强一统辟蹊径2. 社会变迁:互鉴交流共筹谋梳理本课脉络,理解古今中外(20世纪前)的交通发展流变历程,认识其与科技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 体验国家民族精神、了解人类智慧,升华家国情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