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了解物候学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5、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了解物候学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能解释简单的物候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 法【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法学法】1默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穿越到一个陌生的时空,你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你将如何判断季节呢?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它就是大自然的 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 积累字词1、 多音字、2、 近义词填空销声匿迹 隐姓埋名(1)自从上次聚会之后他就 了,我们谁都找不到他。(2)老人一生不事权贵,不求闻达, , 一心务农。三、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教育家,中国近代 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 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2008 年与袁隆平、 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四、研读分析 (一)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重点介绍事理说明文。(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速读课文,训练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概括内容要点。(逐段概括,注意抓住问句、过渡句、段落中心句、标志性词语等。) 2、整体感知:做读书摘要,填写课文提纲(13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 什么叫
4、物候)和 ( 物候学 )。( 4 5)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11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3、抢答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学生明确: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 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 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6、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
5、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 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 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7、总结说明顺序:(四)速读课文1-3段和 610 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速读1-3段,思考:课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个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速读6-10段,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文章第一段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第二段再指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
6、在关联,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2、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 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 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 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 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 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 课堂小结 主题: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
7、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 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六、作业布置 必做:1.抄写读读写写。 2.完成训练 7 课后拓展。 3、选做: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一、 复习旧课知识,学以致用。请大家结合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描绘的物候现象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1)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纬度的差异)(2)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
8、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高下的差异)二、 探究方法,分析作用。1、 出示句子,判断说明方法。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2、出示答题模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生动/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科学/更容易让人理解/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文学性。”按照答题模式,规范答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物候观测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科学。2、 速读课文,找出文章
9、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示例:分析第五段的说明方法。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北京物候记录的资料,把1962年的记录和1960年、1961年的记录作比较,列举北京地区1962年农作物生产受到低温损害的事例,用具体的数据,充分具体又突出强调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准确,更有说服力。提问学生模仿第五段的说明方法答题格式,分析7-10段的说明方法答题。3、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
10、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三、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凡是”表范围,说明只要是近海的地方,没有一处不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用上“凡是”,符合实际情况,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
11、,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2、赏读文章第 1、2 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 1、2 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改文: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 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 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 1、2 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 为主。示例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
12、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 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 来得太匆促。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 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 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 1、2 段,争取背诵。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 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 课堂练笔 多媒体出示图片,要求:仿照第一幅图上语句,为第二幅图配上适合的语言。五、 拓展延申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包含了什么物候知识?展示课下收集的农谚或有关物候的诗文。六、 总结全课七、 布置作业 必做: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2、预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抄写读读写写的字词拼音。五、板书设计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