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荆 轲轲 刺刺 秦秦 王王战国策战国策 张秀娟张秀娟 2014年年11月月11日日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推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2、分析荆轲的性格,学习其精神;3、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一、整体把握一、整体把握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文章写了几个人物?最主要的是谁?荆轲刺秦王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秦王等最主要的是荆轲二、重点研读二、重点研读1、研读8、9段,理解词、句的含义;2、研读14、15段,理解词、句的含义;3、口头翻译14段,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用词不同。译文:荆轲拿了地图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
2、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挣扎着)站起来,挣断了衣袖。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了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古代汉语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三、学以致用三、学以致用一)解析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一)解析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1、微太子言2、顾计不知所出耳3、诚能得樊将军首4、今太子迟之5、轲自知事不就6、使使以闻大王7、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8、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不用只是,有轻微转折如果真的、果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成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名词作状语,用盒子道歉二)解析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二)解析下列
3、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5、倚柱而笑6、其人居远未来连词,表假设,如果语气助词,表否定语气介词,表原因,因为助词,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起协调音节的作用代词,代荆轲动身这件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连词,表修饰,往往可以翻译成“着”“地”代词,那(个)三)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特点:三)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特点: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有以报太子。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者。3、燕王拜送于庭于庭。4、而燕国见见陵之耻除矣。5、而卒惶急无以无以击轲。6、樊将军以穷困穷困来归丹。译文:秦王必定高兴地接见
4、我,我才能有机会来报答太子。译文: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译文:燕王在朝廷上举行拜送礼。译文: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消除了。译文:而在仓猝惶恐危急之中没有办法来击杀荆轲。译文: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四、问题探究四、问题探究1、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荆轲,写秦武阳、太子 丹、秦王等有何作用?3、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课外进行)深谋远虑 沉着刚烈 胆色过人机智果敢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衬托:1)写秦武阳,衬托荆轲的胆色2)写太子丹,衬托荆轲的沉着3)写秦王等,衬托荆轲的勇武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推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方法,懂得了如何翻译文言文,掌握了分析了人物(荆轲)性格特点的技巧。六、翻译六、翻译1、翻译第8、15段。(写在作业本上)2、完成对荆轲刺杀秦王行为的评价。可上网搜索资料,得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