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用的产物,(隋唐)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隋唐)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铨选制、律令制、两税法行改革创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铨选制、律令制、两税法等重大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等重大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
2、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王小甫编著王小甫编著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第二第二单元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的发展展第 7 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移事易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时空观念】通过通过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
4、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魏晋到隋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魏晋到隋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1 1
5、、夏商西周时期:世官制、夏商西周时期:世官制依据出身和宗法血缘关系选拔官员,依据出身和宗法血缘关系选拔官员,“世卿世禄世卿世禄”。“公门有公,卿门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3 3、西汉时期:察举制、西汉时期:察举制一、选官制度(一)魏晋前的选官制度(一)魏晋前的选官制度2 2、战国时期:军功爵制、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依据战功依据战功 (利弊分析)(利弊分析)(二)九品中正制(二)九品中正制1 1、背景:(、背景:(1 1)基于汉末动荡的权)基于汉末动荡的权宜之计。汉末宜之计。汉末社会动荡社会动荡,察举制下,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6、。(2 2)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虑。选)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虑。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3 3)察举制不适宜选拔的需求)察举制不适宜选拔的需求汉末社会动荡,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操开始,
7、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4 4、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高门(上品)高门(上品)寒门(下品)寒门(下品)九九品品中中正正制制示示意意图图2 2、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8、而推行。的建议而推行。3 3、方式:、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其实质是汉代察举制的发展。其实质是汉代察举制的发展。积极:积极: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隋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唐科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5 5、评价:、评价:消极:选官的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消极:选官的标准
9、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为主要看家世,才能并重,发展为主要看家世,成为世家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得世家大族从而使得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最终走向衰落。品中正制最终走向衰落。科举制的出现,从科举制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
10、加强中的产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央集权的需要。(三)科举制(三)科举制1 1、背景:、背景:(2 2)宋朝大发展: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的推动、理学的兴起)宋朝大发展: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的推动、理学的兴起等,促使科举考试更加重要更加公平更加繁荣。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等,促使科举考试更加重要更加公平更加繁荣。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2 2、发展历程、发展历程(1 1)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产生并初步发展产生并初步发展(3 3)明清走向反动: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成为文化专制的工具;)明清走向反动:明代开始
11、实行八股取士,成为文化专制的工具;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1 1)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最重要的是进士科),有多种报名科目(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分科举人分科举人”,故称科举。考试方式:,故称科举。考试方式:帖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12、口试。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3 3、科举流程、科举流程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荐,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科举制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2 2)级别:)级别:院(童)试院(童)试:省学政主考省学政主考,童生童生考中称考中称 秀才秀才,即称即
13、称 相公相公.乡试乡试:三年一考三年一考,省城省城举行举行,秀才参加秀才参加.考中考中叫叫举人举人,称老爷称老爷.头名解元头名解元。八月考试,。八月考试,秋闱秋闱。会试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乡试后次年春天(春闱春闱)在)在京都礼部京都礼部举行举行,举人参加举人参加,考中称考中称贡士贡士,头名叫会元头名叫会元.殿试殿试:会试合格,参加皇帝或钦命大臣主持会试合格,参加皇帝或钦命大臣主持的殿试的殿试,合格统称合格统称进士进士,分三甲分三甲:一甲赐予进一甲赐予进士及第士及第.头名称状元头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二名称榜眼,三名称探三名称探花花.二甲赐予进士出身二甲赐予进士出身,三甲赐予同进士出三甲赐予同进
14、士出身身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权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选材范围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中正官中央政府推举考试士族、庶族世家大族为主考试成绩(分科考试)门第(分级不分科)开放性开放性集权性集权性公开性公开性公平性公平性4、科举制的特点及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科举制的特点及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特点:)特点: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时间的延
15、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年正式废除。废除。贡院贡院科举考试的地方科举考试的地方(2)趋势:)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对的公平、公开。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5.5.影响:影响:(1 1)积极方面:)积极方面:有利于打破士族有利于打破士族特权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
16、流动社会阶层流动。把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促进文化教育发展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学风气,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形成重学风气,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 2)消极方面:)消极方面:科举科举选拔标准单一选拔标准单一,忽视实践性忽视实践性知识考知识考查,查,压抑个性,束缚知识创新压
17、抑个性,束缚知识创新;考试以儒学为主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忽视实用性,不利于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积积极极影影响响社会整合社会整合功能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
18、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推动儒学学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巩固国家统一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推动世界文明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拔人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早在唐朝时其选拔人才的方法就被东
19、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消极极影影响响重才轻品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官本位思想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的思想至今还存在存在禁锢思想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
20、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表现农业发展表现二、三省六部制(一)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一)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秦朝: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西汉武帝时:西汉武帝时:中外朝制中外朝制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宋代宋代二府三司二府三司元朝:元朝:一省二院制一省二院制明朝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废丞相,内阁制度淸朝淸朝军机处军机处1 1、概念:、概念:2 2、历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历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中枢政务机构,是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中枢政务机构,是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参与参与决策、发布政令、拥有实
21、权决策、发布政令、拥有实权的部门。它们是的部门。它们是中央政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汉唐中央官制的演变(二)汉唐中央官制的演变尚书、中书、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门下形成三省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共同辅助决策。三省共同辅助决策。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中朝:汉武帝时起,选用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三公逐渐被架空,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三)三省六部制(三)三省六部制1 1、形成过程:(、形成过程:(1 1)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汉武帝时形成以
22、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的局面。的局面。(2 2)曹魏改称尚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曹魏改称尚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省之权。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省之权。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3 3)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 2、职能及运转:、职能及运转: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
23、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又设四。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又设四司,共二十四司,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司,共二十四司,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九卿则演变为九寺、五监,负九卿则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受制于六部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职。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三)三省六部制(三)
24、三省六部制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而非职责的分工,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来。易中天隋唐定局唐代,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多,同唐代,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多,同时通过科举制担任高职的寒门子时通过科举制担任高职的寒门子弟渐增,弟渐增,剔除了专门为皇家服务剔除了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机构的机构,一定程度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强化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体制的完善。3 3、特点:、特点:(1 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相权三分、彼此牵制(2 2)职权明确、提高效率)职权明确、提高效率(3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 4)节制君权、减少失误)节
25、制君权、减少失误4 4、历史影响:、历史影响:(1 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 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揽,利于加强皇权;(3 3)节制君权)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保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4 4)它它是是中中国国官官制制史史上上的的重重大大变变革革,是是中中国国古古代代政政治治体体制制的的成成熟熟的的标标志志之之一一。此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新材料:新材料
26、:“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做到理性决策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
27、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新视角新视角 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体制内的民主”。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
28、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场所称为“政事堂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
29、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得失 新思维新思维 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体制内的民主”。实现权力有效实现权力有效监督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实现权力分配均衡均衡“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改
30、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决策与行政分离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
31、方向发展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同部门协同机制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施行平衡君权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省,这对君权有一定一定的的限制限制作用作用三、赋税制度(一)、相关概念(
32、一)、相关概念1 1、古代民众的义务:、古代民众的义务:“税税”+“+“役役”3 3、役:又称劳役、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役:又称劳役、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主要有力役主要有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军役、杂役等等2 2、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币。主要有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主要有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
33、中国,中国最初的赋税是统治者向下属最初的赋税是统治者向下属征取土产、劳役和其他实物征取土产、劳役和其他实物。稍后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及军需稍后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及军需品,称为品,称为“赋赋”;按土地及工商经营征收财物称为;按土地及工商经营征收财物称为“税税”。(二)古代赋税制度演变:(二)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汉代时期汉代时期-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北宋时期北宋时期-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清朝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前期)租庸调制(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后期)两税法租调制租调制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赋税
34、徭役制度形成)制度形成)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2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总体特点:体特点:征收的标准:征收的标准:人丁人丁田亩、资产过渡;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征收的方式:实物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征收的名目:多种成分多种成分单一货币单一货币征收时间:征收时间:由不定时由不定时定时定时农民服役: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可以代役地丁银地丁银1 1、演变过程、演变过程(三)租庸调制(三)租庸调制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
35、唐代租庸调法。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租调制是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制是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年纳粟2 2石、调帛或布石、调帛或布1 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向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调”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的土地制度,其性年限后归其所有的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封
36、建土地为国有制。质是封建土地为国有制。均田制是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租调制实施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凡凡15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40亩,女子亩,女子2020亩。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亩。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外获得土地。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1 1)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
37、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2 2)作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作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 2、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四)两税法(四)两税法 1.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国家财政紧张。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38、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780年年,唐德宗接受宰相,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杨炎的建议,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实行两税法。2 2内容:(内容:(1 1)实行)实行“量出制入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分配到各地征收。(2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一律就地落籍纳税。(3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一切杂税杂役。,取消租庸调、一切杂税杂役。(4 4)户税户税按户等高低按户等高低征钱征钱,地税地税按亩缴纳谷物。按亩缴纳谷物。(5 5)一年分
39、)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次纳税。3 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称为“客户客户”。白寿彝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国通史
40、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税次数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人丁财产财产田租、户调、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户税、田税授田农民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律纳税旬输月送旬输月送夏、秋两季夏、秋两季简化了税收时间4 4、积极作用:、积极作用:“量量出出以以制制入入”:中中央央政政府府先先定定额额、再再分分配配到各地征收。到各地征收。户户无无主主客客,以以见见居居为为簿簿:不不分分主主户户和和客客户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人人无无丁丁中中,以以贫贫富富为为差差:
41、每每户户按按人人丁丁和和资资产产缴缴纳纳户户税税,按按田田亩亩缴缴纳纳地地税税,取取消消租租庸庸调调和和一一切杂税、杂役;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推动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发展。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会矛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明确收税时间,减轻人民负担。明确收税时间,减轻人民负担。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明确各阶层税率,体现了社会公
42、平。明确各阶层税率,体现了社会公平。5 5、影响、影响积极:(积极:(1 1)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 2)扩大收税对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 3)“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 4)由)由“舍地税人舍地税人”到到“舍人税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身控制。(5 5)以货币
43、为主要征税方式,)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6 6)征收过程中体现公平公正的特点,是帝国制度成熟的标志。)征收过程中体现公平公正的特点,是帝国制度成熟的标志。消极:(消极:(1 1)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2 2)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3 3)税外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税外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6 6、弊端及结果、弊端及结果结果:结果: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两税法名存实亡无统一税额,各地
44、税负不均无统一税额,各地税负不均政府加征杂税,负担加重政府加征杂税,负担加重以货币征税,币值不稳,负担加重以货币征税,币值不稳,负担加重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动不受限制,收税对象不稳定人口流动不受限制,收税对象不稳定 780 780年推行的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年推行的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在两税法实行后其他在两税法实行后其他赋税仍未停止征收。更为严重的是,征收基本税的方法对农民极为不利因为正式赋税仍未停止征收。更为严重的是,征收基本税的方法对农民极为不利因为正式赋税是按货币计算的(尽管征收时不一定是货币),赋税是按货币计算的(尽管征收时
45、不一定是货币),并且计算的标准很高并且计算的标准很高实实际上以实物折付的税额是原来份额的际上以实物折付的税额是原来份额的3-43-4倍。没有免过税,也没有按商品重新调整倍。没有免过税,也没有按商品重新调整税额。理由很简单,因为政府需要额外的收入来支持税额。理由很简单,因为政府需要额外的收入来支持范围广大而且花费巨大范围广大而且花费巨大的国内战争。的国内战争。剑剑桥中国隋唐史桥中国隋唐史汉到隋唐时期封建赋税制度汉到隋唐时期封建赋税制度规律总结规律总结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46、制松驰。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庸”为标志)。为标志)。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1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的民族禀赋2 2、制度创新要、制度创新要适应国情适应国情,顺应生产力发展,顺
47、应生产力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时代潮流3 3、创新是在、创新是在历史继承历史继承中的创新,也是政治制中的创新,也是政治制度历史变革中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度历史变革中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 4、每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盛世的时候,都会出、每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盛世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弊端,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能缓和社现各种弊端,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能缓和社会矛盾,延续王朝的寿命,但是不会矛盾,延续王朝的寿命,但是不能解决根能解决根源问题源问题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2021湖南高考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
48、,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2(2020.1浙江高考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
49、以“平章事平章事”或或“同三品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外朝”参议要政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32020山东高考山东高考3)表)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50、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时 期概 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4(2020北京高考北京高考3)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隶属于中书省隶属于中书省 隶属于尚书省隶属于尚书省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 B C D5(2019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