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shoukejiaoshi课程章节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课标要求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学目标【区域认知】1、分辨大气层各垂直层的特点,认识不同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差异及其原因;理解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在全球不同区域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影响。2、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综合思维】1、对比大气组成成分过去与近现代含量的变化幅度差异;运用图表和所学资料,综合分析大气层的各物理性质,解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流、大气
2、运动原理分析说明霜冻、温室效应、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地理实践力】1、通过实际案例,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该现象与大气组成和大气物理性质的关系。2、通过地理绘图、地理研究小组、地理观察等方式进行培养。【人地协调观】1、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的意识。2、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等活动,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教学重、难点1、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大气的影响。2、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3、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4、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三种力对风向
3、与风速的影响。教学方法案例探究、地理研究性小组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并能够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2.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几层?各层有何特点?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有怎样的联系?让学生带着知识与疑问进入课堂。新课导入以“图2.1自由落体状态中的鲍姆加特纳及教材案例”为引导入新课,并提出课前思考(即案例两问)。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水平,对课前思考作出现阶段解答。回顾知识,调动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新课讲授播放教学短片,请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对大气组成及其作用进行理解、分析并与同学
4、分享。对本节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提升。教师抛出素材,讲述“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包括常定成分与可变成分”,并对“大气成分的演变”进行材料展示。地理研究性小组思考讨论“原始大气-次生大气-现在大气”演变的原因。理解现在大气组成的成因。发散思维,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提供资料“亚马孙森林大火及亚马孙地区大气的组成及其变化”,并使学生了解“亚马孙森林火灾”入选中国气象局“2019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并总结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阅读材料对亚马孙森林大火相关问题作出思考解答:1.说出亚马孙地区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2.亚马孙地区森林火灾对当地大气成分的改变有哪些?3
5、.说明亚马孙地区森林火灾改变大气成分,可能对人类造成哪些不利影响?以时事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兴趣。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小组思考并回答:受人类影响产生了何种大气问题?学生通过视频得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2.产生臭氧空洞并且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臭氧对人类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师引出活动“非洲运动员成绩优异与大气含氧量的关系”,展示“非洲地形图”与“中国地图上找到我国高原训练基地的位置”展开活动探究。学生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性小组对课本研究性问题进行探究
6、。过渡播放教学短片,使学生对我国最新火箭发射情况作出了解。学生思考:1.火箭穿越大气层会经过哪几层大气分层?2.各层气温如何变化?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回顾自主学习内容。讲解大气分层的依据: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自下而上划分。讲解各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拓展:1. “我国近40年大约200万次探空气球观测数据显示”;2. 科学家欲在平流层抹“防晒霜”为地球降温3. 高层大气大气层结构特征。对各层大气进行拓展。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进行分析:1.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2.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如何随高度而变化?原因是什么?3.对流层和平流层中,
7、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4.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5.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每组找代表讲述一个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归纳知识点,教师对知识课本进行延伸。回顾课前导入案例,回答“39千米高空的大气与地面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鲍姆加特纳从空中跳下的高度就在平流层范围内;那里氧气稀薄、气温低,必须配备特制的宇航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回答课前思考,有始有终补充知识点教师对本节相关内容进行补充:逆温现象(含义、形成原理、类型)自学窗学生自学自学窗内容“全球合作 保护臭氧层”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过渡以“图2.8台湾使槎录初刻本”课前导读导入
8、新课。请地理研究小组结合后面所学知识进行解释:1.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2.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补充知识点教师对本节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辐射(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辐射规律)教师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大气的削弱作用”。并提出问题:“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读“图2.9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阅读课本材料并思考:1.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太阳辐射的热量是如何传递到给大气的?活动探究:通过阅读“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图”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并回答教材思考问题。研究性学习地理研究性小组合作探究
9、:1.晴天还是阴雨天的夜晚容易形成霜冻?2.烟熏为何能防霜冻?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霜冻危害?研究性学习请地理研究小组合作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补充知识点教师对本节相关内容进行补充:1.关于等压线与等压面2.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对热力环流进行讲述: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形成思考:1.A、B两处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会如何变化?2.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3.比较A、C、A、C四处气压大小。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气压判断规律”教师展示热力环流的常见方式: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阅读课本材料,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原理,学会画出城市风的环流方向。
10、合作探究:城市热岛效应1.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2.市区和郊区间近地面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3.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哪个位置进行植树造林?4.卫星城或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城市的哪个位置?研究性学习教师提出引导问题: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请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结合已学知识,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研究性学习教师提出引导问题: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白天和晚上,分别吹什么风?山风还是谷风?并说明理由。过渡阅读课本,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特性及其与风向的关系。教师讲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原理,并补充“关于地转偏向力相关知识”。教师从“高空中的风”这一理想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近地面的风”的运动状况。学生合作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特性及其与风向的关系,完成学案表格。并思考:“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是怎样的?”活动探究: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根据补充关于等压线与等压面知识,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单元小结作业布置各地理研究性小组对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完成教材资料分析问题。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