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题一西汉的统治西汉的统治壹考考点点贰叁肆王莽政权和东汉的兴衰王莽政权和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两汉的文化核心素养突破核心素养突破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一、西汉的统治(1)公元前202年,刘邦(即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内容 结果统治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政治制度“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诸侯王实力强大,
2、导致王国问题,不利于汉的统治和稳定。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政治(1)颁布“推恩令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思想
3、(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尊崇儒术(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边疆治理(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
4、的军政机构(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1)西汉后期局面政治:外戚干政,政治日趋黑暗。经济:土地兼并,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二、王莽政权和东汉的兴衰(1)建立:公元9年,王莽改国号为新。(2)“”:王莽针对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3)推翻:王莽统治末年,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推动农民起义爆发,公元23年推翻了王莽政权。(1)建立:公元25年,刘秀(即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随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完成统一。
5、(2)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3)东汉衰落原因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和宦官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发生了“党锢之祸党锢之祸”。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表现: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三、两汉的文化(1)史记:司马迁撰写,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1)汉赋:介于韵
6、文和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其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真实情况,语言朴实、生动(1)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经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3)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4)天文学:东汉发明候风地动仪的张衡,还撰写了
7、天文学专著灵宪(5)农学:出现氾胜之书,其后出现的四民月令中也有较多的农学内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汉承秦制”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高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承袭秦朝的郡县制,但汉初郡国并行。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等,减少财政支出。(2)发展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中央集权加强。建立“中外朝制度”,有效
8、地加强了皇权。汉武帝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农业耕作工具: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且后来出现了犁壁。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经推广到珠江流域。耕作制度:西汉时,推行代田法,两汉的熟制以一年一熟为主。农耕方式:庄园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强烈,东汉时最为典型。(2)手工业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粮食作物、蔬菜、果木,禽畜养殖,纺织手工业等。官营手工业: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营。(3)商业汉朝时,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虽如此,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汉代商运活跃,西汉时,存在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汉初
9、,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生产,采用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初年,面临三大社会问题:经济的萧条破败;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匈奴的袭扰。这三大问题在西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东汉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1全国乙202125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表格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郡名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代郡(今河北、山西间今河北、山西间)56 77120 123太原太原(
10、今属山西今属山西)169 86330 902南阳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 316528 551汝南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 587404 448豫章豫章(今属江西今属江西)67 462406 496零陵零陵(今湖南、广西间今湖南、广西间)21 092212 284考查点 汉朝经济的发展各项分析 选择A:比较表格数据可知,西汉末至东汉中期,豫章、零陵等长江以南的地区民户数量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位于长江以北的地区,说明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豪强大族势力的信息。排除C:汝南和豫章至东汉中期时民户数量相当,
11、说明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排除D:南阳、豫章、零陵等地民户数增长较快,汝南地区民户数变化不大,不能反映个体农耕经济衰退。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进行改革,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当时的战乱主要发生在中原及周边地区,对中原及周边地区影响比较大,故出现材料河北、山西附近户数下降的现象。后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建都洛阳。东汉政治中心一带,由于光武帝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出现光武中兴,使得政治中心地区的经济恢复发展较快。长江流域的豫章(今属江西)、零陵(今湖南、广西间)属于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小,经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民户随之增加迅速。答案 A2山东2021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
12、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考查点 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各项分析 选择C:根据“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及所学可知,汉初王国在行政管理上有较大独立性,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汉武帝、汉成帝时期,中央政府对王国职官的称谓、数量、地位及职能等进行了调整,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排除A、B:材料只
13、是体现了王国部分职官的裁撤和俸禄的减少,体现不出国家精简地方行政机构和节约中央财政开支的目的。排除D:郡国并行制在汉代并没有废除。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汉景帝等三位皇帝将地方王国的职官进行了调整,一是改地方官职名称,突出官职的地方属性;二是降低俸禄,从级别上突出中央与地方官职上下级别的属性;三是使地方王国的相具有地方行政长官的属性,突出其与中央的隶属关系。综合起来这些措施就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达到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西汉统治的目的。答案 C汉代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力武器,这
14、种思想实质上是思想文化的专制。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一些思想融合,在继承先秦儒学“礼”“仁”等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既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仁政思想,二者兼顾。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影响2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君权神授”等思想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一定程度上防止暴政的作用,去除“三纲五常”中的封建成分,其余思想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2)消极影
15、响:虽然统一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也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各种学术的争鸣。而且还将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1全国2019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考查点 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各项分析 选择C: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是道家黄老之术,这是因为经过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为了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统治者奉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
16、时期,政治、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统治者需要统一思想以维护大一统局面。由此可知,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思想,都是统治者基于维护现实统治的需要。排除A:王国势力强大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秦朝统一六国后,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排除D: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等学说精髓;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等思想。二者均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答案 C2北京202116(节选)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
17、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考查点 古代明堂的修建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礼记等典籍记载”“周礼记载”“东汉白虎通义载”
18、“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通过史籍以及出土遗址等证实西周明堂的用途及形状。唯物史观:“朝诸侯”“祀文王”体现出西周明堂祭天祀祖、举行朝会的功能,是礼制文化的物质载体;“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答案 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3湖北2022.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19、()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文献记述文献记述出处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后汉书班固传班固传答案:A4浙江2022.3 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答案】A【详解】本题
20、考查中国的造纸术。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会了运用树皮、旧渔网等材料造纸,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因此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有可能是在西汉时期,故A项正确;唐朝时期,造纸术传到中亚地区,故B项错误;北宋和元代我国的造纸术已经传到西欧,故C、D两项错误。5广东2022.3“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1、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在汉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汉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的职能管辖王国,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6山东2022.3 云梦秦简日书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
22、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计、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先秦以及秦汉时期的军事战争条件。秦简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二者共同表明政府对选择善马、相马术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及开疆拓土的军事战争的需要,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逐渐推广的农耕技术为铁犁牛耕,与政府重视相马术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政府重视相马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便利商业交往,排除B项;相马术的发展与礼乐制度的重建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7湖南2022.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重农政策。紧扣题干中“(汉武帝)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重农抑商的相关知识可知,汉武帝四处聚敛,但唯独不敢增收田租,说明汉武帝认识到农业的本业地位不可动摇,故A项正确。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