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案例:七下驿路梨花教学叙事【教例简介】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极好的短篇小说,有极时尚的思想内容、极精致的章法与手法、极优美的各种描写,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余映潮老师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巧妙利用课后的习题,进行了一次本色教学尝试。他在课堂中组织了“略读,再读,精读”三次语文活动,每一次都完成不同的课后习题任务,给我们的教学很大的启发。【教例简述】一、启动与铺垫1.知晓作家作品知识2.知晓写作背景知识二、活动一:略读,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2.老师出示课后练习一,屏显: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与老余 瑶族老人
2、 一群哈尼小姑娘 梨花3.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评说,引导。明确: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淳朴、善良、热情、乐于助人,他们的精神如梨花般美丽动人。4.老师小结,学生笔记,屏显:文中塑造了一组助人为乐的边疆军民的群像,特别是小梨花及其小伙伴;人物的心灵美是这篇小说的灵魂。【感叹: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小说的核心。】三、活动二:再读,品波澜1.老师出示课后练习二,屏显: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2.老师出示话题与任务,屏显:品析文中的悬念与误会。3.老师穿插“悬念”“误会”的知识讲析。屏显:悬念:让人们在欣
3、赏文学作品或影视剧时,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非常关切或急于知道的一种创作手法。误会:在故事中合理巧妙地安排“产生误会”的情节或细节,让作品情节形成美妙波澜的一种创作手法。【感叹:语文知识的渗透对语文教学来说就如同及时雨,要及时,但不能猛烈。】4.学生阅读课文,相互讨论。5.课中发言,赏析课文中的悬念与误会。老师评说引导。6.老师小结:(1)我们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误会为小茅屋的主人,其主要作用是让瑶族老人“讲故事”。(2)我们将“打头的那个小姑娘”误会为“梨花”,其主要作用也是让这位哈尼小姑娘“讲故事”。(3)故事之中还有故事,手法精致,内容更加丰美。四、活动三:精读,赏“梨花”1.教师
4、出示课后练习三,屏显:“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以全篇结构的作用。2.老师安排赏析任务:赏析课文中的“梨花”句,说说“梨花”的含义与作用。3.老师出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屏显:(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3)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4)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5)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
5、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6)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4.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学生课中批注。5.学生课堂发言,老师评说。6.老师点示“梨花”的含义,屏显:自然梨花,梨花姑娘,雷锋精神,边疆民风。7.老师点示“梨花”描写的作用,屏显:描绘美景,烘托人物;虚实结合,一语双关;象征手法,热情赞美;由实而虚,反复点题。五、老师指导学生再次朗读描写梨花的内容,学生笔记,收束教学。【教例赏析】余老师的这节课的设计体现出一种质朴之美,正如一树白色的梨花,干净清爽。他敏锐地发现了课后练习题设计得非常美妙,就直接
6、利用课后练习来组织学生学习,这也是统编本教材给我们教学带来的方便之一。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阶段的教学,都不能忽视了课后练习题,甚至我们每一课都可以将课后练习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这种方法我在教学中屡试不爽。余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抓住了这篇课文的几个特点:第一,这是一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的课文。它有充满诗意的标题;它有情致美好的点睛之笔;它用描写人物群像的方式,表现和赞美了雷锋精神、边疆民风和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它有大量的美词美句让学生积累;它安排了“老余”这个人物,简化了叙事的过程;它用悬念层叠的手法让故事逶迤展开;它用描写误会的手法漾起故事中的波澜;它用前后照应的方式使文章的内部结构显得严密
7、;它抒写了“我”的梦境,美化了抒情的角度;它在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过程中巧妙地安排了讲故事的人物,显现出故事之中有故事的构思特色;它用虚笔描写的手法,让故事有着咀嚼不尽的韵味;它用“梨花”一词,形成线索并表现出丰富的象征意义第二,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也非常美。第一题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概述故事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感受故事情致。第二题是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知识“悬念”和“误会”,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写法,感受小说波澜。第三题是体会关键意象“梨花”在课文中的作用,它不仅是全文的线索和人物,而且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第四题是拓展训练,让学生根据课文表现的主题,继续讨论“公德”的概念,实现课内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和对接。第三,这篇课文特别适合美读。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种方式的阅读:略读,知文意,再读,品波澜;精读,赏“梨花”。正因为深入研读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特点,余老师才能设计出质朴有趣,简洁高效的学习实践活动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几十年勤苦研读课文的功夫,又怎能有如此精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