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教育基础性价值思索 我有幸参校长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对幼儿园基础教育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叶澜的对基础教育解释是:“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应立足未来,为了未来而确定今日之基础的涵义”。理论层面的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内涵包括三个基本含义:基础为社会发展之基础;基础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之基础;基础为社会和人的未来发展之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
2、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获得的学习经验不仅会影响幼儿当下的发展,还会影响幼儿在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大学以后的发展。所以,幼儿园教育具有基础性。 “埋墙基为基,立柱墩为基“,基础的本义指的是建筑物得根基。如果人生如同修建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幼儿园教育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地基。幼儿园应该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或者说,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哪呢?有记者曾经问一位若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记者追问:“在幼儿园学到什么重要的东西呢?”科学家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
3、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休息,要学会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等。”科学家的回答出人意料,在他看来,是幼儿园而不是任何的大学或实验室给了他最重要的教诲。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对幼儿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概念,不是第二语言,不是智力开发,而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习惯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习惯一经养成,如果遭到破坏,当事人便会产生不愉快或不安的的情绪体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
4、轨道上奔走。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要害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童年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孩子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可塑性极强。我们应该化十分的力气在孩子年幼时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而不是要在孩子年长后化十分的力气去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因此,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幼儿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包括品德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学习习惯等,这些不仅在童年期,而且会在青少年期甚至在成年后影响他们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有健康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难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5、,就难以有高度发展的智力水平和高效率的工作绩效。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教育一直经历着变革,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不断冲击着幼教人的头脑。在幼儿园教育求新求变的大潮中,习惯养成教育似乎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幼儿园所作所为的教育科学研究、园本课程开发、对外宣传交流中,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似乎也难登大雅之堂,鲜有人提及。幼儿教育是早期教育,是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教育阶段。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即使在进餐习惯上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不会正确使用筷子、勺子等等。中小学往往把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视为教育内容。而幼儿园如果要为儿童以后学习基础知识、
6、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作好准备,恐怕没有什么比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更为重要的了。近年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三章“学前教育”部分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与其去承担保护国家或地方文化的重任、千方百计地帮助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为此一时彼一时的教育风潮所困扰,不如坚守以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为重点的基本立场。虽然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很难让人看到漂亮的过程或超常的结果,但是或许正是这种根本、外表朴实的做法最有可能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从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终身教育的思想尽管已经人人皆知,但是要将幼儿园从仅仅是小学的预备阶段真正转变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真正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念更新和实践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