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应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抓住幼儿教育这一段关键时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要循循善诱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适合幼儿
2、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合理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二、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要不断鼓励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们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
3、等。在评价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已有的要求和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和思考,强化规则意识,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三、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对于6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还是比较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
4、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有针对的逐个击破。他们知道的道理很正确,也很多,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正确的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四、家长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树立榜样,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学习、有的会游戏、有的爱帮助别人、有的爱劳动,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充分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带领其他幼儿尽快地向他们靠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作为老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巩固幼儿的规则行为。幼儿教育空间大,可塑性强。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幼儿是纯净的、无邪的,我们教育者应给受教育者一个平等、和谐的教育平台,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