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32 ,大小:4.37MB ,
文档编号:5478534      下载积分:3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478534.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Q123)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6)-(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6)-(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1、复习提问: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导课 明标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防范与惩处防范与惩处着眼于着眼于教育与引导教育与引导硬硬软软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导课 明标 同学们阅读课本P45-P46,重点内容圈划标注,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并完成表格(4分钟)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背景及导火线?2、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主张及代表人物和观点及两派较量的结果?自主学习(一)自主 合作展示 质疑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及组内交流成果,进行自学成果展示。我展示!我展示!我补充!我补充!我纠错!我纠错!我质疑!我质疑!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背景及导火线

2、?2、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主张及代表人物和观点及两派较量的结果?(一)(一)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夏朝商朝商朝西周西周禹刑禹刑汤刑汤刑九刑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2: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材料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渊源习惯法习惯法点评 提升(1)礼制

3、的产生: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2)新思想产生:东周时期,礼崩乐坏,-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背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导火索:【思考】儒家与法家各持何种意见?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儒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与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

4、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主张德治,以礼治国主张法治,君主用法和刑治国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点评 提升 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孔子孟子法家商鞅韩非人性善,实行德治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人性恶,实行法治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

5、主。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点评 提升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儒家VS法家,仁治VS法治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

6、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法家思想强调重刑治理国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相反,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结果?)点评 提升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它否定任何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思想主张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法治”是强化专制王权的一种手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点评 提升1.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

7、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B.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C.子产主张严刑峻法D.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解析:子产宣扬的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子产的治国理念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翻译过来是“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次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巩固 训练 同学们阅读课本P47P48,重点内容圈划标注,思考回答下列问题,(4分

8、钟)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变化?自主学习(二)自主 合作展示 质疑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及组内交流成果,进行自学成果展示。我展示!我展示!我补充!我补充!我纠错!我纠错!我质疑!我质疑!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变化?(一)(一)秦汉时期:(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2)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点评 提升被誉为律令之宗,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百代不易之道”张家山出土汉简二年律令张家山出土汉简二年律令极大地丰富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汉律的认识(二)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二)魏晋时期:律令

9、开始儒家化(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董仲舒1.原因:材料1: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晋书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 材料2:后人生意,各为章句(许多的学者根据儒家经典之中的章句,各自理解法律的意思,并且著书立传)。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晋书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

10、来解释现法律条文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汉朝的春秋决狱和以经注律点评 提升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1.原因: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2.原则: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4.目的: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

11、越亲,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五服五服”,即以丧服,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故称“五服五服”。思考:思考:“准五服以制准五服以制罪罪”的量刑原则是什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么?目的是什么?点评 提升(1)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三)(三)唐朝的法律与教化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对邻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响。点评 提升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12、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2)唐朝的教化国家层面:提倡礼治。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社会层面: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侧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点评 提升 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朱熹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

13、乡里的范本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传播方式:(1)背景:理学的渗透理学的渗透点评 提升宋:宋:963963年年宋刑统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基本相同;天圣令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天圣令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蓝本元:元: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以唐律为蓝本制定明: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大明律,司法实践中重视,司法实践中重视“例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清:大清律例大清律例继

14、承继承与与发展发展源远流长源远流长礼法融合礼法融合独立性发展独立性发展世界性身份世界性身份1.法律2.教化(1)儒学的基层渗透: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2)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发展历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影响: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点评 提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根据材料并结合

15、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约制度的积极作用。链接高考:链接高考:20182018年全国一卷第年全国一卷第4141题第(题第(1 1)问)问点评 提升(1)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2)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注解法律的人多是儒家知识分子。(4)统治者的推动点评 提升如何看待关于如何看待关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和和“国家统治国家统治”过程中过程中“礼法结合,礼法结合,儒法并用儒法并用”这一特点呢?这一特点呢?积极性:积极性:消极性:消极性:1.1.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

16、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德伦理;2.2.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1.1.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模糊化,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模糊化,使判案有相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当主观性及随意性。2.2.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意识淡薄。点评 提升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对其评价:特点:由临时设法到形成固定的成文法;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法律逐渐儒家化;以礼为主、出礼入刑、礼法合一。原因:政治:经济:思想:统治阶

17、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评价:实质:中华法系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影响:它能最大限度地将人类伦理道德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维持社会生活和谐方面,有着不可磨灭和不可估量的意义。点评 提升刑起于兵,法源于礼夏商西周,礼治时代东周末期,礼崩乐坏铸刑书成,成文法生儒家VS法家叔向VS子产法的发展礼法相融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律法,孝道法治化宋元明清,继承与发展从家训到家法,从族规到乡约(补充法律之不足)法的产生礼法之争总结 测评鉴 古 话 今 畅 所 欲 言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法律是准绳,任何

18、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总结 测评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先秦德治:西周“敬天保民”春秋战国儒家的仁、礼法治:春秋“铸刑鼎”战国法家“法、术、势”秦唐秦汉:改法为律,律、令皆法魏晋: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宋清法治:明清律例合编教化:宋代理学、乡约组织 总结 测评解析: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与材料中“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两者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B项正确;汉代儒学

19、成为正统思想,“冲突激烈”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张德治,“交替运用”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总结 测评2.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是()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诸法合体C.大德

20、而小刑,德主刑辅 D.礼法结合解析:“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知其基本特点是礼法结合,故选D项;法家强调皇权至上,排除A项;材料强调礼法结合,排除B项;“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总结 测评解析:据“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359章,大辟(死刑)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判例)13472例”可知,统治者制订法律的目的是强化统治,故选B项;材料“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增户兴厩三篇,制成汉律9章”说明完善的法律为统治服务,不能说明汉武帝后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法制不等于暴政,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3.西汉初年,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增户兴厩三篇,制成汉律9章。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359章,大辟(死刑)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判例)13472例。这说明()A.汉自武帝后以法家思想治国B.武帝强化法制加强中央集权C.汉代承秦制以暴政控制人民D.汉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总结 测评 结语结语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