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陶渊明学学习习目目标标1.走进作者,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走进作者,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精读全文,剖析作者的写作特色精读全文,剖析作者的写作特色4.总结和归纳文章表现的思想内涵总结和归纳文章表现的思想内涵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
2、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作者生平经历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在当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后入朝为官。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之他
3、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缘溪溪行行,忘路之,忘路之远近远近。忽逢桃花。忽逢桃花林,林,夹岸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落英,落英缤纷缤纷。渔人甚。渔人甚异异之,复之,复前前行,欲行
4、,欲穷穷其林。其林。缘:顺着、沿着。行:行走,这里指划船。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夹岸:两岸。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原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林尽水源,便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一山,山有小口,
5、仿佛若仿佛若有光。便有光。便舍舍船,船,从口入。从口入。初初极狭,极狭,才通人才通人。复。复行行数十步,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于是,就。得:看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舍:舍弃,丢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初:起初,刚开始。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行:行走。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衣着,悉如,悉如外人外人。黄
6、发垂髫黄发垂髫,并并怡然怡然自乐。自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衣着:穿着打扮,穿戴。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原文翻译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7、。(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来。具具答之。便答之。便要要还家,设酒杀鸡作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咸来问讯。自来问讯。自云云先世避秦时乱,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率妻子邑人人来此来此绝境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间隔。从来:从地方来。具:通“俱”,全,详细。要:通“邀”,邀请。咸:副
8、词,都,全。云:说。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间隔:隔断,隔绝。问今是何问今是何世世,乃乃不知有汉,不知有汉,无论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具言所闻闻,皆叹惋。余人各复,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去。此中人语语云:云:“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外人道也。”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语:告诉。不足:不必,不值得
9、。原文翻译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既既出,得其船,
10、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处处志之。及郡下,。及郡下,诣诣太守,说太守,说如如此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遂遂迷,不复迷,不复得得路。路。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遂:终于。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原文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
11、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高尚士也,闻之,闻之,欣然规欣然规往。往。未果未果,寻寻病病终终,后遂无后遂无问津问津者。者。高尚:品德高尚。士:人士。也:表判断。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寻:随即,不久。终:死亡。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原文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
12、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思想内涵本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艺术特色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
13、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合作探究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合作探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色,这些语句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和烘托氛围,为后文将要出现的桃花源做铺垫。本文首先通过景物描写,为读者描绘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此处的美景不仅吸引着渔人,也为后文的桃花源埋下引子,同时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风景优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民风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幸福: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合作探究为什么渔人不留在桃花源里
14、,而且离开桃花源后还要去向太守说这件事情呢?因为渔人反对战争,又遇到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不由心生渴望。没有留下是因为在外面还有所牵挂,出来后却有因封建思想的束缚,而不得不对太守报告,可见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老百姓的悲惨生活。合作探究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安居乐业、宁静淳朴、和乐共融的生活环境。巩固练习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
15、,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B.“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C.选文叙写善用照应,如“得其船”照应“便舍船”、“寻向所志”照应“处处志之”等。D.选文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B巩固练习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C.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B 感谢聆听感谢聆听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