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主 备 人:备课组:高二历史组议课时间:第3周上课时间:第4周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学习目标(1)1、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背景、导火线、表现,统治者的抉择?2、列举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问题导学(8)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01点拨运用点拨运用(23)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早期社会治理思想:(1
2、)(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2)西周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同时提出“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的思想。2.2.东周时期社会治理思想东周时期社会治理思想:(1)(1)背景背景:王室衰微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礼崩乐坏。(2)(2)表现表现:以儒家的以儒家的德治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法治思想影响最大。思想影响最大。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思想的渊源法治思想的渊源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子产“铸刑书”引发德
3、治与法治之争。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打破了法律的秘密状态和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旧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使法律内容日益具有客观性并走向公开化,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3.3.德治与法治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1)(1)表现表现:在在思想界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学学派派主张主张代表代表思想思想儒儒家家人性善人性善,主张德治主张德治,通过通过道德礼义道德礼义教化民教化民众众,重视民生与民意重视民生与民意孔子孔子“为政以徳为政以徳”“”“节用而爱人节用而爱人,使使民以时民以时”,不要过度
4、消耗民力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孟子“施仁政于民施仁政于民,省刑罚省刑罚,薄税敛薄税敛”法法家家人性恶人性恶,主张法治主张法治商鞅商鞅 保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的权益韩非韩非君主不要谈礼义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君主赏罚分明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韩非(2)(2)结果结果学派学派结果结果原因原因儒家儒家不被不被重视重视不适用于不适用于兼并兼并战争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的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法家受到受到重视
5、重视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又满足了各国国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愿望。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儒法之争的实质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即“德治”和“法治”之争,其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德治即注重教化,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从根本上讲目的是一致的。韩非的“法治
6、”思想不等于现代的“法治”思想 韩非的“法治”思想主张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法治”是强化专制王权的一种手段。而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它否定任何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拓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02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1)(1)秦朝开创秦朝开创:以法家思想治国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推动了律律的编纂。的编纂。此后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历朝法典多以“律律”命名。命名。(2
7、)(2)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沿袭秦律沿袭秦律,制成制成九章律九章律。(3)(3)律令并行律令并行: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称“令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2.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1 1)推动因素:汉武帝以后)推动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以经注律;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 2)量刑原则:)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 3)实施目的:维护儒
8、家提倡的)实施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3.唐代的法律与教化唐代的法律与教化:(1 1)唐代的法律)唐代的法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
9、朝大多以此为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对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唐律对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礼法结合礼法结合的典范。的典范。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格是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3.唐代的法律与教化唐代的法律与教化:(1 1)唐朝的教化唐朝的教化提倡礼制:提倡礼制:732732年年,唐朝政府颁行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例
10、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强化基层教化。教化。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势必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儒学向法律的渗透最初体现为儒家士人以经注律,即以儒学的经典来解释法律。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儒家思想进一步被注入法律制定和法律解释之中。思考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
11、,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03宋朝宋朝:基本沿基本沿用唐朝法律用唐朝法律体体系系,制定法律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多以唐律为蓝本。本。元朝元朝:对唐宋法律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整体上弃而不用,但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广泛援引唐律。明朝明朝:以唐律为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本制定大明律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例”,开创了开创了律律例合编例合编的体例。的体例。清朝清朝:法典沿袭法典沿袭大明律大明律,同同样重视例样重视例,制定制定了了大清律例大清律例。法律法律教化教化(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宋代理学
12、发展及影响: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3)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
13、教化乡里的范本。教化乡里的范本。学思之窗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宋代乡约宣讲内容多为儒学中的仁、德、义、礼等内容,强调道德教化,使乡人相亲,不具备强制约束
14、力。明清乡约改而宣讲皇帝的“圣谕”,目的是使民众遵守律例,乡约与法律合流,具有强制性。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先秦时期的治理成文法的诞生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秦汉的法律魏晋的法律(律令儒家化)隋唐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宋代的教化乡约的发展课堂小结1当堂检测121.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尊天”的同时,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观念。这表明西周比商代更加()A.重视神权统治 B.关注现实世界C.强调等级秩序 D.注重血缘关系2.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贡问曰:“君子见
15、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的山水观是()A.将山水赋予德行教化作用B.重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C.自然界中的山水都是有灵性的D.有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欣赏山水3.汉代官员审理案件时,除了依据客观犯罪的事实,还着重考察行为者的动机是否与儒家道德相符合,如不符合,必须严惩;如符合,虽犯法也可以从轻论处。这种做法()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扰乱了司法审判秩序C.杜绝了以往严刑酷法D.增强了法律伦理色彩4.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
16、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律中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 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5.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C.三教合一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6.宋代为防止“有理者不获申,无辜者反被害”,规定司法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从所属县,经州、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御史台、登闻鼓院,甚至可以通过专门机构直诉至皇帝。这反映出()A.官僚机构日益臃肿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司法实践比较严谨D.专制
17、主义不断强化7.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BADDBCB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