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中石兽教学设计郑丽芹(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二).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纪昀,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在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以仅仅是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
2、,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的分析水的冲击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局部形态的改变。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还比较少,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比较少,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养成主动积累文言词汇的习惯,比如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的词语,以及之、于、乃、以、耳等重点的文言虚词,都要注重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学习本文,还可以学会一些处事原则和方法,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四)教学目标: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3、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时:2课时 (五)教学策略: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作品介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文达公。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j yn)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4、。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作)。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二、生字词过关明确:圮(p)于河 募(m)金重修 棹(zho)数小舟 曳(y)铁钯(p) 纪昀(yn)木柿(fi) 湮(yn)没 啮(ni)沙 溯(s) 欤(y )河干(gan)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讲讲课文内容(2分钟准备)三、生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沧州南,一寺临于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大门倒塌在河水里,
5、二个石兽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伐着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点拨:临:靠近。河:指黄河。干:水边,河岸。山门:佛寺的外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圮:倒塌。阅:经历。余:多。岁:年。棹:船桨,这里用作动词,伐船。曳:拖着。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一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官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6、为暴涨携之去?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也颠乎?”众服为确论。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点拨: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尔:你,你们。物理: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此。木杮:木片。岂:怎么。为:被。暴涨:指洪水。湮:湮没。沿:顺着。颠:颠倒。为:当做,认做。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盖石性坚重,沙性
7、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到石头底部一半时,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遂反溯流上矣。求之下游,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于是反而逆游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远处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了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点拨:河兵:镇守河防的兵。凡:所有的。求:觅也,找,寻求
8、。盖:连词,表示原因,因为。啮: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为:变成,形成。掷(zh):扔,投,抛,这里指倒。坎穴:洞穴。转(zhun):改变位置。已:停止。遂:于是。溯(s):逆着水流的方向走,逆游而上。固:本来,原来。如:依照,按照。果:果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据理臆断欤?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点拨: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但但:只。者:这里指“的人”。(“者”,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理:指常理
9、。臆断:主观地推断。屿(y):表示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四、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二、再次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本文可分为及部分?(讨论)明确:本文可分为两部分:一(1-3)记述寻找石兽的经过。二(4)作者的思考和议论,他用问句提出:天下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很多,怎么能按照常理主观臆断呢?言下之意是:实践出真知。三、合作探究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断和根据,请完成下面作业:寺僧判断1在,依据是;寺僧判断2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在;理由是;老河兵则判断在,是因为。讨论后师明确:1、石兽落水处寻找。根据:哪地方倒下那地方找。2、到河的下游寻找。根据:认为石兽随水顺流到下游
10、地方。3、到河底沙中寻找。根据:认为石兽既坚硬又沉重,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4、到河的上游寻找。根据:石兽受到水的不断冲刷,逆游而上,应该在上游。四、合作探究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讨论后师明确:讲学家的“笑”: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做法的嘲笑,刻画出教书先生自恃博学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老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做法的否定,也表现出老兵自信和沾沾自喜。五、讨论课后习题二找出课文相关语句,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老河兵是怎么做到“究物理”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根据。讨论明确:老河兵镇守河防多年,阅历丰富,他善于观察和总
11、结,发现一个规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他的分析推断,符合现代物理学所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六、就课文内容分析教书先生和老兵的性格特点。讨论后明确:教书先生:自以为是,自认为博学,嘲笑僧人的做法。想当然,主观臆断。老兵:阅历丰富,他善于观察和总结。对自己的判断表现出自信和自喜。七、合作探究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讨论后明确: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今天的话就是:实践出真知。)八、作业: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僧人:水讲学家:石沙讽刺高傲自以为是嘲讽老河兵:水石沙胸有成竹坚定九、教学反思:借助课下注解,领着学生翻译几句,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了脑,理解了文章内容,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总结,效果不错。老师帮助学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学们概括了出文章所写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找本篇文章议论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效果还可以的。通过本节课,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学效果,教师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依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然后,创设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得开心,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师一定要敢于创新,这样你的学生才会敢于创造。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