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期 中 测 试 卷(时间:xx分钟 总分:xx分)学校_班级_姓名_座号_一、积累(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站在孔子墓前,聆听秋风飒飒而过,岁月的落叶在时空的(su)_道中纷纷飘落,(f)_身拾起一片落叶,凝视叶片上那经纬脉络,深绿浅黄,你会读到齐鲁大地上那扬起的风尘覆盖了崎岖的山路,有一个奔走呼号的身影,在刀枪剑戟中闯关过隘;你会看到烽火硝烟弥曼的城头,有一双焦虑的眼神,注视着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更会看到一身瘦骨,满身疲惫,备受冷落的落魄之人,那就是孔子,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1)请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隘”选择正确的读音(A)(1分)Ai B
2、y(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加以纠正。(1分)_曼_改为_漫_(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su)_隧_道 (f)_俯_身【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辨读。“隘”只有一个读音i,意思为:狭窄;险要的地方。注意“隘”与“溢(y)”在字形和读音上的区别。(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识。语段中“弥曼”的“曼”的正确写法应为“漫”。“漫”的意思有:水过满,向外流;淹没;到处都是,满,遍;广阔,长;不受约束,随便;莫,不要。“曼”的意思有:柔美,细腻;长,远。(3)本题考查字形的书写。书写汉字时,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
3、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本题注意“隧”不要写成“遂”,“俯”不要写成“府”。2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1)_羌管悠悠霜满地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_四面歌残终破楚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的句子是:_醉里挑灯看剑_,_梦回吹角连营_。(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在和同舍生进行对比后,以“_以中有足乐者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两句揭示了精神追求可以战胜物质贫困的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理解和默写。回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
4、时的积累进行作答。(1)(2)小题为直接型默写,作答时结合所给出的诗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注意“羌管”“歌残”“终”等字词的正确书写。(3)(4)小题为理解型默写,注意题干中“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精神追求可以战胜物质贫困”及作者和篇章等提示性的信息,同时注意“醉”“连营”“奉”等字词的正确书写。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3分)A. 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B.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甚至阻挠改革潮流。C. 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在今后这几年的时间里,杭州将
5、与亚运两字紧紧地联系到一起,而亚运会跟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D. 与人相交贵在诚信,若经常言行相顾,出尔反尔,将难以取信于人。【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A项,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符合语境。B项,胸无城府:形容坦率真诚,没有心机。不符合语境。C项,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符合语境。D项,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不符合语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同“德”,感恩、感激_(2)挺剑而起_拔_(3)色愈恭,礼愈至_周到_(4)生以乡人子谒余_拜见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回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字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还要注意联系句子的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含义。本题考查内容都为课内词语,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5下列加点词语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C)(3分)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耳顺之年而立之年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论语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知,“耳顺”指六十岁,“而立”指三十岁。因此,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垂髫加冠而
7、立耳顺,即。二、阅读(42分)(一)名著阅读。(5分)6(1)A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以上文字出自儒林外史,其中“A”是_(填人名),并请简要补写出省略号后面的情节。(2分,建议答题字数:20字左右)【答案】王冕情节:用卖画得到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改善生活。(2分,人名1分,情节1分)(2)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请你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义。(3分,建
8、议答题字数:2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严监生是个典型的吝啬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时,严监生听而不言,一靴头子踢开了趴在他腿上的猫。这个猝然之间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因害怕灯盏里点两茎灯草费油而不肯咽气。这些情节对那些吝啬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3分)【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语段出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栝全文。作为全书的序言,第一回概括了全书
9、的大体内容,引用名人的事例隐喻全书中心思想,用王冕的一生隐喻对现实的讽刺。“A”是指王冕,联系阅读体验将省略的情节补充完整即可。(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认识人物形象必须从故事情节入手,从人物在故事中的言行表现看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作答本题时,要结合与严监生相关的情节,说说作品的讽刺意义。言之成理即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风景中的风景陈大超“你去看了那棵百年老松吗?”一个到婺源旅游的朋友来玩,我问他。“导游说,那是一个最次的景点,没有必要去。”我说:“但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个最次的景点。”我们到达婺源县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和一位朋友,包了一辆车赶到思溪村,留宿在一个家庭旅馆
10、。次日早上,天刚亮我们就起来了。这时才发现,整个村子都是一幢幢的白墙黑瓦建筑。但我们最想看的,还是山里面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就沿着路往山里走。晓雾弥漫,山影朦胧,空气清新,我们一边走一边闲聊,不知不觉地就走了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走近一个村子,见村头上有一户人家,一位四十来岁的大婶正在屋里扫地,我们问她哪里有饭馆。她说这里没有饭馆,如果她不是今天有事,可以给我们做饭的。正在我们失望的时候,她转过身去,扯起嗓子,冲着远处的农户喊开了。可是喊了几家,别人都说有事。见她还要喊,我们忙说:“你忙吧,我们自己到前面去问,耽误你时间了。”她却继续扯起嗓子,用当地的土话,一家一家喊。终于喊得有一位胖胖的农妇愿意
11、为我们做饭了,她才带着一脸如释重负的表情,笑着说:“去吧去吧,她会为你们做饭吃。”我们连声道谢。那位农妇问:“你们想吃什么嘛?”我说:“给我们一人下一碗面条就行。”朋友说:“面条里能打个鸡蛋吧?”她点头说:“行。”我们询问要多少钱,她说:“你们给个价吧。”我和朋友都愣住了,朋友说:“你收多少我们给多少。”对方摇摇头,仍然坚持要我们定价。我想了想说:“一人一碗面条,二十元。”她说:“好,你们到家里坐吧。”我见台阶上有新鲜的竹笋,便试探着说:“能切几片竹笋放里面吧?”她说:“好。”我们在堂屋里没坐一会儿,她的丈夫便端上来一大盆面条,面条上面是厚厚一层用韭菜做调料煎好的鸡蛋,她拿出两个空碗,另外端出
12、一碗炒好的竹笋。我们一人吃了两碗面条,那味道真好。“如果没吃饱,还有米饭啊。”她丈夫说。我们忙说:“吃饱了吃饱了”。出了门往前走,遇见一位清瘦的老人,我们问前面有什么可看的,他说山背后,有一棵百年古松,上过电视,并告诉我们怎么走。然后他就跟在我们身后,不断地提示我们“从这个巷子里进去”“从那个水塘边过去”“就顺着这条路走,再走两三里路就看得到了”,我们连声道谢。可上山,下山,走了五六里路,也没见着那棵百年老松树。在沙石路上,遇见了一位扛着根粗大的干树枝的老奶奶,便向她打听。她听懂了我们的话,我们却没法听懂她的话。好在我们看懂了她让我们转向的手势。在我们走的时候,她不断地喊住我们,用手给我们指路
13、,一直到她觉得可以放心了,她才扛着那根干树枝离去。我们又感动得一塌糊涂,又是转过身去,朝着她连声道谢。“这一路走来,我们好像变得只会说谢谢了。”我笑着说。“我们这样反复说谢谢,也许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奇怪。”朋友说。我说:“是的,这里的人太淳朴了,而我们来自太不淳朴的地方。”朋友点点头:“虽然还有很多景点没看,但我觉得已经不虚此行了_。”(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7文中“我们”因为哪些事情总是“连声道谢”?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4分,建议答题字数:170字左右)【答案】在没有饭馆的村子里,大婶终于喊得一位胖胖的农妇愿意为“我们”做饭,“我们”连声道谢;农妇为“我们”煮面,价格要“我们”定,而且另外给
14、“我们”做了鸡蛋和竹笋,担心“我们”吃不饱,还为“我们”提供米饭,“我们”连声道谢;吃完饭“我们”出门游览景点,一位清瘦的老人热情地为“我们”指路,不断提示“我们”前方的道路,“我们”连声道谢;“我们”找不到那棵百年老松树,当地的一位老奶奶为“我们”指路,直到看“我们”顺着她指的路走才放心离去,“我们”连声道谢。(4分,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叙写的事件的归纳概括。作答此题关键是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厘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本题注意概括事件时,叙述要完整,语言要简洁,逻辑要清楚。本题可结合
15、第段中的内容进行概括。8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就加点字进行赏析。(4分)(1)终于喊得有一位胖胖的农妇愿意为我们做饭了,她才带着一脸如释重负的表情,笑着说:“去吧去吧,她会为你们做饭吃。”(建议答题字数:60字左右)【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大婶先前因找不到人为“我们”做饭心情紧张,到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位农妇为“我们”做饭而轻松愉快的变化过程,突出了大婶的淳朴、善良。(2分)(2)我和朋友都愣住了,朋友说:“你收多少我们给多少。”我见台阶上有新鲜的竹笋,便试探着说:“能切几片竹笋放里面吧?”她说:“好。”(建议答题字数:100字左右)【答案】“愣住”有吃惊、惊讶之意,表现出“我”和朋
16、友因为听到面价由“我们”定,而感到出乎意料,从侧面表现了农妇的淳朴;“试探”有小心翼翼、不确定之意,说明“我”怕自己所提的要求太过分而遭到拒绝,但从农妇的肯定回答中,可以表现出农妇的善良、淳朴。(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时,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对加点词的分析可以从人物描写、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联系上下句进行分析,能挖掘出词语深层次的含义。第(1)小题可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进行分析,第(2)小题可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9朋友点点头:“虽然还有很多景点没看,但我觉得已经不虚此行了_ _。”请补完
17、后面的内容,给文章一个点明主旨的结尾。(2分,建议答题字数:60字左右)【答案】示例:我觉得好看的景点,其实是当地人的这种淳朴,是这种没有受过污染的古道热肠。能够享受到这样一种古朴纯粹的民风,我觉得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作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文章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本题可联系文章第段中的“但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个最次的景点”以及第段中的“是的,这里的人太淳朴了,而我们来自太不淳朴的地方”“虽然还有很
18、多景点没看,但我觉得已经不虚此行了”几句话,来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散思维,如可围绕赞颂当地人的善良、淳朴的性格等内容进行作答。10文章的题目是风景中的风景,有人认为本文也可以最次的风景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契合?请说明理由。(2分,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我认为风景中的风景更契合。外出游玩能看到优美的风景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但能看到优美的风景中有更美的人情美,那便是“风景中的风景”,是最美的风景,含蓄地点明了主旨。示例二:我认为最次的风景更契合。文章开篇便提到“我们”去游玩的地方是别人眼中不值得一看的风景,但“我们”却在不值得一看的风景中找到了最美的风景古朴纯粹
19、的民风,这构成强烈的对比,使人印象更加深刻。(2分,观点1分,理由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选择,以及题目与文章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选择任意一种观点均可,重要的是要回答出可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理由。本题中若选择风景中的风景更契合,则可以从“优美的风景中有更美的人情美”出发进行阐述;若选择最次的风景更契合,则可以从人们眼中的“最次的风景”与作者眼中的“美丽的风景”的对比角度进行阐述,注意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感情进行作答。(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做一事,忠一事吕莉【人物】湖北省宜昌市急救中心调度员覃阳阳。【故事】2018年4月的某一天,湖北省宜昌市急救中心调度员覃阳阳接
20、到一通急救电话,一位老人在家中晕倒,家属极为慌张。覃阳阳一边安抚对方情绪、问清地点,将急救指令发送出去,一边在等待救援时与患者家属保持通话。188秒,她一直指导家属为患者做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直到救护车赶到。正是她沉着、冷静、专业的指导,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网友们为覃阳阳的职业素养感染,不吝称赞,“多一点这样尽职尽责的人就好了”。【点评】生命的脆弱或许就在倒地瞬间,生命的希望也许只是关键的188秒。同样坐在急救调度席上,同样手持一部关乎生死的电话,每一名调度员都应像覃阳阳那样,用准确的判断、快速的反应、耐心的指导来为生命争分夺秒。这是专业态度,也是技术素养,更是融入普通工作岗位中的职业精
21、神。这样的职业精神并不罕见。此前,杭州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位协警在执勤时,突然发现路面在变形,就赶紧组织疏导交通,4分钟后路面塌陷,精准判断让很多车辆行人免于“遭殃”;2018年3月25日,在一列行驶中的列车上有人突发不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科医生金雅磊闻讯快速赶到事发车厢,蹲在过道里施救,而这不是她第一次在外救人了。从调度员到急救医生,无论是陪伴式指导还是技术型救治,过硬的专业水准创造了生命奇迹;从交通警察到消防员,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责任的担当和无畏的勇气让万家灯火格外明亮;从乡村教师到科研巨擘,不管是给一两个学生授课的常年坚守,还是为攻克世界级“高精尖”难题的孜孜钻研,传道、授业、解
22、惑、求索的精神生生不息。每一个职业都是独特的存在,也正是这些“职业人”的高质量奉献,才让人们的美好生活节节提升。何为职业精神?有人说,凡做一事,便忠于一件事,精于一件事,将全副身心集中到这件事上头,就是职业精神。的确,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精细,现代人的注意力资源日渐珍贵,那些能“择一事,爱一事,终一生”的人,不仅令人肃然起敬,而且散发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也促使我们在本职岗位上深扎不辍、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更需要职业精神的滋养。人生舞台不分大小,只要放大能力、强大自己,就能点亮舞台。新时代的奋斗是幸福的,它与敬业乐业息息相关,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
23、发展,都少不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更离不开严谨细致的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热情、追求崇高的理想。唯其如此,每个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成就新事业,国家和民族才能在奋斗中续写奇迹、开创未来。【网言网语】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人们会倾尽全力去珍惜。为优秀调度员点赞。夷野(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9日)11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建议答题字数:30字左右)【答案】调度员覃阳阳冷静指导施救,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受到网友的赞扬。(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作答时,将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概括时需要强调三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分析【故事】
24、可知,这则故事人物是调度员覃阳阳,事件是冷静指导施救,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结果是受到网友的赞扬。据此整理即可。12请分析【点评】中第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建议答题字数:70字左右)【答案】画线句举杭州协警组织疏导交通和医生金雅磊在列车上救治病人的事例,具体论证了“这样的职业精神并不罕见”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做一事,忠一事”的中心论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画线句列举杭州协警组织疏导交通和医生金雅磊在列车上救治病人的事例,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然后联系举例论证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即可。13
25、请你学习网友“夷野”,也为调度员覃阳阳写一句点赞的话。(1分,建议答题字数:20字左右)【答案】示例:多一份尽职尽责,生命就多一份保障。覃阳阳,好样的!(1分,结合人物事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语言表达上的优劣往往会决定得分的高低。作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简明;条理清晰;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本题答案可围绕“覃阳阳的职业素养”来赞美即可。14你认为下面的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点评】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建议答题字数:120字左右)材料一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26、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梁启超材料二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毕淑敏材料三在科研教学中,黄大年不知疲倦地求索,充满激情地登攀。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他却以“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作答;有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始终惜时不惜命,甘做刻苦钻研的“拼命黄郎”。新华社评论员 【答案】材料三适合作为【点评】的论据。材料一讲的是要乐业;材料二讲的是要有规划,努力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材料三写的是黄大年为了科研事业,为了祖国强盛拼命工作的
27、事迹,表现了舍身忘我的“敬业”精神。而【点评】中观点是“做一事,忠一事”,即要敬业,所以材料三适合作为【点评】的论据。(3分,指出哪则材料1分,理由2分)【解析】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并阐述理由。作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再分析材料所论述的观点,看看哪则论据材料的内容与所论述的观点一致即可。【点评】中所论述的观点是“做一事,忠一事”,即要敬业,阅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三讲了舍身忘我的敬业精神,适合作为【点评】的论据。(四)文言文阅读。(11分)【甲】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
28、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有删改)【乙】朱修之,义兴平氏人也。修之治身清约,凡所厚遗,一无所受。有军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救恤穷乏,终不入己。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
29、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节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2分)A深相要结 要:要求B明彻乃诣高祖 诣:拜见C凡所厚遗 遗:赠送D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 计:计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项中,“要”同“邀”,邀请的意思。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2分)A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B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C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D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
30、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本句句意为: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故停顿应为: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答案】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2分)(2)而旋与佐吏分之,救恤穷乏,终不入己。【答案】但很快就让辅佐的官吏分了,救济贫困穷乏的人,终究不会留给自己。(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
31、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重点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的重点词有:“闻(听说)”“以(凭借)”。(2)句中的重点词有:“而(但)”“终(终究)”。18吴明彻、朱修之在待人处世方面有哪些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建议答题字数:40字左右)【答案】同:都为民着想,替民分忧。异:吴明彻对亲人很照顾,关爱很多,为亲人奋力耕作;但朱修之对亲人的关爱很少。(3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篇文言文,理解大意后抓住关键
32、语句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如从【甲】文中的“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天下大乱,明彻赖以存者甚众”和【乙】文中的“有军饷,或受之以私钱十六万偿之”可以看出吴明彻、朱修之都能够为民着想,替民分忧。但不同的是前者对亲人很照顾,而后者从【乙】文中的“然性俭克少恩情修之未尝供赡”可以看出他对亲人的关爱很少。【参考译文】【甲】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极孝,十四岁那年,就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他)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生活及安
33、葬之用。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人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等到高祖镇守京口时,(高祖)十分诚恳地邀请吴明彻,(想)与他相交。吴明彻于是去拜见高祖,高祖特地为他走下台阶迎接,拉着他的手坐在一起,与他商讨当世的要事。吴明彻又曾略微涉猎过一些史书经传,很有一股英雄自许的气概,高祖非常赏识他。【乙】朱修之,是义兴平氏人。朱修之为人清廉节约,凡是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有
34、了军饷,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让辅佐的官吏分了,救济贫困穷乏的人,终究不会留给自己。被征召做左民尚书,又转做领军将军。离开镇守的地方,对老百姓丝毫不侵犯,计算燃烧掉的油和牛马吃的谷物草食,用个人的钱十六万贯偿还。但他生性节俭而缺少恩情,他的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几乎没有立身之地,朱修之从没有供养她。(他)曾经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激他,为他准备很差的饭菜,(但)朱修之却说:“这是穷人家的好饭菜。”(他)吃饱了就离开了。(五)诗歌阅读。(5分)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
35、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释】香砌:指花坛。真珠:即珍珠。敧(q):倾斜。19请说说你对“寒声碎”的理解。(2分,建议答题字数:70字左右)【答案】“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说明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一个“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寒声碎”一句,词人意在告诉读者这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词人通过开头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20上阕词人从多个角度描写秋夜景象,请任选一个角度
36、举例做简要分析。(3分,建议答题字数:70字左右)【答案】“纷纷坠叶”句从听觉角度,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树叶飘坠香阶之状。“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环境描写的鉴赏。本题结合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进行分析即可。三、写作(55分)21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示意图,请写一段话说明它的内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字。(5分)【答案】示例:该图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该图主要由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组成。中间小圆部分有“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大圆由“
37、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部分构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部分构成,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六大素养,各要素互联互补,共同发挥作用。(5分)【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要求审清图意,最后用通顺、简洁的语句表达出图意。题中所给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示意图,它由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组成,中间小圆部分有“全面发展的人”,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大圆外部有“文化
38、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内部分为三块,分别与外部对应,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外部三部分组成,内部每一块又是与它对应的外部的组成部分。据此理解作答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条理要清晰。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走路贾宝泉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直路走弯我说把弯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要求:根据本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答案】略。(50分)【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贾宝泉所写的一首
39、诗走路。写作前要仔细阅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立意的基础。材料描写了父子两个人散步时的情景。散步时,“我”选择“把弯路走直”,缩短行程,直达目标;儿子却选择“把直路走弯”,延长路程,欣赏美景。通过父子各自对直路和弯路的理解,表明人们因为各自立场、生活态度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对待一件事物要学会辩证地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一件事情。还可以针对“弯路”和“直路”进行发散性的分析。如从思考人生的角度,“弯路”和“直路”是两个哲学符号,它象征了人生的历程不可回避的现实。“弯路”象征人生的逆境;“直路”象征人生的顺境。或者从人生处世的角度,譬如“旅游”“交际”“政务”“论坛”等,都体现出“弯路”和“直路”的艺术。“旅游”名山大川,如果坐索道,虽然临空鸟瞰,然而,却错过了拾级而上享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美妙景点;“交际”之中,免不了做人的思想工作,那就要讲究走“弯路”的艺术;至于“政务”“论坛”,往来于国与国之间就更加需要“弯路”与“直路”并举了。总之,针对这一话题,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还有很多,不管怎样,都需要在写作时加强认知的哲理思辨性和主观情感性,在叙述故事以及讲道理时要体现出文采来。最后,要注意千万不能将此话题与“路”的命题作文混为一谈。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