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解读】 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 的出题文本主要是论文、杂文、评论等。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 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角度】 (1)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常见错
2、误设置方式有:曲解文意,对象、范围、程 度改变,句子间逻辑关系错误。 (2)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常见选项设置方式有: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分析;论证内容的角 度分析,论证内容的主次分析,论点提出的背景、前提分析,论证的结构层次、过程分析,论证 方法分析。 (3)考查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常见错误设置方式有:前提错误(改变了文本信息), 前提改变了,往往不能推出结果;结果错误,前提符合文本,但与结果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 【方法点睛】 最新的高考模拟卷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包含了论文、杂文、评论三类,其中,中华传统文化 相关的论文出现频率较高,其次就是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
3、如文化综艺节目、个人信息安全、 佛系心态等热点话题。备考建议如下: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1抓各段中心句。注意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对于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 1 / 33 = 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这是归纳
4、概括文章中心 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 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 (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注意确定有效答题区间。 一般情况下,原文会用一些篇幅对重要概念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 落里。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重要概念的内涵。 2树立语境意识。 一般情况下,重要概念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因此, 文中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出现与重要概念相关的信息。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
5、 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具体来说,就是三步筛选法: 第一步,“勾画”:一是大概理解作者“说了什么”,二是命题者所拟制的选项多半与勾画出来的中心句和 关键词有关,这样可以比照异同,快速找到答案。 第二步,“对照”:在答题的时候找到与题干相对应的内容,看是哪个词被删除了,选项与题干的意思是 否符合,须仔细严谨地对照。 第三步,“分析”:明白命题的思路,看看是否有下面的几种现象: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 【考题精
6、选】 1.(2020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一批文化类的慢综艺节目迎来发展好时期。诗词类、成语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内容的节目 风靡一阵之后,又兴起了一波音乐类、表演类等泛文化艺术节目,去年起热播的表演竞技类节目演员的 诞生、今年以来的幻乐之城以及近期新开播的一本好书等,成为接力的第二梯队,在导向引 领的同时,不断发掘文化综艺节目的可能性。 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大概在 20世纪 90年代至 21世纪初,读书类、朗读类、电影推介类 的节目就曾经占据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但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能有待提高。文化综艺由于背靠广阔 2 /
7、 33 = 的文学经典,可供利用的内容取之不尽;另一方面,由于传媒介质和平台的因素,文化综艺非常适合家庭 客厅化的观演 场景。这是文化综艺曾经走在综艺类节目前沿的重要原因。 而当下这波文化综艺热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 更多是对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这种选择,在初始确实给受众带来了 口味和节奏上的耳目一新,由强资源、强制作能力的机构输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确一上来就 占据了该类综艺节目能达到的品质高峰。 目前看来,文化综艺如何产生行业原创力仍需探索。社会形态和消费心理的跃迁,媒介和平台的发展, 使得文娱类产品的消费场景
8、发生巨大改变。院线、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对内容和受众都进行了彻底的分 化、切割、重塑。读书类的内容更适合音频平台,人们习惯于在开车、家务等场景下收听;影视类的内容 则偏向短视频形式,以两分钟的高频剪辑加上个性解说对内容进行三度创作;而弹幕和社交媒体等则改 变了人们观看和消费文娱内容的目的。 上述情况在文娱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影响非常明显,以我是演员为例,如果对节目形态进行 归纳, 这仍然是一档明星+话题,乃至需要主动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的娱乐节目。而一些没有引进 竞技、制造话题等操作手法、相对静态的节目,其热度则在本轮文化综艺的浪潮中便很快地消退了。 文化综艺仍需解决文化产业原创力这个根本
9、性问题。有的综艺形式,仅仅是将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选 段进行朗读,缺乏综艺元素的二次加工,这样一种快餐式的知识点提炼,能够产生多大的艺术效果是值 得思考的。因此,文化类综艺,如何突破知识介绍的框架,形成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构成观众深度参与和 讨论的娱乐模 式,仍需要继续探索。 (摘编自沈河西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纪之交时的文化综艺节目种类较少,产能不高,而当下此类节目则在不断丰富创新。 B文化综艺发展向好的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文学素材,二是适合家庭客厅化观演场景。 C不同消费场景的受众对文化综艺节目有不同需求,如司机往往选择读书类的音
10、频。 D我是演员虽依赖明星效应,但也需要靠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来増加吸引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围绕当下文化综艺的现状、背景以及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展开论述。 B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文化综艺的历史,分析了现状,展望了未来,思路清晰。 C文章运用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对当下文化综艺的节目形态既有肯定,也指出了问题。 D文章紧扣社会热点,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探究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 / 33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的日渐式微,是文化供给侧被动选择的结果。 B强资源、强制作能力使得中国诗
11、词大会一上来就占据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品质高峰。 C那种快餐式“知识点提炼”的文化综艺节目没有什么艺术效果,需要进行创新改革。 D要保持文化综艺的生命活力,热度不退,必须解决文化产业的原创力这个根本问题。 【答案】 1B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 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 项,“文化综艺发展向好的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文学素材”错误,原文为“这是文化综艺曾经走在综艺类 节目前沿的重要原因”,这句话是对过去文化综艺情况的总结,而选项“文化综艺发展向好”是对现在和发 展趋势的判断,时态出
12、现错误;“文学素材”扩大范围,原文为“文学经典”。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文化综艺的历史”错误,文章不是以时间为序梳理文化综艺的发展过程, 而是由现在回顾过去 ,再回到现在;也没有展望未来。 故选 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 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
13、 答案。 A 项,“是文化供给侧被动选择的结果”错误,从原文看,“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更多是对 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表明主动的成分很大。 B 项,“强资源、强制作能力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上来就占据了”错误,原因绝对化。 C 项,“没有什么艺术效果”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是“能够产生多大的艺术效果是值得思考的”。 故选 D。 4 / 33 = 2.(2020全国百强名校高三下“领军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同志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 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近日
14、,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先后来到 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文脉的关注。 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 文化个性。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好自己城市的文脉,因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资源 和动能。今天,国人有能力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大有作为了。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制度探索。 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地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 章制度。这些具体细致的法规将会为城市文脉的保存延
15、续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总体上看 我国城市文脉保存制度建设的路仍然很长,城市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空白处 需要填补,都有大量调查研究的具体工作要做。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意 愿比较积极。一般说来,企业更适合于需要投资并能得到回报的项目,社会组织更适合于政府购买服务的 项目,个人则多做志愿者或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者配合,可以较好地推动城市文脉的保存。就中西部城 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企业的进入使市场资本参与进来,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难题。 就东部城市文物保护人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来说,
16、运用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 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做到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的辩证统一,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作为城市文脉载体的文物、遗迹、风俗都属于典型的文化资源,必须在保存完好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城市的 重新组织进入百姓生活,才能发挥出传递文明、保存特色、启迪心灵的作用。在此,我们既要关注城市文 脉保存的本真整体效果,又要关注城市文脉延续的长期久远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城市文脉传播的数字虚拟 效果。后者是利用 5G技术将城市文化资源虚拟化,使其获得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和延展方式。这是先进科学 技术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开拓运用。 对于城市管理者、建
17、设者来说,一方面,应探索城市文脉的价值内涵、伦理特征、审美倾向。另一方 面,要把这些认知通过街道布局、地名门牌、博物馆展陈、节日民俗活动甚至影视图书多层次立体式地呈 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又能润物无声地滋养民众心灵,使城市文脉在延续中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不断增强对自己城市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 5 / 33 = (节选自刘东超保存好城市的文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国人已经有能力保护城市文脉了,对其的保护可通过保护遗迹与风俗来实现。 B在保护城市文脉中第一重要的是让接地气的地方规章制度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 C中西部和东部城
18、市文物保护遇到的不同困境是因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和文脉的不同。 D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滋养民众心灵是保存城市文脉的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习主席的话和他到文化名城考察调研的事实来表明国家已很重视保存城市文脉的现实。 B在论证我国目前要极力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性时,文章是先给城市文脉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C文章是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三个方面论证社会力量在保护城市文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D讨论城市文物保护要更多惠及百姓的观点时,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保护和利用的辩证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城市文脉要保护好城
19、市古建、文物等,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留存有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B完好保存城市文脉的载体,可发挥出城市文脉在传递文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全面进入百姓生活。 C历史文化名城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保存这些城市的文脉有利于传承文化、延续历史。 D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既要加强对城市文脉的认知研究,又要注重采取实际行动来呈现对其的认知。 【答案】 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 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0、B 项,“第一重要的是”错误,原文有“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地 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章制度”,这说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才是最重要的规则。 C 项,“文脉的不同”错误。原文所有“就中西部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运用 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可见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问 题,中西部的资金短缺是经济不发达使然、东部用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社会服务是经济发达使然。 6 / 33 = D 项,主客体颠倒,原文最后说“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又能润物无声地滋养民众心灵, 使城市文脉在延续
21、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不断增强对自己城市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可见应是 保存城市文脉后能够促进旅游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等。 故选 A。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 D 项,“正反两方面论述”错误,这段文字主要是从优先保护和合理利用两个方面辩证论述。但不是“正反” 两个方面论述。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 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
22、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 项,关系混乱,原文是“必须在保存完好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进入百姓生活,才能发挥出传 递文明、保存特色、启迪心灵的作用”,意思是城市文脉要发挥传递文明等作用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城市 文脉载体要保存完好,二是这些文化资源要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三是要进入百姓生活。选项既缺少 了“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这一条件,又将“进入百姓生活”当成了“发挥出城市文脉在传递文明等 方面的作用”的结果。 故选 B。 3.(2020全国大联考高三下学期二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也不是人格权衍生
23、出的财产权的组成部分,而成为 国家、企业和个人共享的数据资源。因此,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应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 应侧重规范信息资产合理开发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应更好地发挥个人信息在促进个人全面 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公共产品作用。 个人信息作为传统法律上人格权的客体,一直处于静态而稳定的法律关系之中。然而,近十年进入大数 据时代以来,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随着社 交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激增,云计算普遍运用,物联网雏形逐渐显现等,数据资产在政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 构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与在传统隐私权或人格权保护中个人
24、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 工智能时代,单个主体作为大量信息流的一个末梢,其可识别性的符号化特征在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大数据 7 / 33 = 要求的全样本分析中,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 个人信息不是纯粹的私法权利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仅从私权保护的角度进行狭隘的 思考。就个人信息的范围而言,在个人提供的信息产生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中,既有个人所创建的信息,又 有他人参与创建或主要由他人创建的信息(如信用信息和信誉信息等),故而,已经不能完全从隐私权或人格 权的私有化属性方面进行边界厘定。 在大数据时代,单一性个人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不明显。个人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微
25、观效应,迅速让 位于大数据时代全部样本的信息挖掘产生的分析价值和预测效用。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必须向此种经济和科 技运行模式妥协,由此构建新型的个人信息公开化和可利用化的法律规范。个人信息经过数据企业的批量或 整体性加工,变成符合一定目的的数据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数据资产作为深度把握社会财富流动、维 护社会秩序、节约社会资源、预测及避免重大系统性风险的公共数据。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最新立法已逐步放弃个体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理论,使个人信息权从绝对性的 私法性权利或基本人权,向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公共信息财产转化。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在世界范围 内多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与数据企业关系的
26、变化,而由特别法实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在这个大的 社会发展趋势之下,静态的、以个人隐私的绝对保护为中心的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已经很难适用。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就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B单个主体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C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从私权保护的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 D世界范围内,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由特别法实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大多是因为信息技术的
27、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结构是“总分总”模式,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归结论点,论证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 变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过程中提及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这是文章立论的前提,同时,也有其现实的意 义和指向。 C文章主要从个人信息的客体性、个人信息享有与使用、个人信息的保护三个角度进行论述,逐层推进,逻 辑严密。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提及世界上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最新立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调整和改变,为文章观 点提供佐证。 8 / 33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最近十几年来,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
28、以来,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的改变,就没有必要 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改变。 B在个人信息传播和处理过程中其他人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所以,在利益界定中应该考虑其他人的利益, 其对应的保护模式也应有所改变。 C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必须做出必要的妥协,构建新型的个人信息公开化和可利用化的法律规 范,由此,个人必须放弃自我利益。 D原来我国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是静态的、以个人隐私的绝对保护为中心;今后的调整方向是动态的,注重 个人以及相关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均衡。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
29、准 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 A 项,“就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 展和推动社会进步”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应更好地发挥个人信息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 步中的公共产品作用”;C 项,“不能从私权保护的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错误,原文“不能仅从私权保护的 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D 项,“大多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错误,原因还有“消费者与数据企业关系的变 化”。故选 B。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30、,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 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 A 项,“总分总”错误,本文论证结构是总分模式,先总说,后分说。 故选 A。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 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 9 / 33 = 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
31、中 C 项,“个人必须放弃自我利益”错误,据原文“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数据资产作为深度把握社会财富流动、 维护社会秩序、节约社会资源、预测及避免重大系统性风险的公共数据”可知,公共数据可以维护包括个 人在内的群体利益。故选 C。 4.(2020湖北省鄂东南联盟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 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 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
32、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 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 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 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 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 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
33、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 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 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 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 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 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 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
34、,也有现代文 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 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 10 / 33 = 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 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 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 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
35、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 化这一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 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36、。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所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这种风骨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 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 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是一脉相承的。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
37、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 精神的阐释。 【答案】 1B 2D 11 / 33 =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 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 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 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 项,“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分析错误。原文第段
38、“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 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 关。”强调有关系,并没有说起决定作用,夸大事实。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析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分析中国文人 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这类自然事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风骨,接着阐释中国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 与发展。 故选 D。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
39、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 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而在于”说法错误。把兼备关系、主次关系变成了取舍 关系。原文为“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C 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说法错误。“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特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的内涵。不存在 谁决定谁的问题。 D 项“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
40、释”说法错误。个别不能代替一般,对松竹梅进行革命精神的新 的阐释,并不代表一定要对所有的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都要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以偏概全。 故选 B。 5.(2020 衡水中学高三 3 月网上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 12 / 33 = 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 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
41、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 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 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 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 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
42、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 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 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 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 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 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 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
43、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 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 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 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 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 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道不
44、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 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摘编自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13 / 33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及今,中华民族一直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其精髓一脉相承,其要求基本一致。 B个人品德事关公民个人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是完整道德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C修养个人品德任重而道远,须严格自律,应发自真心,持久不懈,积累于点滴之中。 D由好品行到好风尚,进而社会整
45、体文明素养得以演进,这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引证法,从道德的重要性谈起,引出“个人品德修养”这一中心论题。 B文章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论述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采用了对比式结构。 C引证和例证是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经典语句和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观点。 D文末把个人品德上升到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有力地深化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以德治国就是我们国家今后奋斗的主要方向。 B黄旭华、朱彦夫、武荷香等人成为时代楷模,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密切相关。 C
46、只要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崇德向善、践行道义,就能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D法治对道德建设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我们在进行道德建没之前首先要强化法治。 【答案】 1A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 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 项,“其要求基本一致”表述错误。原文中说“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更高”, 而非基本一致。 故选 A。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
47、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4 / 33 = B 项,“采用了对比式结构”判断错误。“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可 见,二者是并列关系,文中没有对比之意。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 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奋斗的主要方向”于文无据,于实不符,文中提及道德与法治并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
48、是内 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 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C 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说“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 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发 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 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可见,至少还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 D 项,“在进行道德建设之前首先要强化法治”于文无据。原文说“法律是
49、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 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故选 B。 6.(2020 湖北黄冈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 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 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 宗,亦唐时分也。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 北派重渐悟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