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文化cultureculture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物质产品和精神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精神产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第1 1、2 2课)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第3 3、4 4、5 5课)课)三、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与认同 (第(第6 6、7 7、8 8课)课)四、商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流
2、(第(第9 9、1010课)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第1111、1212、1313课)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第1414、1515课)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活动课)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知识体系地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多样性交互性交互性传承性传承性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与价值吸收吸收向外辐射、传播向外辐射、传播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长期
3、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
4、值。题也有重要价值。”习近平习近平20182018年年8 8月月2121日全国宣传工作会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议上的讲话尊祖敬宗尊祖敬宗忧国忧民忧国忧民团圆和睦团圆和睦和谐有序和谐有序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农本、民本农本、民本观念观念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隐藏在身边的传统隐藏在身边的传统文化文化 黄帝陵黄帝陵 四合院四合院社稷坛社稷坛 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特点:特点:(1)多元起源)多元起源(2)以华夏族为核心,)以华夏族为核心,(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阶段时间表现起源远古时
5、期奠基先秦发展创新形成秦汉发展魏晋至隋唐繁荣宋宋元传承禁锢明中后期明清之际清康雍乾冲击鸦片战争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复兴现当代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中原中原南南蛮蛮北北狄狄西西戎戎东东夷夷华夏认同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民族融合融合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先秦时期:奠基华夏族的扩展华夏认同的表现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
6、中原。“向中原看齐”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经济政治政治阶级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文化文化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先秦时期:奠基(1)华夏认同)华夏认同(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礼崩乐坏,私学兴起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表现:A.春秋时期: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先秦时期:奠基(1)华夏认同)华夏认同(2)百家争鸣)百
7、家争鸣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仁仁德德礼礼教教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仁”,顺应,顺应民心民心.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经经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表现:A.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中外历史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要上册第第2 2课课一、源远流长:中
8、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先秦时期:奠基(1)华夏认同)华夏认同(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一个时代特征:两大历史趋势:三种治国思想:四个思想派别: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局面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秦朝:(2)汉代: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内容目的“春
9、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限制君权“德刑并施”“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 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秦汉时期:形成 外儒内法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晋僧慧远居东林寺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时,送客不过溪。一日一日陶潜陶潜(陶渊明陶渊明)、道士陆修静道士陆修静来访,与
10、语甚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虎溪三笑(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发展:魏晋隋唐(2)表现:(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发展:魏晋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 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
11、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玄学: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竹林竹林七贤在林间七贤在林间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繁荣: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闸释儒家义理。集大成者:朱熹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宇宙观“理”在万物“理”在“心”中方法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伦理观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12、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宋代:理学形成理学特点理学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材料一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
13、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a.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b.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文文天祥天祥贞节牌坊贞节牌坊材料二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繁荣: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宋代:理学形成影响:(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1)传承: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传承与禁锢:明清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
14、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材料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清稗类钞(2)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传承与禁锢:明清(1 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2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
15、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代表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史实思想阶级层面自主性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维新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器物器物制度制度思想文化思想文化走他人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7.近代到现代:文化冲击与复兴(3 3)五四运动以后,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地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形成形成成熟成熟发展发展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
16、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 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井冈山井冈山延安延安西西柏柏坡坡(3 3)五四运动以后,)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7.近代到现代:文化冲击与复兴(4)走向复兴:现当代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阶段理论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发展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7.近代到现代:文化冲击与复兴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时间概况起源远古时期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先秦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发展创新形成秦推崇法家汉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发展 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融通;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繁荣宋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宋元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传承禁锢明中后期(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清康雍乾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
18、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冲击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复兴现当代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思考点】通过【思考点】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有哪些?哪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
19、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发展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经济: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交往:交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
20、往、交流、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张岱年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中华文化概论(一)伦理观:(一)伦理观:重视重视,强调民本思想强调民本思想(二)自然观:(二)自然观:崇尚崇尚,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家国观:(三)家国观:提倡爱国,提倡爱国,追求追求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四)价值观:(四)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五)人生观:(五)人生观:崇尚
21、崇尚,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六)处世观:(六)处世观:主张主张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一)伦理观:以人为本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文化1、人本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士可杀不可辱”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周公提出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仁”,主张,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的人本思想,建
22、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关系的伦理秩序民本思想的表现: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2、民本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一)伦理观:以人为本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文化1、人本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
23、,主张积极入世。2、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3、意义: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民为邦本,本固平宁。民为邦本,本固平宁。”尚书尚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管子牧民牧民人本思想:后世儒学思想家依据“以人为本”建立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体系民本思想:发展为系
24、统的理论学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1.思想表现:思想表现:(1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 2)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道道”的概念,指出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合一(3 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
25、用之制天命而用之”2.2.评价:评价:(1 1)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 2)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易传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
26、不忧。(二)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两宋时期: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时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2、价值: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27、,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以天下为己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贡献力量。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三)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四)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材料【材料1 1】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选自论语选自论语为政为政【材料【材料2 2】是故子墨子言曰:】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不得意,
28、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夫尚贤者,政之本也。选自墨子选自墨子尚贤尚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信修睦。礼记礼记 1、表现: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意义: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
29、产生了深远影响。共和国共和国勋章勋章院士院士墙墙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五)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精神境界1、表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六)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认识、处理事情的方法1、表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
30、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 3)凝聚性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同心协力 材料1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叶国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1.特点特点红山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
31、化(1 1)本土性本土性:起源与发展:起源与发展(2 2)多样性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领域广阔 (4)(4)连续性:绵延不绝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传承至今 材料 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
32、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1.特点特点(5)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
33、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
34、,一手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1.特点特点(5 5)包容性:兼收并蓄)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博采众长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1.特点特点(4 4)连续性:绵延不绝)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传承至今 (3 3)凝聚性)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同心协力 (1)本土)本土性:起源与发展性:起源与发展(2)多样性:)多样性: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丰富多彩、领域、领域广阔广阔 相对于其他文化,哪
35、个特点最为突出?延续性:源远流长,生生不息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材料三: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
36、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014年9月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探究】归纳【探究】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价值历史价值:历史价值:(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代价值:当代价值: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材料一 周易
37、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历史价值:(历史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早
38、期华夏:文化肇兴春秋战国:文化奠基秦汉时期:文化形成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本课小结本课小结P7【学习拓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孔子诞辰252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结合材料思考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39、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探究】归纳【探究】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价值谈谈你对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华文化是彰显
40、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中华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华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1-11-1【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
41、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1-21-2【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42、【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1-31-3【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0江苏高考真题)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
43、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1-41-4【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44、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典例研析典例研析】(2022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
45、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