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这主要得益于( A美国的独立 B黑人奴隶制的废除C罗斯福新政 D两级格局的结束2.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亿多美元修建众多公共工程,具体项目见下表据此判断其主要目的( )公共建筑新道路 新桥梁 新机场 地下水道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285个 2.4万英里A复兴工业生产 B推广科技成果 C缓解就业压力 D
2、废除私有制度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实施了新政,该政策的中心措施是( A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B调整农业政策C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D国家对工业的调整4.确立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5.下图是罗斯福新政时在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给守法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有下列哪种情况的企业不能悬挂蓝鹰标志A扩大企业规模 B规定价格水平C保证工资水平 D遵守市场分配6.确立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的会议是A巴黎和会 B开罗会议C华盛顿会议 D德黑兰会议7.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实质上使中国又恢
3、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是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中日协定 D慕尼黑协定8.一战后,在某条约签字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该条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评价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文中提到的条约是指(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雅尔塔协定9.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不属于这两次会议的相似点的是( A. 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 B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C建立了战后的世界统治新秩序 D促进了世界的长久和平10.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A. 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 B.
4、用改良的办法克服危机C.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 D. 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11.下列事例中属于德日法西斯暴行的是( )国会纵火案 反犹狂潮 南京大屠杀 凡尔登战役A. B. C. D.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 )A.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统治秩序 B. 战后建立的世界新秩序C. 国际社会要求维护和平的表现 D. 是一个与苏联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13.2011年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90周年。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和美国罗斯福新政共同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为摆脱经济困难B. 都是在保留现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进行C. 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D. 都强化了市场
5、经济14.为保证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行,罗斯福以印第安人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B. 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C. 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 D. 兴办公共程减少失业15.作为战后调整欧洲大国关系的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 A. 军事问题 B. 殖民地问题 C. 赔款问题 D. 边界问题16.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下面有关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
6、巩固和发展C. 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D. 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7.下列哪些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变成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九国公约五国海军条约 四国条约A. B. C. D. 18.“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是:( )A.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C. 不改变制度,灵活借鉴 D. 改变制度,灵活创新19.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华盛顿会议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历史背景 B. 召开时间 C. 主要内容 D. 主要影响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7、一 他是一个残疾人,在美国历史上曾连任四届总统。他为美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能与华盛顿、林肯相媲美。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的具体做法归纳战后初期,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是一片战争废墟,美国制造的商品和美国的资本很快流入这些国家。二战后,美国加大了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学发明来自美国,同时,美国增加对高新工业的投入,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新兴工业发展起来。战后美国政府鼓励对外投资,增加工人工资福利,缩短工作日时数。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
8、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微软公司到如今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世界近现代史材料四 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双方都高度重视中美经贸发展的加深与扩大,两国高层战略对话及部门间的接触频繁,增进了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及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为中美经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同时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截止2009年,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已达154起,影响中国上百亿美元的对美出口。(1)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首次当选为美国总统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推行的新政有
9、何特点?他解决失业问题的有力措施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中美国具体做法思考,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什么经济?此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请你概括以中美为代表的各国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关系?(5)综合上述问题,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46.2%28.4%40.6%16.5%8.4%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
10、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材料三: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人口德意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世界近代史精要(1)这场经济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 (2)为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3)你怎样理解罗斯福所说的“旧的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4)德国实施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这一目标最终结果如何?22.近现代史上,中外各国为加强法制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
11、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权利法案(1)材料反映了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是什么?该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逐步确立起哪一政治体制? 材料二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都是平等的。伏尔泰(2)材料中伏尔泰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哪一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演讲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只有驯服了他们,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3)结合材料三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是怎样把统治者的权利关
12、进制度的笼子里的? (4)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行了法制的建设和完善,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并简要说明其历史地位。答案1.C2.C3.D4.B5.A6.C7.A8.A9.D10.C11.D12.A13.C14.A15.B16.D17.C18.C19.D20.(1)问题:经济大危机。(1分)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措施:兴建公共工程。(1分)(2)原因: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重视发展新兴工业;政府采取措施,创造比较有利的经济环境。(每点1分,共3分;不能照抄材料)(3)新经济。(1分)特征:信息化、全球化。(1分)(4)关系:相互依存,互相竞争。(意思相近即
13、可;2分)(5)启示: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参与竞争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每点1分,共2分)21.(1)美国、德国(2)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3)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大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22.(1)限制王权。君主立宪制。(2)人生平等。启蒙运动。(3)美国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原则,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开互相制衡。(4)全国工业复兴法。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