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登科后 孟郊 唐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选官制度政权组织赋税制度“体”“基”“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代至清选官制选拔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世官制血缘关系世代相传奴隶主贵族察举制品德(孝廉)举荐任官地方官九品中正制门第家世中正品评中正官科举制才学考试成绩中央政府举荐功劳制军功军功大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才能向官吏学习国君、贵族皇帝思考:选官制度在演变过程中有何特点?选官标准客观化、选官方式公正化、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一、国
2、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一)两汉察举制的衰败 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孝廉、茂才等)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其制初意,似仿战国招贤,于世胄赀选外别开一格。.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布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为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了一个客观的标准。钱穆国史大纲思考:据材料,推行察举制有何用意?选拔优秀人才,扩大官吏来源;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确立客观标准,有利于推动后世选官制度发展一、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一)两汉察举制的衰败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漂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
3、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接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 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据材料,汉末察举制为何崩溃?社会动荡,失去社会基础;选官权力被地方大族操控,严重干扰人才选拔;一、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二)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来自中央)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中正评定人才,
4、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九品中正制后期成为。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一、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三)科举制的建立与流变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进士科进士科:科举考试最
5、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知识链接知识链接自主阅读教材,说说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一、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三)科举制的建立与流变思考: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社会稳定对比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选官方式社会稳定公平、公开、公正公平、公开、公正门第(家世)才能中正官品评(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工具 社会各阶层均有入仕机会;官员素质的提高分科考试一、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三)科举制的建立与流变材料一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进士科始于隋大业
6、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白衣公卿”,又曰,又曰“一品衣衫一品衣衫”。其艰难谓之。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经。五十少进士”。有诗云: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王定宝王定宝唐摭言唐摭言材料二材料二 愚以为愚以为八股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者。(明)顾炎武明)顾炎武:日知录:日知录思考: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
7、统治有什么影响?积极: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消极:逐渐沦为统治者思想专制工具,禁锢思想,束缚人性。一、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的创新(三)科举制的建立与流变思考: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科举制度是和的;在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以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但是科举制,;以儒学为考试内容,;片面应试,人们;时间时间夏商周夏商周战国战国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制度制度
8、世袭制世袭制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标准标准血缘血缘军功军功品行品行门第门第特点特点保证贵族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政治上的垄断特权断特权提升军事提升军事实力实力孝廉成为士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主要途径维护士族特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权的工具演变演变趋势趋势才学才学分科考试分科考试科举科举制制探究:请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探究:请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标准越来越科学客观;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标准越来越科学客观;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形制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强化形制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强化秦西汉隋唐宋明清确立三公九卿制巩固中外朝制 反扑 中书省
9、完善加强二府三司制元 顶峰明:废宰相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顶峰)(一)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二、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 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合作探究: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调整的基础策略?宰相制度变化有何特点?总体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至废除发展趋势:基本策略:变化特点:分权与制衡宰相数量增加;宰相职权分散;宰相逐渐被秘书机构取代(一)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二、
10、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决策】【执行】中朝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二、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思考:根据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什么?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二、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据据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1818岁以下身强体壮者当兵的敕岁以下身强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文件到了门下省,魏徵不同意,退回中书,皇帝再次圈阅,
11、中书省再发,魏徵书,但文件到了门下省,魏徵不同意,退回中书,皇帝再次圈阅,中书省再发,魏徵还是坚持己见。太宗很不高兴,召集政事堂会议,魏徵申述理由,以竭泽而渔比喻政还是坚持己见。太宗很不高兴,召集政事堂会议,魏徵申述理由,以竭泽而渔比喻政策不留余地的弊端,太宗认为有道理,居然收回成命。当时魏徵不过是门下省的给事策不留余地的弊端,太宗认为有道理,居然收回成命。当时魏徵不过是门下省的给事中,五品官。中,五品官。据材料及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思考如下问题:(1)五品官的魏徵为什么能对皇帝的敕令说不?(2)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作的?二、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吏工刑兵礼户【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
12、行】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封驳审议通过执行【官吏任免】【户籍、财政】【军事】【刑狱】【营造、水利】【礼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政事堂思考1:三省六部制具有什么特点?特点:相权三分(集体宰相制),职权分明,互相牵制。思考2:政事堂是什么存在?具有什么作用?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二、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就已经露出雏形,这种职权分割能够起到相互制材料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就已经露出雏形,这种职权分割能够起到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作用,避免权臣将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同时这种集体负责又能发挥众约、相互补
13、充的作用,避免权臣将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同时这种集体负责又能发挥众多官员的共同智慧,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令畅通。但是,在这一时期,三大机构职多官员的共同智慧,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令畅通。但是,在这一时期,三大机构职能发挥并未有机结合,也未形成制度能发挥并未有机结合,也未形成制度.到隋唐时期,三省制基本稳定下来,并进到隋唐时期,三省制基本稳定下来,并进一步规范化、体制化,从而在中国官制史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央政权辅政机构。一步规范化、体制化,从而在中国官制史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央政权辅政机构。谢俊美、田玉洪:中国古代官制谢俊美、田玉洪:中国古代官制思考3:据材料及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具有什么意义?
14、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把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皇帝命令,在“敕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
15、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探究: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探究: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特点意义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
16、决策失误。三分相权三分相权 节制君权节制君权 职责分明,彼此制约职责分明,彼此制约时间时间秦秦两汉两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隋唐唐制度制度三公九卿三公九卿中朝、外朝中朝、外朝尚书令尚书令-尚书台尚书台三省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相权相权丞相集权丞相集权(决策、行(决策、行政、任免、政、任免、审议和司法)审议和司法)西汉:相权被削弱;西汉:相权被削弱;东汉东汉“虽置三公,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归台阁”三省共同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辅助决策三分相权,三分相权,分工明确分工明确演变演变趋势趋势探究:请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趋势。探究:请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趋势。削弱削弱相权加强相权加强皇权;中
17、央官制的皇权;中央官制的制度化、合法化制度化、合法化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百 姓国 家纳税、服役维持国家运转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三、国之命脉赋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三)隋唐时期 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魏晋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曹操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租:土地税调:财产税均田制:简单来说,国家把土地授予农民耕种。户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三)隋唐时期
18、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变成。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三)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租庸调制两税法 唐朝中期,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唐德宗时实行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标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思考: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田亩、人丁田亩、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夏、秋两季积极:简
19、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三)隋唐时期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三)隋唐时期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
20、久化为尘!白居易重赋思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三)隋唐时期两税法利:弊:明确纳税时间,扩大纳税主体,确保了封建王朝税收,解决了唐朝政府财政危机;明确各阶层税率,推进税收公平,体现合理负担原则,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户税纳钱,地税纳实物,符合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开创了以土地和财产为基本计税先例;税外出台许多苛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配赋不均;折钱纳税,受币值影响;资产难以估算;时间时间两汉两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初唐初唐中期唐中期制度制度田租、人口税、田租、人口税、力役、兵役、力役、兵役、更赋更赋租调制租调制(
21、按户征收)(按户征收)均田令均田令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情况情况 种类繁多种类繁多租:租:“田赋田赋”即即收粮。收粮。调:调:“户调户调”即即征绢帛。征绢帛。受田农民承担定额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担一定的徭役。以庸代役以庸代役按土地和财按土地和财产收税产收税趋势趋势以以人丁为主人丁为主到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以土地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逐渐松驰松驰从不定时收税到夏秋两税从不定时收税到夏秋两税探究:请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探究:请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 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
2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2.(江苏高考历史卷第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2)下图所示为下图所示为唐书唐书所载所载830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此可见
23、,唐代科举制()A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D课堂检测课堂检测3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质问题是()A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C皇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 D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 4、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提出将征兵年龄由、唐太宗时期,
24、大臣封德彝提出将征兵年龄由2121岁提前至岁提前至1818岁的建议,得到唐太宗的许岁的建议,得到唐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并且给出了充分的理由,最终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并且给出了充分的理由,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唐朝(此提议没有通过。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唐朝()A A三省六部制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强化了皇权 B B门下省的权力大于中书省门下省的权力大于中书省C C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D D宰相权力超过了皇帝宰相权力超过了皇帝CC课堂检测课堂检测5 5、唐代陆贽
25、在谈到租庸调时说: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这说明租庸调庸调()()基本特点以丁基本特点以丁作为作为计税计税主要标准主要标准 ;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反映的是一种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 A B B C C D D6 6、唐玄宗时期,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总收入的唐玄宗时期,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总收入的2/32/3多。唐代宗多。唐代宗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B.国家实行国家实行“不抑兼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土地政策 C.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D.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民减少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民减少AD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