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内容的之一,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往往把学习有困难、成绩落后的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树立信心、走出困境。而对那些平时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很少与之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深层次的沟通,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从近年来
2、小学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来看,我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同样需要教师去关心、帮助和引导他们。“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近年来,从不少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悲剧,如某小学学生,是大家眼中的优秀学生,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年级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仅仅因为数学考了90分,名次在班上降为了第五,自杀身亡。据悉,他的总成绩仍然是第一。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会成为问题儿童?其实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因为学优生身上的优点十分明显,很容易给人鲜明的印象,认为学优生什么都好,使得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不易发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被遗忘在角落里。学优生养尊处优,很容易形成虚荣、自傲等心理,使教师的思想工作难度加大。学优生步步高升,离开学校后,不少人看见老师“敬”而远之,或形同路人。发生在学优生身上的一系列问题提醒我们对学优生的教育不容忽视。加强对学优生的教育管理及心里引导,是老师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