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课程:医学心理学 授课教师:何雪娟 职称:讲师 学期:20062007 学年第II学期周次第1周 第1次课时间2007年3月13日 第I单元医学系 影像学专业(本科)2004级授课章节第 一 讲 绪论 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 验 课()实习课( ) 社会实践课(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任务掌握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的实质,医学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教学主要内容一、 心理现象(一)、概述 (二)、心理学定义二、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三、 医学心理学(一)定义(二
2、)、任务 (三)医学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四、医学模式教学步骤、时间分配及补遗:一、 心理现象(30分)二、 心理的实质(20分)三、 医学心理学 四、医学模式(45分)小结:5分教学重点1、心理的实质是什么?2、医学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心理的实质教学手段讲授法外语要求掌握心理学psychology,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课外作业思考题:医学模式为什么要发生转变?参考资料医学心理学洪玮主编,医学心理学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第一讲 绪论一、心理现象(一)概述心理现象普遍存在。譬如我们看到光亮,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摸到
3、物体的软、硬、凉、热等,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感觉;一旦知道了听到的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看到了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光亮,嗅到了是什么发出的气味,尝到了是什么东西的滋味,摸清了是什么物体的软、硬、凉、热等,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知觉了;我们不但能够感知事物,思考问题,而且还能把感知过的或是想到过的事物保留在头脑里,这又是人的心理现象记忆;我们头脑里不仅能够记住大量感知形象,而且还能依靠既往经验制作出从末感知过的形象,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想象;人不仅能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形象和表面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正是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思
4、维。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所以在心理学中把它们统称为认识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凡是与自己有关的,总会对它有个态度:符合自己需要、动机、愿望的就产生满意、愉快的态度体验;违背自己需要、动机、愿望的就产生忧伤、愤怒或烦恼等态度体验。这复杂多样的态度体验心理学中称为情绪和情感。人不但能认识事物,体验对事物的态度,而且还能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的。这正是人的意志过程。上述认识、情感、意志活动统称三大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也可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性的部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
5、不一样,后天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受教育的状况也有差别,各自从事的实践活动又不相同。因此,上述人类共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就各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另外一些人的个性。个性又是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大方面。它包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意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综上所述,心理学一方面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共同性(心理活动过程),又研究个体心理活动的差异性(个性),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cognition)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emotion feeling) 意志过程(will)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individual in
6、clination) 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individual mental characteristic)(二)、心理学定义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概括地说,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二、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自然界的物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出现了生命现象。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形式逐渐向高级形式进化,从低等动物的神经细胞最终形成了高等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和脑。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发育形成了完善的大脑,出现了高度复杂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系统,其最高部位是脑。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场所,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61
7、年法国的布罗卡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解剖,发现了位于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并引发了其后出现的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理论倾向和研究工作。由于许多行为与相应的皮层部位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所以科学上将大脑确认为心理的器官。相当多的研究工作表明,人类的大脑具有高度复杂、精细和完善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程度的功能;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储存功能;制定活动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功能。有人从动物比较解剖学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越是高等动物其脑重占整个体重的比例越大,这一比例被称这脑重指数。在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脑重指数是有差别的,其中人脑的脑重指数最大。上述现象似乎可以说明脑重与智慧有一定的关系,但人与人之间
8、能否依据脑重确定智慧的高低尚无定论。从人类个体自身比较来看,可以说明脑在机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个体发育过程来观察,正常成人的平均脑重是1400克,新生儿的平均脑重是390克,所以新生儿的智慧活动与成人不可同日而语。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和脑也迅速发展,脑的重量明显增加。9个月的婴儿平均脑重可达660克,2-3岁的幼儿平均脑重是1280克。12岁的儿童即将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活动也趋于复杂和完善。现代科学史证明,心理依赖于脑,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心理发展水平。有了神经系统的物质结构,才能有心理的机能,而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脑。(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
9、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机能,就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指人的心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具有人脑这一心理的器官,而没有长期的与人的生活,缺乏人与人的交往,也不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必须明确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的都是外界事物和现象。心理又有主观的一面,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主体(个人)进行的,总是受到个人经验、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0、不是复印、摄影等对事物的翻版,所以说它是主观的。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脑不仅被动反映客观现实的外部特性,并且经过抽象与概括,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是人的行动成为自觉行动,进而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使人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能改造客观世界。三、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一)、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像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从健康到疾病又从疾病到健康的过程中所起作用规律的科学。人
11、既有复杂的躯体的生理活动,又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始终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所以人类的疾病与健康就是个体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共同活动的结果。(二)、任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人体各器官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影响。3、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调节高级心理功能改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三)、基本观点1、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统一的观点医学心理学认为,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心理活动通过心身中
12、介机制影响生理,生理活动同样也影响个体的心理功能。同时,社会环境因素如文化背景、职业、家庭和人际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污染及瘟疫对人的心身健康都会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除了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以外,要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注意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医学应关注的不仅是身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而且还应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使医学能够全面地阐明人类疾病的本质。2、治病和治人统一的观点医学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使个体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功能活动的完整统一。因此医
13、务人员不仅应了解病人患了什么病,还应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关系、病人和具体医疗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病人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经验的医生和护理人员总是在关注病人生理变化的同时,又注意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要,并在医疗护理实践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3、认知评价影响健康医学心理学认为,各种应激源作用于人体能否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其产生刺激的质与量,更重要的是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和应对。社会因素必须通过脑与心理的中介作用后,才能引起相应的心身反应。同样是经历失学、失业、失恋、丧偶等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反应
14、不同。一些人感到难以接受,他们的精神会受到重创,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痛不欲生甚至轻生;另一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虽然也会经历痛苦,但却能将其转化为投身建设性活动的动力,从而走向成功。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病又可以治病,其发展方向取决于以何种价值观为指导对生活事件进行评价。4、适应和调节影响健康医学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的人和物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的适应和调节是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上述4个基本观点贯穿着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
15、学各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也是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同时,医学模式转变也对医科学生和医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核心。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四、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一)、定义医学模式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医学模式可以影响医学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而对医学的发展,既可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可成为一种限制或妨碍发展的因素。(二)、转变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正在逐渐摆脱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医学模
16、式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公元前10000年,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原始社会的人类虽然也会患病,但人们并不知道确切的病因。当时的人类相信“万物有灵”,把疾病看作是神灵的惩罚或魔鬼作崇所致。因此,治疗疾病的办法也只有对神灵和魔鬼“软硬兼施”,或祈求或驱邪。这种神灵主义或迷信的医学模式早已成为历史,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然而,在当今社会里,我们仍可见到这种迷信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的残余影响。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以朴素的唯物论、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为基础,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出现。在国外,这个医学模式以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体系和体液学说为代表。他认为,人有四种体液
17、,它们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便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进而他又将气质或性格同疾病联系起来。他主张“治病先知人”(“知道患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患什么病更为重要”)。他也提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的治疗观。在我国,出现于春秋战国末年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医学模式的思想。它提出了“天人合一”一元论和“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的病因说,在治疗方面,则主张对病人身心兼顾“辩证施治”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宜”。自然哲学模式虽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心身一元论的整体观和心身相互作用的辩证观,但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仍不够深刻3、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可以用偏
18、离正常的生物学变化来解释人类的一切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疗法的发现,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似乎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学原因和一种特异的治疗方法。它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心理社会方面隔裂开来,把疾病看作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试图仅仅根据躯体过程的紊乱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障碍(Engel GL,1977)。显然,这个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包含和解释现代医学科学所面临的全部课题,而表现出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影响。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呼吁修改或摈弃,同时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即生物心理
19、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他相信,一个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观点,应该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互作用。这一建议立即得到WHO的赞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无论是致病、治病,还是预防及康复等方面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综合分析可以认为这一医学模式出现的动因及时代特征有:(1)疾病谱顺位的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疾病构成和死亡原因比19世纪以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疾病的发病率重点已从传
20、染病转移到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等非传染病方面。研究资料表明,这些疾病并非由特异性因素引起,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中只靠用药物、理疗、手术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2)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已转向期望精神等方面的满足。除了躯体健康之外,他们要求提供改变有害健康行为和习惯的方法,得到保持心理平衡的指导,获得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以达到延年益寿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3)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 20世纪以来,生产的社会化、都市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土壤、食物等,社会发展和人类
21、生存保障的矛盾日趋激化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WHO曾在总结各国卫生工作经验时指出:“当今世界已有的教训是,卫生部门不能再单枪匹马地开展工作,卫生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更新的加速、就业择业困难、竞争愈演愈烈生活节奏加快,给人们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对其社会适应包括保持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人们意识到,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停留在生物机器的水平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需要一个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系统地观察研究医学问题的方法,经过探索,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造成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于是综合生物、
22、心理、社会诸因素的新型医学模式,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医学模式。现在正处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对我国的医学模式转变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系统学习医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知识,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步骤。随着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其它相应学科知识的学习,并将其融汇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中和应用于日常工作,我国的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那时,各种心理行为技术将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综合医院中长期缺乏心理行为科学人才的局面将会改变;医学科学研究范围也将大大拓宽;我国的医学管理模式也将随新的医学模式的确立而发生转变。总之,
23、医学模式的转变涉及整个医学体系,必须使全体医学工作者包括各级领导都具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和技能。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全面开设,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承 德 医 学 院 教 案 (首页)课程:医学心理学 授课教师:何雪娟 职称:讲师 学期:20062007 学年第II学期周次第2周 第2次课时间2007年3月20日 第I单元医学系 影像学专业(本科)2004级授课章节第 二 讲 感知觉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 验 课()实习课( ) 社会实践课(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任务掌握感知觉概念及感知觉规律,了解错觉现象。教学主要内容一、 概述(一)概念(二)关系(三)分类(四)意义二、 感觉的一
24、般特性(一)感受性(二)适应(三)相互作用(四)发展与补偿三、 知觉的一般规律(一)选择性(二)整体性(三)恒常性(四)理解性四、 错觉教学步骤、时间分配及补遗:一、 二(一)(二)50分,二(三)(四),三,四45分小结:5分教学重点1、感知觉的概念2、感觉、知觉特性教学难点感受性教学手段讲授法外语要求掌握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错觉illusion.课外作业思考题: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参考资料医学心理学洪玮主编,医学心理学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第二讲 感知觉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现象、特征、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25、等心理现象。其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因为它没有独立的反映对象,但是它与心理过程密不可分,任何心理过程如果没有注意的贯注和维持,都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一、概述(一)概念1、感觉:(sensation)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事物的属性指客观事物最简单的物理属性(颜色、形状、大小等)和化学属性(气味或味道)以及有机体最简单的生理变化(疼痛、舒适、凉热、饥、渴、饱等)。当事物的个别的,某些方面的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大脑,就产生了感觉(sensation)。例如:一只香蕉摆在面前,我们的视觉可以反
26、映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我们的嗅觉可以反映它的气味,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它表面的光滑程度,这都是感觉。但每一种感觉都只能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个别属性, 而不能反映其整体和全貌。因此,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又都是集多种属性于一身的统一体。因此,为了得到对事物整体的印象,人脑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综合起来,从而就形成了知觉。可见,知觉的产生是以各种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的
27、,以得到更接近于现实的印象。但是,又不能把知觉简单地归结为感觉的简单叠加。其中,除了以各种感觉为基础外,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二)关系1、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2、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很少有单纯的感觉孤立存在,我们都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所以常把感觉和知觉结合起来,统称为感知。(三)分类1、 感觉分类根据感觉器官位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界刺激、反映外界事物
28、属性如:视、听、味、嗅、皮肤觉内部感觉: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躯体、位置、运动和内脏和活动状态的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2、 知觉分类知觉通常由多种感官联合活动产生,所以据知觉过程中某种感官起主导作用,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味、嗅知觉等。另外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还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是对事和物的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对人的知觉又可以分为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因素。(四)感知的意义1、 感知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会获得事物的感性的材料。所以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2、 感觉虽是一种简单的
29、心理活动,但十分重要。它通过向大脑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使我们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谐调。因此,它是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丧失了感觉,人的生活将是难以忍受的。感觉的存在和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对维持大脑正常活动有重要意义。例如:感觉剥夺实验的证明。1年加拿大心理学赫布(.erb )和贝克斯顿(. Bexten)等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采取各种方法剥夺人的感觉通道对信息的接受, 如:让被试者的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来限制其触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等。结果发现: 感觉剥夺会严重地影响人的复杂思维及认识过程,并
30、使的被试产生幻觉,进而导致焦虑,恐惧等。说明感觉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二、感觉的一般特性(一)感受性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二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量,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二者之间是反比
31、的关系。(二)感觉的适应定义:相同的刺激物持续的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感觉适应的典型例子。大多数感觉的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逐渐降低或暂时消失。但痛觉的适应不容易发生,因为有了疼痛之后才能产生自卫反应,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这对机体是有利的。临床上医生检查病人各种感觉时,既要注意感觉的适应现象,又要注意不同感觉适应的差异。 适应现象除了在感觉中会出现之外,在知觉中也有适应现象,但是低级的动物没有知觉的适应,较高级的动物才有。有人曾经用小鸡来做实验,给小鸡戴上一副偏光镜,结果发现这支饥饿的小鸡就不会吃到它所
32、看到的小米;而如果给人带上一副特制的眼镜,使物象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为正立的,结果人经过一周的时间就能够完全适应新的环境。(三)感觉的相互作用定义: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影响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其发生的一般趋向是:一定条件下,弱刺激引起的弱的感觉可以增强其它同时发生的感觉的感受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可以显得更加红艳;吃了中药之后再吃糖会觉得非常甜,似乎比平时吃的糖更甜,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同时,强的刺激引起的强的感觉可以减弱其它同时发生的感觉的感受性。如吃了糖之后会觉得山楂只酸不甜等。由于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分析器的活动可以影响另一种分析器的感受性,这种现象叫联觉。比如:同一个黄瓤西瓜中挤
33、出的汁分为两杯,一杯中加入食用红色,另一杯不加。不知者品尝起来,大都觉得红色西瓜汁更甜,这就是色味联觉。(四)感觉的补偿与发展一个正常人,出生之后就具备了各种感觉器官和初步的感觉能力。随后,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人们的不同方面的感受性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例如:有资料显示,好的品酒师可以品尝出相差度的酒;而有经验的染布工人可以把黑布按深浅程度分为个不同的等级,这都说明了人的感觉发展的巨大潜力。另外,当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其它方面的感觉能力可以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如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和触摸觉、振荡觉都得到了特别的发展,可以靠触摸识字读书,依靠
34、竹竿探路等等,都是感觉补偿的例子。三、知觉的一般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一般说来,在现实生活当中,被人知觉到的客体的存在都不会是孤立的,它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之中。当客观世界的多种事物同时作用于人的感觉通道时,人的感觉器官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刺激都发生反应,而只是对其中的少数刺激加以反映。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就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由于知觉的选择性,被我们主观选择出来的少数知觉对象就从其它事物当中被突出出来,并被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同时呈现的其它客观事物则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被忽略掉了。关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结构关系,是知觉最基本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
35、换。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客观方面: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以及刺激物的新颖性都可以影响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是一个主观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这种使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图2-1)人的知觉为什么能够把当前的客观刺激当中所缺少的东西在主观上加以补充呢?这是因为当客观事物对人发生作用时,它的各个部分及其各种属性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换言之,客观事物对人的刺激是一种复合的刺激,其各个部
36、分和属性分别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并形成了固定联系,最终由大脑把这种固定联系以知识或经验的形式保存下来。当刺激物再次出现时,大脑会对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对于客观刺激中缺少的信息,会提取头脑中曾经有过的同类刺激物留下的痕迹来加以弥补,从而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完整的知觉。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记出来, 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其中,词语对知觉的理解性具有指导意义。如图:(图2-2)初看只是一些斑点,但如果提示:这是一只狗。言语的指导立刻使人理解黑色的斑点的意义并进而将其知觉为一只狗的图形。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37、它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狗的印象为基础。所以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于事物的理解就能越深入,越精确。此外,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爱好以及定势等,对于知觉的理解性都有重要的影响。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称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普遍地存在于各类知觉当中。尤以视知觉最为突出。例如:一辆自行车,无论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角度去观察,尽管其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各不相同,但我们不会把它知觉为其它东西,始终把它知觉为一辆自行车。其原因仍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在起作用。换言之,人总是在
38、过去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去知觉对象的,并把当前的刺激物与经验中的印象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变化了的条件下,获得接近于现实的知觉印象。当然,也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我们的知觉都能保持恒常性。当我们知觉不熟悉的客体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或者当知觉的条件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我们的知觉就难以保持恒常性了。因此,知觉恒常性的保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错觉(clussion)定义: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并不尽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产生错觉(cllusion)。但错觉不同于幻觉, 它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要产生的带有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 我国
39、古代列子一书中记载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谓“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实际上就是一种错觉。错觉的种类很多,几乎在各种知觉中都可产生, 如空间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等。最常见的是几何图形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主要包括:受知觉整体性和理解性的影响,即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受强烈的情绪影响,如所谓“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感、知觉器官的协调不当等。 大部分错觉的形成是暂时的,一旦了解了事实真相,会很快消失。但是几何图形的错觉是牢固的, 并不因知其真假而减弱其错觉效果和强度。因此,错觉在人的心理活动当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是一种心理缺陷。事实上,
40、人通过实践和训练,可以把错觉同真实情况区分开来,并加以矫正。承 德 医 学 院 教 案 (首页)课程:医学心理学 授课教师:何雪娟 职称:讲师 学期:20062007 学年第II学期周次第3周 第3次课时间2007年3月27日 第I单元医学系 影像学专业(本科)2004级授课章节第 三讲 情绪与情感 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 验 课()实习课( ) 社会实践课(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任务了解情绪学说,掌握情绪定义、情绪的作用教学主要内容一、概述(一)定义(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三)情绪情感与需要的关系二、情绪分类(一)情绪分类(二)情感分类三、情绪学说(一)情绪感知说(二)丘脑学说(三
41、)情绪认知说四、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一)健康情绪的标志(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三)情绪的调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及补遗:一、二、三(一)、(二) 50分三(三)、四 45分小结:5分教学重点1、情绪定义2、情绪的作用教学难点情绪的分类教学手段讲授法外语要求掌握情绪 emotion,情感feeling ,心境mood,激情intense emotion,应激stress课外作业思考题:情绪在生活中的影响参考资料医学心理学洪玮主编,医学心理学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第三讲 情绪与情感(emotion and feeling)一、概述情绪有积极快乐的一面,使人充满满生机与活力,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42、;情绪也有消极、痛苦的一面,它会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甚至可能会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一)定义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的成分。1、情绪不同于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认知过程是通过认识事物的外部和本质,产生形象和概念。情绪则不以事物形象和概念来反应,而以对事物的体验来反应。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深重、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样的事物,可能是很不同的。即使同一种主观感受,同一个人每次感受到的程度也可能很不相同。“喜、怒、哀、惧”等主观
43、感受称为情绪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有情绪体验。2、情绪总是或隐或现的有行为表现的。人的许多情绪体验可能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但有些情绪可能只有内心的感受而无明显的行为表现。特别是由于人通过学习对情绪的表现具有自我控制力后,许多情绪往往不表现在明显的外部行为上。情绪在行为上的表现称为情绪行为(表情)。而表情又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其中,身段表情最能真实地反应人的情绪状态。3、一定的情绪状态总伴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例如人在生气时,呼吸加快加深,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情绪状态时的这些生理反应称为情绪唤醒。任何一种情绪都伴有情绪唤醒。4、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
44、引起的,即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这客观事物既包括发生在主体周围的人及事物,也包括主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但他们称为情绪刺激的首要条件是:它们必须被认知(对你产生反应,漠然视之则不会产生情绪)。导致不合理情绪的原因有: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观念,消除这些不良影响,可以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二)情绪情感区别与联系区别:1、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情绪则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状态等。所以情绪这个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而情感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常用此概念,动物一般不用。2、情绪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当某
45、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则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3、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一般较微弱,较少有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联系:1、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的存在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三)情绪情感与需要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情绪、情感是由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产生的体验。得到满足会引起满意快乐等体验,反之则会不满、
46、厌恶、惊恐等。二、分类(一)情绪分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 心境(mood)是一种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轻微而持久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一般是弥散性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特定的情绪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影响人的行为表现。如一个人在清晨获悉不幸的消息,他可能整天都感到忧郁悲哀。因此,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惹人烦恼,感到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都不顺手。别人看他一眼,也以为人家是要找岔子。良好的心境使人感到“万事称心如意”,遇事易于处理。人快乐时会觉得花欢草笑、青山点头。而不良的心境会使人觉得云愁月惨、蜡炬垂泪。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指的就是心境。 心境的引起有很多原因。对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各种情况,如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逆顺、群众关系和机体状况的好坏(包括患病、失眠和疲劳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都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对往事的回忆、偶然的浮想或对未来的向往也会导致与之有关的某种心境的出现。此外,激情的余波也能较长时期保留下来变成相应的心境。虽然,人们对引起心境的原因往往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是它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其中社会生活条件是影响心境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心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心境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