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复习问题汇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3、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月景特点:皎洁、空灵。(3)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4、描写“月”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小时
2、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明月几时有,白酒问青天杜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1)入夜即“解衣欲睡”(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3)与张怀民一起“步于中庭”,欣赏月夜,连竹柏的样子都看得很清楚,可见二人都很闲。(4)“但少者耳”从别人的不闲体现其闲。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7、简要说说这篇文章
3、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8、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9、“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概。本文叙事、写景、抒情,有都集中于写人。 写人,又突出一个“闲”字。PS:水调歌头和记(分别记为甲乙)比较
4、。甲、乙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达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两篇文章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甲、乙两篇文章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绕有余味。【陋室铭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有何用意? 这是例证,引古贤之名证“陋室”,写出“陋室不陋”同时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1)引用孔子的话与前文“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
5、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反问作结,发人深思 。3、思想感情陋室铭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不满4、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一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洁净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写山水的作用)运用类比推理,以山水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性质,突出自己的德馨,自然引出主旨。6、理解默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 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谈笑有鸿
6、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室主人胸襟 超尘绝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句工整对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陋室”环境清静优雅,充满生机。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不同意。本文体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独善其身”的志向,同时自比古代先贤,表达了自己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并非消极避世。PS:“斯是陋室 ,惟吾
7、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答: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遇到桃花林,进而“欲穷其林”发现桃源。 2、开头段落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答: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生活: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此中人
8、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一、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从内容上看,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情节上看,是为下文桃花源消失埋伏笔。5、你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一、躲避战乱。二、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迫,自由快乐。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7、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
9、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安乐、幸福祥和的理想社会。它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是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8、作者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增强文章真实性和神秘色彩,让人觉得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奇异神秘。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9、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
10、美好做铺垫。 10、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11、寄托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希望过上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一种美好的愿望。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3、(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民风淳朴,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
11、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14、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2、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4、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12、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7、“先
13、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8、理解默写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
14、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9、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得到哪些启示?答: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0、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11、作者成功的原因1刻苦好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1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叩问之
15、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3、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1) 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2)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3) 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勒且艰。Ps: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2本文写作特点是 对比【出师表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 理解默写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 2、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诸葛亮是一位深谋远虑、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尽心尽职、忠诚坚贞的贤臣3、 写出高度评价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古诗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