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 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
2、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注漏:古代计时器。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重瞳:相传舜的
3、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且 B.所 C.其 D.也22对第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3分)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 B. C. D. 23下列成语与第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1分)A. 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 党同伐异 D. 阿谀逢迎24赏析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4分)25结合内容,分析第段的作用。(4分)【答案】:(五)13分21(1分) C 22(3分)选D 3分,选A 或B 2分23(1分) A24(4分)答案示例:前者生动刻画出贤相
4、为国计民生而焦虑、时刻准备上朝答对的神态,后者刻画了奸相为一己之利而烦忧那种装模作样的神态,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25(4分)答案示例:第段先总结宰相所思所为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再补充了尸位素餐、明哲保身的庸相不可取,体现行文及阐述的缜密周全。【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2分)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昔吾先君适京师,与
5、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兖公之四十七世孙云。注:
6、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24.从后文来看,第段孔子“今亡矣夫” 所感叹的应是( )。(2分)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25.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矣B.乎C.耳D.也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27.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
7、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答案】:24.(2分)A25(1分)B26(2分)D27(3分)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把凫绎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28(4分)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青浦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题。(13分)宝绘堂记 宋 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
8、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
9、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注】结髦:织毛物锻炼:打铁。蜡屐:制鞋子 桓玄打仗时把书画放在战船上不离身,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中怕被人发现。书:书画 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戚:皇亲国戚 被服礼义:牢记并遵循礼仪。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哉 B.也
10、C.乎 D.耳2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宝绘堂坐落在驸马都尉王晋卿住宅的东面。B宝绘堂收藏了驸马都尉王晋卿喜欢的书画。C苏轼年少时轻视富贵生死而特别看重书画。D驸马都尉王晋卿喜爱诗书也喜欢与人角斗。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A.第段末尾B.第段末尾C.第段末尾D.第段末尾24.分析第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25.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答案】:(五)21-25题 (13分)21.D (1分) 22.D (2分) 23.C(3分)24. 答案示例:第段用了引证和例论的方法。作者
11、引老子的话证明圣人不曾废除五色、五音、五味和驰骋田猎,又列举刘备嵇康阮孚等人都有声色臭味而乐此不疲的事实,论证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的观点。25.(4分) 答案示例:直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又言“不可以留意于物”,例证说明留意书画必生祸患,陈述苏轼年少时过分留意书画的教训,希望王晋卿不要沉溺于书画,从而远离祸害。 注释1.寓意于物:指欣赏美好的事物,通过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意趣。2.留意于物:耽溺、过分看重外物,不可自拔。留,(个人喜好为物所)牵制。3.尤物:特异之物,与“微物”相对。病:担忧,与“虽微物足以为乐”的“乐”字相对。4.“五色”四句:见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12、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口爽即口味败坏。5.“刘备”二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备性好结盹,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吒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既而答日: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吒”为“旄”“髦”之借字。好结髦:喜好用毛编结饰物。6.“嵇康“二句:嵇康,字叔夜。三国魏文学家,谯郡锤人。为魏宗室婿,仕魏为中散大夫。尚老庄,工诗文,精乐理。后为司马昭所杀。晋书嵇康传称其远迈不群恬静寡欲。世说新语简傲刘孝标注引文士传:“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说锻者,康不受直
13、,惟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瞰,清言而已。”7.“阮孚”二句:阮孚,字遥集,东晋陈留尉氏人。蓬发饮酒,不以王务婴心。元帝时为黄门侍郎,因以金貂换酒,为有司弹劾。晋书阮孚传:“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簏,以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日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甚闲畅。于是胜负始分。”参见世说新语雅量篇“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条。蜡屐(j):在木屐上涂蜡。屐,木鞋。8.移人: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9.释:放弃,舍弃,抛弃。这里“不释”指过分沉溺不松手,即不能自拔。10.祸有不可胜言者:倒装句,定语后置,指意想
14、不到的祸害。11.钟繇:字元常,三国魏著名书法家。善书,尤长于正、隶。三国志有传。据张君宝墨堂记注引墨薮:钟繇于韦诞处见到蔡邕笔法,“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发冢:盗人坟墓。12.相忌:相互猜忌。宋孝武: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4-464年在位。王僧虔:南朝宋书法家,晋王羲之四世族孙,仕宋为尚书令,工隶书。南齐书王僧虔传:“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年号)世常用掘笔(秃笔)书,以此见容。”13.桓玄:东晋权臣桓温之子,后篡晋安帝自立,兵败伏诛。晋书桓玄传:“元兴二年(403),桓玄带军队讨平后秦姚兴,整理行装时,“先使
15、人作轻舸,载服玩及书画等物。或谏之,玄日书画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凶战危,脱有不意,当使轻而易运。众咸笑之。”走舸:不忘记把书画带上船。14.王涯:唐文宗宰相,字广津。旧唐书王涯传:王涯极喜书画,“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之,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厚为垣,窍而藏之复壁。”甘露之祸时,尽被人破壁取去。复壁:夹墙。15.儿戏:贪念书画等身外之物。害其国,凶其身:忘国丧身。16.吾予:给予我,为倒装句。17.颠倒错缪(mi):本末倒置。18.不复好:不再沉溺于其中。19.蓄:收藏(书画)。20.欣然接之:喜悦高兴地去欣赏它(指前面所指烟云的美丽和百鸟的呜叫声)。21.驸马都尉:官名。汉武
16、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为陪奉皇帝乘车之近臣。魏、晋以后,帝婿例授以驸马都尉,遂成为称号而非实官,简称驸马。王君晋卿:即王诜(1036-1093后),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出身贵族。熙宁中尚宋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御使。能诗善书画,工弈棋。宋史有传。戚里:帝王外戚聚居之处。史记万石君传:“徙其家长安城中戚里。”索隐:“于上有姻戚者居之,故名其里为戚里。”22.角(ju):衡量,考察。孙子虚实:“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曹操注:“角,量也。”汉书东方朔传:“(董君)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颜师古注:“角犹校也。”
17、23.平居:平时、平素。攘:排除。膏粱:精美的食品。24.屏远:断绝,远离。声色:歌舞和女色。25.蓄其所有:(在屋舍中)放置(他收藏的)书画作品。26.庶几: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词。全其乐:保全收藏书画带来的快乐。远其病:避免过度沉溺其中,为之所奴役。白话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把它看作是快乐的事情,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
18、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蜡制的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生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那么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
19、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它,等到消失之后就不再记挂它了呢?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
20、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日记。【崇明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原 才 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
21、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
22、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注释】 雠:应答,响应。一命:命,官阶。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21填入第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A哉B兮C焉D乎22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23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24下列对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
23、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 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答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21.D 22.C23.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评分说明:“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 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 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1点1分。24.A25.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再
24、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由此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接着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最后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评分说明:“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 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 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 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 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1点1分。【杨浦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5分) 偶园记 (明)康范生 (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
25、,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席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4)由兰皋折而西
26、,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
27、之。【注】祖逖,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楫,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 陶侃,晋寻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2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A. 哉 矣 焉 云尔B.云尔 焉 哉 矣C. 焉 矣 哉 云尔D.矣 哉 焉 云尔22.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B.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C.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
28、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D.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23.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3分)A. 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B. 苏东坡心高气傲。C. 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D. 苏东坡认为书画应有补于世。24.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3分)25.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答案】:(五)15分21.C(2分)22.D(3分)23.A(3分)24. (3分) 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1分)。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
29、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1分)作铺垫(1分),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25. (4分) 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1分);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1分),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1分)。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1分),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普陀区】(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道京师而东,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
30、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
31、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有删节)【注】狃:贪。 21.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2. 可填入第段画线句空格处的语气词是( )。(1分)A. 矣 B. 焉 C. 也哉 D. 而已23. 对第段画波浪线的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慨叹士人大多不能处理好“义”与“节”。B. 挖掘历来人们在仕隐之间难以选择的原因。C. 指出隐者的安于现状会被指责为“遗弃世事”。D. 剖析仕者为利益所牵而
32、留恋官位的不良心态。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A. 第段开头 B. 第段末尾 C. 第段末尾 D. 第段末尾25. 综观全文,分析其中“记园亭”“论仕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答案】:21运用排比句等整句;表现草木建筑或清幽或华丽的美景,突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的特点;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22D23B24C25作者借记园亭表达了士“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认为能报效国君,则出仕行义求志,不能则不必贪恋官禄,归隐养生治性。记园亭的地理位置、景物建筑、物产养殖、规
33、模用处及修建经过,都突显其既便于出仕,又适于归隐的特点,为引出议论作好铺垫。园亭的特点和作者的议论都表明张氏先人为子孙考虑深远周密;而张氏先人建此园亭的远见卓识和泽及子孙的功德也证明了作者见解的正确性。(“记”“论”的具体内容各1分,两者关系2分)【长宁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裕轩记 刘基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
34、裕,其斯所以为裕乎?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
35、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 矣 B. 尔 C. 耶 D. 焉22.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B. 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C. 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D. 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23. 下列各项中所
36、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3分)A.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C.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D.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A. 第段末尾 B. 第段末尾 C. 第段末尾 D. 第段末尾25. 第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答案】:(五)13分21.A 1分22.选D得3分,选C得1分。23.B 3分24.D
37、 2分25. 4分 答案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答案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嘉定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
38、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
39、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注】陈正甫:湖北竟陵人,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其诗恬淡高远,有意趣。后人常有模仿其烧香煮茶以示高雅。2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2.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耳 B.焉 C.也 D.矣23.对“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品质愈卑劣,
40、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 品行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 品德愈卑鄙,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 品味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24.以下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韦苏州等世俗之人,烧香煮茶,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童子之趣,得之于自然,无私心杂念,是最上乘的趣。 C.山林之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年长、官高、品大者,往往受见识束缚,离趣味愈远。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答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21.(3分)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语言生动富有变化。(1分)先用整句
41、铺排设喻,从山色、水味、花光、女态等多角度突出趣的美妙;(1分)再用散句,表明意趣只能用心领会,意味深长。(1分)22.C(1分) 23.D(2分) 24.A(3分)25.(4分)文章先说趣之难得,只有领会于心的人才知道它。(1分)再通过古今之人烧香煮茶、书画古董等“慕趣之名、求趣之似”的行为,表明这些只是意趣的表象。(1分)然后,提出“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的观点,例举“童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而年长、官高、品大有碍于意趣的获得。(1分)最后,指出陈正甫做到“会心”,摆脱了这些束缚,回归自然,身心自由,依然得到了“趣”;表达了对友人及作品的高度赞扬。(1分)【宝山
42、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
43、,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
44、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注释】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倍蓰(x):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21.可填入第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哉 耳 B.矣 乎 C.乎 也 D. 耳 矣22.下列对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山中人将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2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D.第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2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段的作用。(4分)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