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资料动人的北平1、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2、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地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老大一座北平,好久远的一座城市,撷取一个老人瞬间的动作做特写,以一当十,借一朵浪花表现了整座海洋的澎湃,借一滴露珠反射了太阳的光辉,真是大家手笔。3、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寥寥几笔,写尽北平四季自然美景,极尽简洁传神之能事。4、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窥一斑见一豹,粗笔勾勒中间细加点染,古都风貌
2、神采顿生。不忘表上一笔:十足和蔼。)5、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看似无理不通中自有大通大理在。在快速发展的大都市中,桃子和柿子需要辗转运输层层包装就像浓妆艳抹的歌女早已失去了果蔬清新自然的本色。而北平的果蔬因为产地距离都市近,有许多直接从山上挑下来,老舍在想念北平中满含深情地赞叹了这一点:他说北平的果蔬带着泥土味雨水味带着露水有的还带着一层白霜呢!这里把北平的田园味渲染得十足!6、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这里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挥洒得淋漓尽致,真是令人羡煞得一个所在!有诗意的同时也不忘物质的舒适,离
3、百货商店如此近便,买东西多方便啊。既享受着古老的田园风光又享受着现代文明提供的便利。这真是人间天堂啊。7、看着车夫们沿途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这些勤劳朴实乐观坚强的平民是北平的魂,作者文中写到林林总总的很多人,唯独被这样一些人深深地打动,忍不住深情地讴歌。他们生活在都市的最底层,他们却依旧友善待人、笑对生活,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生命华彩。8、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诙谐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的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
4、过的。这是全篇最详细的一幅画面,作者用疏简的笔墨刻画了古老北平最底层的平民。老年人力车夫的自立、乐观、倔强、清雅、挚诚、淳朴是北平的人性之魂。这个特写镜头有烛照全篇之力,它渗透着作者对北平的热爱对北平人的尊敬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眷恋。它是人性最美的赞歌。9、你认为作者描绘的北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作者对北平寄寓了怎样的感情?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形象,应该是一个“田园都市”,一个“文化之城”与“象征之城”,一个“理想的城市”,甚至是赫然立于古今、中外的“世界城市”。林语堂借助这样一种城市构建表达了多年旅居海外的游子对北平的追忆和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迷恋。作为小说家、散文家、哲人
5、、语言学家和“世界公民”,林语堂虽然也象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一样,摆荡于都市与乡村之间,但他既没有纯然以乡村美学或田园诗学为起点或归宿,从而批判现代都市与工业文明的罪恶与堕落,也没有刻意经营深厚、独特的都市文学。一如他笔下的“快活天才”苏东坡,林语堂恣意驰骋于乡村与都市之间,天马行空,自得其乐。10、“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通过阅读下文我们明白,作者首先采用比喻拟人兼用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北平的品格,一座城市像一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品格和脾气。而北平的品格是:老成豪爽宽大,从容自如。11、“北平又像是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手法告诉我
6、们:北平历史悠久深远,是一个人所无从了解的。12、“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这个句子依然采用比喻手法,告诉我们的是北平的亭台楼榭名胜古迹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北平的悠久和美丽。北平的美既是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又是自然的清新的。13、“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这一段是个综合段,它用“梦境”“天堂”“乐园”这样的词语描绘了北平的富饶繁华和热闹。14、“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相媲美。”如果仅止于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繁华热闹,那决不至于迷人动人。林语堂先生认
7、为北平的真正的动人之处应该是繁华热闹中间的清静悠远。所谓“理想”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农村的幽静和城市的舒适。汉家寨1、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那么空旷,四顾无援”,这些都给人一种空旷、恐怖的感觉,(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2、作者的主观感受如何?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自然之境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把天山那种荒凉、孤寂的特点写出来了。因为环境的贫瘠、恶劣,这里除了毒草就是红
8、石、焦土,死气沉沉。3、在这样苍凉的大背景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汉家寨呢?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和一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展现出一个周围环境寸草不生、荒凉贫瘠、与世隔绝的汉家寨。4、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5、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
9、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6、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
10、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7、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汉家寨人在如此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他们肯定也面临了人生的“三岔口”与选择,但他们选择了坚守。这种信念、行为给作者极深的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8、汉家寨后有天山,前有吐鲁番,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富饶的土地,去开始新的生活,而选择留守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另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要坚守祖先的信念、传统、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把汉家寨人对
11、于家园、传统、生活方式、信念的守护概括为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坚守”。9、为什么无论作者到哪里,都会倔强地回忆起汉家寨呢?他回忆的不只是这块土地,更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所给他的一种坚守的精神。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10、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那么作者坚守的是什么呢?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其实也是在坚守着纯洁的文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作者为了追求高洁的人格以及纯洁的文学,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汉家寨人为了坚守自己的家园和祖先的生活习惯,放弃了外面美好的世界,苏武、陶渊明也都是因为苦苦的坚守
12、而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事业,有人认为他们很傻,他们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会换来舒适的生活。特利尔的幽灵1、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2、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13、作。”任何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余地。 3、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的景况。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
14、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原因是什么?(第六段)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习惯于崇拜神威,按照权威的意旨行事而不会思考。有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简单套用革命理论而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必然带来悲剧。5、毛泽东、邓小平摒弃了“洋本本”,使“幽灵”在中国“显灵”。“显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第六段)指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6、结合文意,谈谈如何理解第八段中“凡先驱者的思想,总是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间的理解和等待”这句话。任何一种先进的理论,都有一个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较为漫长的过程,都存在一个理解再理解的过程。
15、如果只是简单照搬,期望立竿见影,是错误的认识。7、结尾段作者说:“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讨论一下,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将理论当做教条来用,更不能将革命理论奉做神灵,一定要学会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8、“他们就像一位输在对方剑下的武士,恭手垂剑,平心静气地讨教技艺。”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化的语言,反映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巨大生命力。在论述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之后,以这样生动的描述性语言作结,抒情性很强,说服力更强。9、“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邓小平的“名言”脍炙人口,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生动地说明实
16、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不管什么理论,只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才有意义。邓小平以革命家的魄力破解了萦绕中国人民心头多年的问题,深入浅出,将一个神圣而抽象的问题一语点破。10、 “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这里写的是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事情看得透彻了。11、“落日的余辉正为
17、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 作者表情达意有所节制,以形象的描写替代思想的阐发,感觉、情结隐然现于其中,两处的下文都没有继之以景物意义的阐发,笔墨转述他事。可是这样的情景描写正蕴含作者的一种敬仰、神圣的情感。新纪元1、文章以“新纪元来”的反复开篇,有何效果?明确:两层意味:客观讲“新纪元”已到来;主观讲希望“新纪元”到来。反复手法,加强了语势,开篇高调。强调了内容,开宗明义。2、为什么需要“新纪元”到来?什么是“新纪元”?明确: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新纪元:1919年元旦;现在的时代。3、结合文章第四段回答:什么样的新纪元才有
18、祝贺的价值?明确:不是毫无意义、陈陈相因的生活,而是时刻尽最大的努力,为实现最高理想而别开一新局面。4、文章的主体段在第6段,那么,第5段有什么作用?明确:过渡。将“新纪元”具体到1914到1919这个年代。引人关注身处的时代。5、怎样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作者对“新纪元”寄予了怎样的希望?明确:“新纪元”从字面看,是新的一年到来。纪元,纪年的开始。从深层看,是说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经建立,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言;而在中国,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满清政府垮台,新文化运动兴起,这些都是“新纪元”的曙光。本来中国人习惯以过春节为过年,而不习惯在元旦欢庆。但作者意
19、欲除旧布新,希望中国人在“新纪元”到来时,不再像因袭旧的传统,而要接受新文化的洗礼。其希望,一是大家都铲除旧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社会理论;二是将新的社会理论付诸实施,“时时创造新生活”,这种“创造”是广义的创造、全面的“创造”,摧毁旧社会,开创新世界。6、“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照见新人生的道路”这段描述性的文字,有什么效果?明确:形象易懂,感情真挚、激励。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1、此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换句话说,此文大家普遍觉得好,好在哪里?哪几个方面?(1)内容上:充满哲理,语言优美,比喻恰当;(2)形式上:独特,诗话的语言,分段多,散文诗。2、先从内容上讨论,全文到底有没有一个中心,还是有几个
20、中心?三个中心:本文写得很“散”,又有些深奥,细察其文理似可看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各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来写,共同组合成一篇“时间片论”。第一层:开篇至“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中心问题:时间是什么?这是以文学的方式描写“时间”,因其抽象、空洞,故而用这些繁多的比喻表现它的不同侧面、不同特点,未必有科学性、准确性,但是有形象性、审美性。讨论“时间是什么”是文章的起点,也是全文的必要基础。这是将时间人格化、神化,表达对时间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第二层:“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至“但我们经常向别人曲背弯腰、胁肩谄笑”。中心问题:我们怎么对待时间?写世人对时间的态度,列举一些现象
21、,表现世人的劣根性。由写时间转入写人类,其中暗含逻辑关系。第三层:“这些,当然你都看见了”至最后。中心问题:时间怎么对待我们?写时间怎么对待人类,又回到描写时间本身。首先出现“鼬鼠”的形象,这是全文最重要、最生动的一个比喻,而且还有点题的作用3、三个中心是否违背了形散神不散的原则?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通则,但不是唯一法则;当代散文创作更加个性化,更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新奇独特,有时会视“通则”为束缚绳索,必欲突破为快。本文就是创新、突破的一个显例。“形散”在本文中得以充分体现,作者围绕时间的话题纵横交错来述说,无数的比喻一个个排开,语句之间的关联多为松散,共六十多个段落,有的段仅三个字,
22、不可不谓为形散;而神方面呢?作者的表意似难统而为一,如果说是表达对时间对人生的文学性思考,那么是哪方面的思考?思考的结论可以归结为哪一点?很难替作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果认定本文是多主题的,或泛主题的,那么从前面对课文多重意旨的解读看,可以称为多元主题。这么说来还是用“神散”来解释更为恰当,谓之“形散神亦散”。4、既是“形散神亦散”,那么题目取时间片论是恰当的?可是这和鼬鼠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捉不住的鼬鼠做标题?好在哪里?鼬鼠:常年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最小的食肉动物。在北极生态系统中,或者说在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系列中,旅鼠和鼬鼠是相互对应的,鼬鼠生下来似乎就是专门对付旅鼠的。腿短灵活,身小柔软
23、,只要脑袋能钻过去,身体就会通行无阻。所以,它们几乎可以和旅鼠一样,来往穿梭于迷宫一般的地下通道之中,在草丛、雪堆和地表之下与旅鼠展开了深入持久的地道战和游击战。他和时间一样:形迹诡秘、不可捉摸、灵活自由、法力无边。至于为什么不用时间片论作为主标题而采用了主副标题的形式,原因有三:(1)“时间片论”:直观而无味;空泛;大众化。(2)“捉不住的鼬鼠”:含蓄而形象;抓住特点,表明时间把握不住、过得快,即“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独一无二。(3)文章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一方面形象生动,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不致让人摸不着头脑。5、给大家一些时间,找找,文章中描述的“时间”到底有哪些特点?(1)时
24、间无形,变幻多端。第一层,作者化抽象于有形,用各种比喻描写“时间”:“如水”,“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惟一的裁判,如神”,“如奴隶”,“钟表里的刻度”,“一只看不见的手”,“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神秘的意志,神秘的脸”,“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松鼠”。这些喻体总的特点是形迹诡秘、不可捉摸、变幻多端。这是以文学的方式描写“时间”,因其抽象空洞,故而用这些繁多的比喻表现它的不同侧面、不同特点,未必有科学性、准确性,但是有形象性、审美性。(2)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第三层:出现“鼬鼠”的形象,这是全文最重要、最生动的一个比喻,有点题的
25、作用。“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3)残酷凶猛,对人类无情。这是从另一方面显示时间的特点,或许这是因为世人对时间不珍惜才招致时间对世人的不恭敬。6、三读课文,品味语言有关时间的哲理都是抽象的,为什么这篇文章并没有枯燥晦涩之感?请举例谈谈。1、化抽象为形象(抽象道理形象化);化虚为实(运用修辞手法)。(1)“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P.80第1段)形象化的表述中含暗非常深刻的哲理,表现了“我”与时间的不可分、“我”被时间包围的特点。(2)“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
26、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但是时间呢?”(P.80第2、4、5段)这几句话把抽象的无形无状,不可捉摸的时间描述的非常形象。用“烟、雾、空气”来比喻;同时还用自然界的风和空气来对比。风虽无形,但是可以通过“柳枝拂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虽无状,但是也“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而时间却不能。(3)“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P.80第8段)张若虚的思想
27、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因为时间不仅无形无状,更重要的是时间是空的,即它无法被我们人类所感知,所以人类面对时间的问题感到无能为力。(4)“它是钟表里的刻度,是太阳和月亮的约会;是由黄转绿暗暗托出春天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是神秘的意志,神秘的
28、脸,是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P.81)此处用了暗喻。形象且恰当地说明了时间使得季节轮替;时间使生命消亡和诞生。(5)“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P.81第11段)拟人手法。说明了人类想抓住时间,珍惜时间。但是又事与愿违,但是时间却是宽容了人类。(6)“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P.82)这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了表达了时间的变化多端的不可确定性和“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的特点。(7)“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P.82)似乎是对“时间是最公证
29、”这种说法的颠覆,其实这是站在人类的主观感受上表现对时间的无奈和难以把握住,以及对生活的感慨。2、富有哲理性(1)“我一出世就沉没在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P.80第1段)表现的人们一出生就于时间形影不离,形象化的表述中含暗刻的哲理。(2)“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惟一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它操纵着生命而又似乎被人操纵。”(P.80倒数1、2、3段)“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P.81第2段)时间是真实存在却难于把握。(3)不知畏者不足畏。不知道害怕时间的人是不值得害怕的。3
30、、诗的韵律和气势作者是散文家也是诗人,本文散文的语言是诗化的,很有意蕴和节奏感。一些比喻句形象而巧妙;大量的排比句,增加了作者追问时间的气势和力度,具有极大的感染力。美1、每个片段的开头的神态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些神态描写包括“蹙了起眉”“抿紧了唇”“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等,它们的作用一是铺垫,二是连缀。所谓铺垫是说写神态、写情景便于后面述理,即缘景述理、缘情入理,如果没有这种描写作铺垫,后面的述理就成为空穴来风;后者是说全文有现实发生场景和联想场景,如何把它们贯穿在一起?抓住两种场景相同的神态,是一巧妙方法,这些共同的标志如同熟悉的记号,方便读者阅读。2、怎样理解本文主题的多义性?本文
31、的核心话题是谈美,有关这话题在文中具有多义性,试缕述之:其一,文章表现美是如何发现的。贯穿全文的是发现美的过程,于平凡中生出机巧,于朴素中生出妙理。其二,文章表现美的不同种类。如前所述,有距离美、直线美、曲线美全文都在展现这些美,境界逐层开阔,逐层提高。其三,文章表现女性美。这是一群有文化知识、有自觉的审美观念、有高雅情趣的大学女生,全文都在表现她们的女性美以女性特有的目光发现自然美,发现女性自身美,拒绝悲哀的美、屈辱的美等,显出与男性所不同的细腻、温柔、秀美的特点。3、怎样理解文中暗含的哲理性?体本文选入第二单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涵某种哲理性。不过本文的哲理性是与丰富的感性形象紧密联
32、系在一起的。开篇两句话“她爱美”是写她感性的一面,“她懂得美”是写她理性的一面。文中场景描写是感性的,文中审美意义的阐发是理性的。文章描绘人物、场景的感性形象,其实是为着表现思想的内核、理性的内核。 都江堰1、思考: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那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举例、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大比较释最根本最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大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使文章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张本,所以重在社会功用比照两大工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
33、“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2、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怎样?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
34、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参考课文第三段和第九段,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
35、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案。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从表面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水利工程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晴明的政治,政
36、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家的时候,它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这种政治辩论,就是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李冰手中的长锸说:政治要做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和铁戟钢锤自责在为权势、征战和镇压辩解。他失败了,因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边,他终又胜利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长锸象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的政治品质,不但为世人首肯,
37、而且与当代社会学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相通,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
38、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故讲演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具体的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都江堰矗立着李冰的精魂,营造着一种为民造福的浩荡氛围。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投射下,李冰雕像置于水中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甚至不应或不该有其他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李冰的心
39、愿,才不悖李冰的精神。在官僚权贵们死后也要荣华富贵这种层层相因的腐朽观念的衬托下,李冰死后的归宿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应当感谢那位汉代水官,是他将李冰的生命延续了,是他将李冰的利民富民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至。这样都江堰不但流泻着驯顺的江水去丰富物质世界,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也是朴实清新独特高格的。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李冰通过轰鸣的都江水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意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
40、乐观的。3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4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内容的?对比手法的应用。第一部分把都江堰与长城作比较,突出都江堰的伟大:默默地永久性的灌溉中华民族,滋养中华文明;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来突出都江堰水强悍的生命力;第三部分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彼处长锸的守持,即将治水经验与后后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本文无处不在对比,形成文章的骨架,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历史因它而闪光,今人因它而自豪,它不仅滋润了中华大地,也流淌着中华文明,光照千年,启迪后人
41、。5文章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的侧重点有没有什么不同?由此分析一下文章的思路走向。第一部分侧重写堰,第三部分侧重写人;第一部分肯定都江堰的社会功用,第三部分赞颂李冰的民本思想。二者血肉相连,但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第一部分提出都江堰由于其社会功用,是比长城更伟大、更激动人心的古代工程,这是一重新意。第三部分揭示李冰之所以成为都江堰的创建者,是因为他特有的坚定信念: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就必须成为水利学家这个信念未必是李冰亲口说出的,而是作者曾在此演出历史话剧的李冰“厮磨”、“周旋”,“从而产生人格比照”(余秋雨语),进而感悟出来的。这种对李冰行为动机的解释,或曰对李冰施政纲领的揣摩,
42、找到了古代进步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点。这是文章的第二重新意。还应当看到作者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评价李冰的政治信念,而是把李冰放到两千年官场观念的大背景中,通过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比照,让人们体会到李冰那种澄彻的人类学思维的难能可贵,让人们理解这种思维对于封建官场的腐朽精神世界的强烈的挑战意味与反拨作用,甚至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思维对于现代官场的警示作用。这样,文化反思的触角就进入深层次。这是文章的第三重新意。 吻火 1、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作者为什么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公的眸子”?答:这是作者的感觉。作者看到他的眼神总是惊奇的,好好像是猜人生之迷,揭开宇宙的神秘;他的眼睛像希腊
43、雕像那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2、说说“吻火”的为深层含义答:“吻火”象征徐志摩先生人生的态度,就是诗人亲“吻”生活之“火”、投身生活烈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探索人生的真谛。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答: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人灵魂和风采。4、“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联系?答: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
44、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合欢树1、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冲突,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1)、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起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2)、展现母子间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合家欢乐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 (3)、回忆母亲,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2、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呢?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往往显得真实,和有感染力,运用它可以收到
45、“见微知著”的效果。3、能够回忆母亲的物品想必很多,为何独独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呢? 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心我的写照。4、为什么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和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有什么具体的相似之处?对合欢树希望的表现:“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母亲对“我”对合欢树都抱有无限的希望,希望合欢树能开花,希望“我”由写作闯出一条路以获得生活的信心。作者行文过半才出现合欢树,显示了作者结构文章的技巧,前面大量的铺垫为合欢树
46、铆足了劲,蓄足了情。并且,在前面6段的记述中,作者很巧妙地选取了人生中的三个时间段,来说明自己成长的过程,来塑造刻划母亲的形象,可谓良苦用心,显示了作者选材的高超。5、母亲为了我,过度操劳,早早的离去了如何理解“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母亲心中有什么“苦”?二十岁的儿子双腿瘫痪,对于母亲意味着什么?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创,而母亲付出的关心却被我拒之心门之外,不被“理解”,母亲心中的苦闷悲哀可想而知。6、“我”又是怎么对待这棵合欢树的?凝聚着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忘记 找借口不看 老惦记着 主动想去看7、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忘记:“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我
47、摇着车躲出去”“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找借口不看:“推说手推车进去不方便。”(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忘记,找借口不去: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怕睹物思人,所以我无法面对这棵树。找借口不看:“抖”字体现出我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对愧疚的理解:母亲为我操劳而早早的离世了。逃避,曾经对母亲的不理解,对母亲付出的熟视无睹,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在她过世之前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无法直面自己的人生。同样被母亲寄予希望的合欢树终于开花了,而我却尚未成功。(“后悔两年前没有自己摇车去看看。”)老惦记着:体现了思念之深,成长到了一定程度,但还没有积聚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48、主动想去看:注意是在什么情况才想去看的,我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欢树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我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欢树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并且,自己的思想上也成熟了,能够直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起伏,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悲伤的打击,社会的压力,他人的目光,真正为自己而活着,直面人生。小结:“我”之所以对合欢树有这样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在她离世之前,我始终没能完成自我的成长,而让母亲带着对自己的担忧离去。8、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 悲伤: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 自己获奖母亲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