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浙江省杭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如图,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B取固体药品C滴加液体D闻气味2如图所示为常见的景观植物含羞草,这种植物的叶片 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种现象反映生物能够() A进行呼吸B生长和繁殖C新陈代谢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3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4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
2、分子的排列方式, 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 )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C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5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注入液体后,等 12min,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C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D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简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6关于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甲中的细胞壁和液泡是植物细胞具有的而动物 细胞没有的结构B乙所示的胃
3、的结构层次是器官C丙中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保护组织D丁和丙的生物体结构层次是相同的7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ABCD8作为质量标准单位的国际千克原器,百余年来因表面遭污染而增重约50微克。2018年11月6日,在新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科学家们通过投票,正式让国际千克原器退役,改以普朗克常数(容号是h)作为新标准来重新定义“千克”,若使用增重后的国际千克原器测量物体质量,测量值跟真实值相比将( )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确定9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
4、溶液体积( )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10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甲、乙视野。下列正确的是() A图一所示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 26 倍B图二中,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C图二中,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视野也较暗D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注视目镜11冰箱利用致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致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的物质。下列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致冷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B致冷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C致冷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D致冷
5、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12如图甲所示,质量相同的a、b、c三种液体分别装在三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如图乙是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AbcaBacbCabcDbac13如图中的黑色部分表示四种动物共有的特点,则该特点是() A具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B用肺呼吸C体温恒定D卵生14如图中的甲、乙两地的方位判断正确的是()甲在乙的东北方向 甲在乙的正北方向乙在甲的正南方向 乙在甲的西南方向甲、乙都在西半球 甲、乙都在东半球甲、乙都在南半球 甲、乙都在北半球ABCD15地震经常发生,据统计仅 2019 年 11 月份,我国范围内发生 3 级以上的地震 30
6、 余次, 而多数地震为无感地震。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B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C发生地震时,应立即乘电梯到一楼空旷处躲避D全球范围内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及周围海域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16图甲所示,规格相同的容器装了相同质量的纯净水。用不同加热器加热,忽略散热,得 到图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图线,则()A甲烧杯中的水温度升的比较快,说明比热容比乙杯中的水比热容小B加热相同时间,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C吸收相同的热量,甲杯的水升温比乙杯的多D甲杯的水加热 2min 与乙杯的水加热 3min 吸收的热量相同17小伟同学在模拟警察侦破案件时,在“案
7、发现场”发现一个脚印。根据医学研究,通常 人站立时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据此他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B1.75mC1.85mD1.95m18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种形式,下列生活图片中表示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吸附毒气B将鲜鸭蛋腌制成皮蛋C用粮食来酿酒D用炭火烘制作烤鱼19如果你是一位桥梁设计师,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不是很宽的河道上建一座公路桥。万 一发生泥石流时,要求尽量使泥石流能顺利通过桥梁,又要保证桥尽可能不被冲毁,则下 列设计思路正确的是()A建在河道拐弯处,单孔大跨度B建在河流直道处,单孔大跨度C建在河道拐弯处,多桥墩小跨度D建在
8、河流直道处,多桥墩小跨度20在室温为 25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 度计的示数变化。下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ABCD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填空题21如下图,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cm。用它测得科学课本 188 页的厚度为 9.4 毫米, 则每一张纸的厚度为_毫米。22一根水银温度计连水银泡总长10厘米,最大刻度A处离顶部2厘米。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B处,B离顶部6.2厘米,如图所示。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此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是 _,表示人体正常体温刻度
9、值位置距顶部_厘米。23小陈在登山的过程中,注意到路边一处岩石有特殊的纹理,如图甲,此处的地面非常潮 湿、植被低矮。(1)小陈发现,岩石的纹理中好像是远古时代形成的动物化石,这种岩石应该属于三类基本岩石类型中的_。(2)这里有一种植物,有根、茎、叶,叶背面有一个个褐色的囊状 结构,如图乙,该植物属于_类。(3)通过进一步观察,小陈发现此处还生活着葫芦藓。它植株矮小与乙中植物在结构上最根本的区别是_。24如图甲所示是小乐在校园里拍摄的四种植物的叶片;如图乙所示是小乐根据这些植物叶 片的特征编制的二岐式检索表。(1)图甲中的 A 为冬青的叶,则检索表中 2a的信息为_。(2)若小乐将上述植物重新分
10、类,其中 A、C和 D 为一类,B 为另一类;则她的分类依据 是_。25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将当染成红色的水和酒精先后倒入量筒之中,并密封。静默一段时间后,记录整个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的体积和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酒精和水温度/酒精水(红色)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的总体积/ml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所需的时间体积/ml质量/g体积/ml质量/gA 组1062.5505050110较长B 组4062.5505050110较短(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_;(2)请对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进行合理的解
11、释:_;_。26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t2 时刻,该物质处于_态(选 填“固”、“液”、“固液共存”)(2)已知 0t1 与 t5t6 的时间相等,从图可知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以做出:“这 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的判断。请写出做出此判断的依据_。27小丁同学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后,用显微镜观察某种植物叶肉细胞的结构。根据 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是小丁同学使用显微镜的四个操作步骤图,请你排列好正确的顺序:_。(2)小丁在老
12、师的指导下还观察到细胞有很多绿色的球形或椭球形的小体叶绿体,如图 2,并且同时发现叶绿体在视野中沿逆时针方向缓慢流动。她想: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 流动方向是怎样的呢?请你帮她回答: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流动方向是_。(3)小丁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该同学为了能正确快速判 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_,_。三、简答题28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
13、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回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A火山和地震B宇宙的起源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_。29如图甲所示,
14、装有部分水的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 170g 向杯子中放 入一个金属球后,水刚好将杯子装满,杯子、水和金属球的总质量为 248g,如图乙所示,然后取出金属球,向杯子中加满水,此时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 200g,如图丙所示,求:(1)金属球的体积;_(2)金属球的密度;_(3)若该金属球是空心的,且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20cm3,则制造该金属球所用金属的密度。_四、探究题30小萌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请你帮她共同完成实验。实验材料:1000 毫升大烧杯,清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红色苋菜等。 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
15、出的作用吗?(2)作出假设:_。(3)设计实验方案:取两个相同的大烧杯,编号为甲、乙。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加入_的清水,并把甲烧杯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直到沸腾。乙烧杯不做处理,用_。把等量相同的红色苋菜叶片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烧杯中。观察并记录烧杯中水的颜色的变化。 (4)实验现象:甲、乙烧杯中的水变色情况是_。 (5)原因分析:甲烧杯中的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被破坏,乙烧杯中的苋菜叶细胞的细胞膜 完好无损。(6)实验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31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1)在安装此装置时,应先固定铁圈_(选填“铁圈 M”或“铁圈 N”)位置。 (2)指出
16、a 图中的一处错误:_。(3)小文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 b、c 所示,试判断哪幅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并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 (4)在看到水沸腾现象后,小明就立即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同学们认为小明的实验仍存 在不足,并对水沸腾后小明还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正确的是_。A调大酒精灯火焰,继续加热直到水温达到 100B撤掉烧杯上的纸板,继续加热直到水温达到 100 C撤去酒精灯,继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 D继续用酒精灯加热几分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32托盘天平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某实验室天平的配套砝码及横梁标尺如图。(1)小科发现砝
17、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用这样的砝码称量物体质量,测量结果将_。(2)小科观察铭牌时,发现该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200g,但他认为应为210g。你认为小科产生这种错误想法的原因是_。(3)小江认为铭牌上最大测量值没有标错,但砝码盒中10g的砝码是多余的,而小明认为砝码盒中所有的砝码都是不可缺少的。你认为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_试卷第12页,总12页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A、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A不正确;B、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用药匙或纸槽,故B不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
18、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C正确;D、闻气味要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故D不正确。故选C。2D【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解: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选:D。【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3C【解析】【详解】A麦哲伦环球航是朝着一个方向航行最终回到起点,证明地球是圆的,故正确;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更加直观地证明地球
19、是圆的,故正确;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是模拟麦哲伦航行,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故C错误;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证明地球是圆的,故D正确。4A【解析】【详解】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拉伸,所以是固态分子的排列方式;甲图中分子相距较近,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是液态分子的排列方式;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无固定排列,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是气态分子的排列方式;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是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A正确;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B错误;C樟脑丸变小是固态直接变成
20、气态的升华过程,也就是由乙到丙的变化,故C错误;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也就是由丙到乙的变化,故D错误。5D【解析】【分析】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所对刻线相平。【详解】A.量筒中注入液体后,等1-2min,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以保证所量取的液体体积准确,故A选项操作正确。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至所需刻度处,故B选项操作正确。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首先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便于操作和读数
21、,故C选项操作正确。D.给量筒内液体读数时,要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不能把量筒举起读数,故D选项操作不正确。【点睛】掌握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6D【解析】【分析】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图中甲是细胞,B是胃(器官),丙是植物体,丁是动物体(人体)。【详解】A、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所以甲图中的细胞壁和液泡是植物细胞具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A正确。B、乙图中的胃是由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构成的,所以属于器官,B正
22、确。C、丙图中的植物体,在其叶片的上、下表层分布的表皮细胞具有保护叶片内部的功能,属于保护组织,C正确。D、丁图表示人体,在结构层次上动物体具有系统,植物体没有,所以丙图和丁图代表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不相同的,D错误。故选D。【点睛】掌握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7A【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
23、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详解】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是地壳上升的结果,能支持地壳变动说法。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是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过度而产生的断裂,能支持地壳变动说法。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地壳发生弯曲的表现,能支持地壳变动说法。风蚀的岩石是岩石经受外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不是地壳变动造成的。故答案选A。【点睛】掌握地壳变动的证据是解题的关键。8B【解析】【详解】若千克原器增重,千克原器的实际质量增加,但测量时读取数值仍不变,即测量值比真实值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9A【解析】【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
24、,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实际体积等于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9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6mL。故选:A。10B【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详解】A.图中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1016=160倍,故A错误。B.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用粗准焦螺找到物像后,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所以
25、图二中,由甲低倍显微镜物下的物像换到乙高倍显微镜下的物像,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故B正确。C.图乙中的图像比图甲中的图像大,是因为乙视野所用镜头的放大倍数比甲视野所用镜头的放大倍数大,视野越暗,故C错误。D.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镜应注视物镜,防止镜头压碎玻片标本,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是解答的关键。11B【解析】【详解】AB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体;工作时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故A错误,B正确; CD电动压缩机使制冷
26、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故CD错误。12A【解析】【详解】如乙图,取相同体积的三种液体V,可得质量关系mambmc,由=可知abc;在图乙中,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而abc,由V=可知VaVbVc,所以左边烧杯液体为b,中间为c,右边为a,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b、c、a。故A符合题意。13A【解析】【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详解】A、青蛙、鲸鱼、蛇、鲫鱼的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B、鲸鱼、蛇用肺呼吸,鲫鱼用鳃呼吸,青蛙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B错误。C
27、、青蛙、鲫鱼、蛇体温不恒定;鲸鱼体温恒定,C错误。D、青蛙、鲫鱼、蛇是卵生,鲸鱼是胎生,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是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仔细分析题中涉及的动物的特征,即可解答。14B【解析】【分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
28、组成的经线圈为界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详解】图中的140、150、160,度数超过90,可判定为经度,而且经度数向西增大的是西经,所以甲点经度是150W,乙点经度是160W;甲、乙两点都位于西半球。就东西方向来说,甲点在乙点的东方。与140W、150W、160W三条经线垂直相交的10、20、30是纬线的度数,且纬度数向南增大是南纬,所以甲点的纬度是20S、乙点的纬度是30S;甲、乙两点都位于南半球;就南北方向来说,甲点在乙点的北方。综合判定甲点在乙点的东北方向,乙点在甲点的西南方向。题目中的说法正确,故B正确。【点睛】掌握经纬网的判读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5C【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运
29、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而这一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会产生地震波。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所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详解】A.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故A正确。B.地震主要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所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故B正确。C.发生地震时,不要乘电梯逃生,以免停电被困,故C错误。D.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全球范围内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地带,故D正确。【点睛】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0、。16D【解析】【详解】A. 由题可知,甲乙两容器中都是纯净水,且状态相同,则两杯水的比热容相同,故A错误B. 实验中,用不同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内,加热器放出的热量不同,所以相同时间内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不同,故B错误;C. 两杯水的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根据 可知,两杯水升高的温度相同,故C错误;D. 由图2可知,甲杯的水加热2min与乙杯的水加热3min升高的温度相同,且两杯水的质量相同,根据Q吸=cmt可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故D正确17A【解析】【详解】图中脚印的长度23.60cm,由题意知人站立时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即人身高h=23.607=165.2cm=1.652m;答案
31、A符合题意。18A【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详解】A、活性炭吸附毒气是利用疏松多孔的结构,把毒气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将鲜鸭蛋腌制成皮蛋,生成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正确;C、用粮食来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用炭火来烤鱼包含着炭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A。【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19B【解析】【详解】因为如果在拐弯处,小跨度,泥石流会堵住,甚至造成冲垮桥的现象。故选B。20D【解析】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低于25
32、随着酒精迅速蒸发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合题意,D合题意点睛: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213.403.42 0.1 【解析】【详解】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7.00cm对齐,右端与10.40cm对齐,物体的长度为:10.40cm7.00cm=3.40cm;2因为188页的一本书,合94张纸。则每张纸的厚度=0.1mm。2242 5 【解析】【分析】(1)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
33、升到B处,表示B处代表35;B离顶部6.2厘米,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可以得到,温度升高5时,液柱升高3cm,即1cm代表的温度,再根据A处距离B处的距离,可以求出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再以B处的35为起点,求出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详解】(1)B处代表35,B离顶部6.2厘米,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可以得到,温度升高5时,液柱升高3cm,即1cm代表的温度是;而A处B处的距离为6.2cm-2cm=4.2cm,则A处的温度,即最大刻度值=35+4.2=42;(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再以B处
34、的35为起点,求出37处距离顶端的距离=6.2cm-=5cm23沉积岩 蕨 葫芦藓没有根的分化 【解析】【分析】苔藓植物已经具有了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植物体内没有输导组织,所有植株特别矮小,靠孢子繁殖后代,不能开花和产生种子。所以与乙蕨类植物在结构上最根本的区别是葫芦藓没有根的分化。【详解】(1)岩石的纹理中好像是远古时代形成的动物化石,这种岩石应该属于三类基本岩石类型中的沉积岩。(2)这种植物有根、茎、叶,叶背面有一个个褐色的囊状结构,符合蕨类植物的特征,该植物属于蕨类。(3)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只有假根,有了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产生孢子。【点睛】解题的关键
35、知道是各种植物的主要特征。24叶椭圆形 单叶还是复叶 【解析】【分析】此题是关于植物分类知识的识图填空题,图乙是植物的分类检索表,图甲是拍摄的植物叶片的特点,AB的叶对生,CD是互生。【详解】(1)图甲中A是冬青叶,根据上图的分类索引可知,该植物的叶互生、椭圆形。所以检索表中2a的信息为叶椭圆形。(2)分析图甲可知,ACD都是单叶,B是复叶。【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图中植物的特点,结合分类检索表,认真答题。25水分子 混合液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B 组混合均匀所需的时间较短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解析】【分析】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详解】(
36、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2)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A、B两组实验中混合液温度不同,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所需的时间不同,温度越高,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所需的时间越短,说明了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合理的解释是混合液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B组混合均匀所需的时间较短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6固液共存 这种物质在固态和液态时,吸收热量和质量相等,但是 0t1 阶段升温更快,所以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解析】【详解】(1)1由图像知道,t2 时刻,物质处于熔化的过程中,即没有熔化完,由晶体在熔化的特点知道
37、,此时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2)2根据题意知道,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像知道,在0t1 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1 =20;在t5t6 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2 =10,故t1 t2 ;由知道,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c就越小,所以,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27 顺时针 装片 目镜 【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
38、,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3、观察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详解】(1)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四步;图示的操作是对光,图示的操作是取镜与安放,图示的操作是观察的第一步,图示的操作是观察的第二部,正确的顺序;(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是实物的倒像,物的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39、,视野中沿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叶绿体,实际流动的方向是顺时针;所以图2发现叶绿体在视野中沿逆时针方向缓慢流动。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流动方向逆时针;(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点睛】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8碰撞和张裂 B,C 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详解】(1)根据板块轮动,一些裂谷是板块分离张裂形成的
40、,一些高大山脉和深深的海沟是板块相向移动并碰撞挤压形成的,所以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很好地用地球内力解释火山和地震、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但是宇宙的起源问题超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范围,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因为河流冲积作用,也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所以选B、C。(3)“板块构造学说”能解决很多地壳运动的问题,但仍有部分问题无法用现在的“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所以说它是完美理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
41、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快相撞抗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和海沟。引起地貌变化的还有一种是外力,如流水、风力,生物作用等。板块构造学说将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迷的地球活动大多进行了相对合理的解释,但仍有不少内容无法解释,学说需完善和修正。2930cm3 2.6g/cm3 7.8g/cm3 【解析】【详解】(1)再向杯内加满水时,所加水的质量:m=m总m总=200g170g=30g,由=可得,所加水的体积:V水=V球
42、=30cm3;(2)金属球的质量:m球=m总=248g170g=78g,金属球的密度:球=2.6g/cm3;(3)金属的体积:V金=V球V空心=30cm320cm3=10cm3;则金属的密度:金=7.8g/cm3。答:(1)金属球的体积30cm3;(2)金属球的密度2.6g/cm3;(3)制造该金属球所用金属的密度7.8g/cm3。30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等量(或者相同体积、或者同样多) 作对照 甲杯中清水变红色,乙烧杯中的水不变色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43、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详解】(2)作出假设: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或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设计实验方案: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或者相同体积、或者同样多)的清水,并把甲烧杯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乙烧杯不做处理,用作对照;(4)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的水变成红色,乙烧杯中的水不变色。【点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31M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 图 b,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甚至消失,原因是沸腾前水温低于沸点,气泡内的水 蒸气发生了液化 D 【解析】【详解】(1)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确
44、定铁圈M的高度。(2)2由图知:a图中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3)3水在沸腾前底层水温度高,上层水温度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冷重新液化成水,因此气泡应该是越越小的,故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4)4 水沸腾后为使实验结果的更加准确可以继续用酒精灯加热几分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故选D。32偏大 见解析 见解析 【解析】【详解】(1)砝码磨损后,实际质量比所标注质量小了,当用这样的砝码称量物体质量时,读数时是按砝码的标注质量计算的,故测量结果将比实际质量偏大;(2)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200g,小科认为应为210g,小科产生这种错误想法的原因是砝码的质量之和为205g,标尺最大刻度为5g,所以该天平的测量值为210g;(3)小明的观点正确,少了10g的砝码,运用其他砝码及游码将无法完成某些200克以内的质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