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第八章 物理规律教学81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
2、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系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基本概念、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学科的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基本方法是纽带 8.2 物理规律的特点物理规律的特点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二、物理规律反映有
3、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二、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三、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三、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83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一、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一、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物理规律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来,即实验归纳法;另一种途径是利用已有的概
4、念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得出新的规律,即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可以是利用已有的概念和规律,推导出更普遍的规律,这属于理论归纳;也可以是利用较一般的规律,推导出特殊的规律,这属于理论演绎.二、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二、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中学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都要用文字语言中学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都要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出来.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结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
5、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结论论.对规律的文字表述的引出,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对规律的文字表述的引出,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况下“搬出来搬出来”,“灌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解释和说明.对于物理定律公式,一要研究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实验归纳法中,是怎样把实验数据通过思维加工和数学加工,转化为定律的表达式的;在理论分析法中,定律的表达式是怎样通过严密地推理而得出的.二要研究公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要使
6、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许多物理规律也可以用函数图线来表达,函数图象有简明、清晰、直观的优点.在中学物理中,利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有以下几个作用:1.利用函数图象归纳实验定律,讨论实验定利用函数图象归纳实验定律,讨论实验定律律.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研究在等压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就可以利用描点法画出由实验数据得出的等压线(如图9-3),然后推得盖吕萨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进一步研究图象,由于等压线未通过原点,表明在0时的体积为V0,延长等压线交t轴于D点,得到t=-273,而从“外推”到“零
7、体积”,引入理想气体温标,初步明确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为引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奠定基础.2.用图象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用图象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数学公式能精确地描述物理规律,配合函数图象,表达就更形象、明显,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3.在学生数学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函数图象来在学生数学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函数图象来表明物理规律;利用函数图象导出有关公式表明物理规律;利用函数图象导出有关公式.例如,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随分子间的距离而变化呢?在中学阶段,无法建立力与距离的函数关系,如能画出如图9-5所示的函数图象,从作用力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两个分子很靠近时,斥力大于引力,合力为
8、斥力;在r=r0处,引力和斥力相抵消,r0就是分子间平均距离;当r=rm时,有效引力最大;当rR时,合力已非常微小,可以看作等于零,R称为分子作用半径.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地初步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也便于用它来解释许多物理现象.有些物理规律的公式,需要运用高等数学来推导,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我们可以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来推出这一公式,如图9-6等等.综合上述,利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既有与用公式表达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它自己的独特作用.无论是用公式表达,还是用图线表达,都要突出它的物理意义,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三、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9、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的,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再如,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是在弹性限度以内;单摆振动的公式的成立条件是摆角小于5;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可视为质点的宏观物体、常速和惯性系,.四、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四、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
10、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互相关联,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常发现中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成是“打破物体的惯性”,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有的教师也讲外力“克服惯性,而使物体运动起来”.又比如,动量定理与动量和冲量这两个物理量有联系.大家知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研究打击、碰撞和反碰撞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
11、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相互作用时,虽然相互作用时间很短,但毕竟不是瞬间的接触;同时,在这很短的时间t内,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每个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既不是单纯地由受力F决定,也不是单纯地由受力时间t决定,而是由于在相互作用时间t内,力不断积累作用的结果.动量定理就是反映了这种力对时间积累作用过程的物理规律,即:冲量(描述力对时间积累作用的物理量,Ft,它是个过程量)等于动量(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mv,它是个状态量)的变化量.冲量、动量、动量的变化量都是矢量.因此,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关系.冲量的大小等于动量变化的大小(矢量差),冲量的方向与动量变化的方向一致.五、使学生学会运
12、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五、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重点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运用的过程,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深化和活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一、感性知识不
13、足一、感性知识不足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许多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许多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理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理解物理规律特别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解物理规律特别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如果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上曾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的困难.例如,研究电磁感应和自感的有关规
14、律,如例如,研究电磁感应和自感的有关规律,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逐步揭示现象间本质联系的实果没有足够的、能够逐步揭示现象间本质联系的实验作基础,学生对这些规律就很难理解验作基础,学生对这些规律就很难理解.二、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二、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物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它必然要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好,或者不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研究新问题,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在建立、讨论和运用物理规律时,常常用到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
15、方法,如果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准备不好,也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例如,研究和运用质点运动学的一些规律时,涉及到时间、时刻、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也涉及到坐标系、函数图象、代数运算、矢量等数学知识,如果学生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使这些规律的学习和运用遇到困难.三、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三、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有的虽比较正确,但往往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另外,学生在生活中还形成了某些错误观念.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学
16、生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往往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物体根本不会运动”这类错误观念,这就给学生正确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很大困难.四、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四、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正向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思维定势所引起的负迁移却干扰着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给物理规律的教学带来困难.负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总认为功率大的白炽灯泡(或电炉)的电阻大,理由是根据焦耳定律,导体通过电阻放热,放出的热量与电阻成正比.再如,有些学生由于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反映物理规律的公式及其变换,往
17、往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忽视了它的物理意义,导致一些错误的结论.五、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五、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物理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中,有时要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逻辑思维);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某些问题时,要想取得正确而全面的解答,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水平的思维品质.然而,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正处在思维发展转折期,由经验型的具体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的学生个体,这个发展在迟早快慢上有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各种思维品质在发展程度和水平上,也有不少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思维品质发展迟
18、缓,这就使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物理规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到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很容易养成一种从经验出发、想当然地看问题的习惯.他们往往用事物的现象代替本质,用外部联系代替内在联系,在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就事论事”,不习惯于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逻辑分析、说理和表述.六、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六、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学阶段,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上,经过努力并不会感到很困难,但是运用起来常常束手无策.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上困难较大.形成的原因,除了知识上的欠缺、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和学生思维习
19、惯、思维定势的干扰等因素以外,最主要的是学生还不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运用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8.4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
20、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引伸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已有知识的分析引伸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带领学
21、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信任,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具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运用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具体的做法有:(1)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蒸发快慢的条件、电磁现象中的左、右手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楞次定律等等.(2)由大量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到结论.如力矩的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
22、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等.(3)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等.(4)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物理量,研究其中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的研究等等.(5)限于实验条件,先介绍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如对光电效应公式,以及近代物理中的一些规律的研究.2.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律.具体做法大致有:(1)先用
23、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再运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如对电磁感应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等.(2)在观察实验和日常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理想实验,通过推理、想象,得出结论.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3)运用已有知识和数学,进行演绎或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气态方程、万有引力定律等等.(4)运用物理量的定义式或函数图象,导出表达物理规律的公式.3.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对有些物理规律的研究,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提出假说,然后再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科学的结论.如阿基米德定律、楞次定律等教学可以
24、采用这种方法.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初中阶段有些规律只要求用文字表述).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一般往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1)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象含义的明确;(2)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3)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
25、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对于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逐步训练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还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
26、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各种思维品质的水平.最后应当指出: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有阶段性,有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对同一个物理规律,初中、高中、大学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力和运动的规律,初中只要求有个定性的了解,高中要求用初等数学进行定量研究,大学则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高中的必修与选修阶段,大纲上也规定了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对某一规律的掌握,也需要由浅入深,一步步地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那种企图通过一、二节课的教学,就要使学生对某些规律完全掌握的做法,往往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业编写一个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阿基米德原理或牛顿第三定律。文献阅读有理的科学知识被无理地“验证”http:/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