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植物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
2、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 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
3、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 , 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释】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侵晓:破晓(1)诗中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 (1)断雁;家书、或
4、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
5、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乙)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
6、向秦。【注释】扶桑: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B.(甲)时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D.(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如此。(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迟至末尾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B.(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C.(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D.(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
7、是一、二、四句都用韵。【答案】 (1)D(2)B 【解析】【分析】(1)A项,“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傍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B项,“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归国,即归于扶桑,并非是送别地点在扶桑。C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非要与他同行。故选D项。 (2)A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但甲诗最后说“此去
8、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没有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C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从眼前景写到想象景。D项,“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错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一、二、四句都用韵。故选B项。 故答案为:D;B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即可做出选择。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
9、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B.不脱蓑衣卧月明C.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2)A 【解析】【分析】(1) “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
10、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选A。 故答案为: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
11、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
12、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这首诗
13、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和“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
14、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
15、,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
16、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7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杨花,子规(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分析】(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
17、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
18、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钟山:山名。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相对:对着山。(1)诗中“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
19、)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 “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
20、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9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
21、节特征写景,以“_”字为线索,以“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行;早春(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上全诗以“行”为线索,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2、,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行;早春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容易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情景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23、进行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想象要合理,语言要优美。10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
24、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潮平两岸阔(2)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3)D(4)“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潮平两岸阔”作为答案。“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2)颈联“
2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3)“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并没有“将回到家乡”的意思
26、。故选D。(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
27、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
28、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故答案为:潮平两岸阔;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D;“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