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2 ,大小:105.50KB ,
文档编号:5626656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62665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 42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 42页).doc

1、一、名词解释富营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营养化。干扰: 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的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双方获利且达到了彼此离开后不能独立生存程度的一种共生现象。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在规定条件下用氧化剂处理时,其溶解性或悬浮性物质消耗该氧化

2、剂的量。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荷尔蒙:扩散于环境中、能使人和动物的生殖机能产生混乱并形成生殖障碍的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它是被人类广泛使用并积累于环境中的合成化学物质。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活性污泥:有机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

3、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茶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集群: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现象。林德曼定律:即百分之十定律,能量沿营养级升高而逐渐减少,最高能利用10%。内禀增长能力:各种生物具有的为遗传特征所决定的潜在最大增长能力。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之不随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机制。 年龄锥体:亦称年龄金字塔。由自下而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组成,横

4、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其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偏利共生: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也无害的共生现象。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有两种形式,一是用,表示经过时间t所耗用的氧量;一是余,表示该时刻水中所残余的生化需氧量。生命表:按种群生长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程序编制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

5、规范。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生态工程: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脆弱带:生态环境脆弱带是指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生态恢复: 就是恢复系统的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生态恢复实质上就是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过程。

6、生态监测: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各种技术手段,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测试。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生态危机: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生态位:主要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系统:生物

7、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生态系统服务: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生态修复:其概念包括生态修复、重建和改建,其内涵可言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和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

8、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受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

9、,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有目的地采取措施,是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过程。酸雨: 通常指值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土壤背景值: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平均含量作为背景值,以与污染区土壤中同一元素的平均含量进行对比超过背景值即属土壤污染。 退化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10、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污染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持续一定实践,有易变性,发生一定的转化,进入环境后能够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物质。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有毒物质生物循环:有毒物质生物循环是指有毒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进入植物、动物、人体等生物领域

11、,通过食物链富集与转移,最后经微生物分解回到土壤、水体、大气中,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有毒物质生物循环。最大无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生物体接触,按照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或一定的检测方法,未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只使生物体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亦即能使生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12、的化学物质。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二、单项选择题 1. 长日照植物是 (A)A. 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才开花B. 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时才开花C. 只有当昼夜长度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D. 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2. 小麦只在春末夏初才能开花 ,这是由于(B)A. 它需要春末夏初的高温B. 它需要春末夏初的长日照C. 它需要春末夏初的短夜D. 它需要春末夏初的适宜温度 3. 下列特征不属于借助于风力传播种子或果实的植物的是 (C)A. 种子或果实很轻B. 具有冠毛或翅翼C. 具

13、有小钩或硬刺D. 形成风滚型传播体4. 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 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 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 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 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 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A. 小于2 B. 等于K C. 等于2 D. 大于2 6.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A. 原始合作 B. 竞争 C. 中性作用 D. 偏利作用 7. 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 生产量为正值C. 年

14、龄锥体下宽、上窄 D.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8. 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 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 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 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 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9. 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 苔原 B. 荒漠 C. 落叶阔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10.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 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1. 以下关于群落交错区的叙述,正确的是(D)A. 相

15、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不会在群落交错区出现。B. 通常情况下,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小。C.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如森林边缘交错区。D.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的地带,其中种群比相邻的群落中竞争紧张。12. 臭氧层破坏属于(B)。A. 地区性环境问题 B. 全球性环境问题 C. 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 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13. 在一个处于稳定期的森林群落中,其年龄结构应该是(B)A. 幼龄植株百分率非常高。 B. 各龄树木数量从幼龄到老龄成比例减少。C. 各龄树木数量大致相等。 D. 幼龄植株百分率非常低。14. 下列关于生态型的叙述,错误

16、的是(B)A. 生态型是针对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而言的。B. 生态型越少的生物种其适应性越强。C. 生态型是被固定在基因水平,是可以遗传的。D. 生态型是发生趋异进化的结果。15. 以下因素不能决定群落外貌的有(A)A. 生态型 B. 生活型 C. 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物种 D. 季相和生活期16.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A. 如果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有部分重叠,它们之间就会存在潜在的竞争。B. 生态位范围越大(宽),越倾向于是一个特化物种。C. 环境变化不会导致生态位发生变化,如生态位压缩、释放、移动等。D. 群落中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生态位最大(宽)17.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

17、最高的是(A)A. 沼泽与湿地 B. 开阔大洋 C. 荒漠 D. 冻原18. 下列关于演替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D)A. 一般来说,演替总向着使群落结构和成分更复杂的方向。B. 一般来说,演替总向着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改造环境能力更强的方向。C. 在一些因素,尤其是人,的影响下,演替会 向着自然演替相反的方向进行。D. 演替总向着当地气候顶级方向进行。 19.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A. 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保持生态平衡C.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20. 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A. 种子植物 B. 蕨类

18、植物 C. 蓝绿藻 D. 真菌 21. 下列不是农田防护林的作用的是 (D)A. 降低风速, 减少风对农作物的机械损伤, 避免倒伏和折断B. 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少土壤和农作物过量的蒸发、蒸腾作用C. 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D. 变荒漠为绿洲22. 下列对寄生植物说法不对的是 (A)A. 完全没有叶绿素,自身不能独立生活B. 必须依附在寄主植物体上,夺取其的养分和水分C. 很多植物生物体简化、出现专性固定器官D. 具有非常大的繁殖力和很强的生命力 23. 下列特征不是生物对高温的适应的是 (A)A. 植物矮小常呈匍匍状、垫状或莲座状B. 降低细胞含水量, 增加糖或盐的浓度C. 蒸腾作用旺盛D.

19、 植物的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24.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物种的性比率 ( 雌性:雄性 ), 比如人类, 是 (A)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再变小 25. 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终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B)A. 稳定性B. 增长型C衰退型D混合型26. 狼和兔之间的关系是 (B)。A. 竞争 B. 捕食C寄生D共生27.种群平衡是指 (B)。A.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 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C. 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相等D.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28. 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 “

20、赤潮 ”现象,属于 (B)A. 周期性波动 B. 种群爆发C. 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29. 血吸虫与丁螺的关系是 (C)A. 竞争 B. 捕食C. 寄生D共生30.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A. 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B.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C. 种群是群落的构成单位D. 种群内各种生物的关系为斗争31. 以下有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C)A. 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B. 水生群落按垂直方向,一般可分为:漂浮动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附底动物、底内动物。C. 一般来说,水热条件越优越,群落的垂直结构越简单,动物

21、的种类也就越单调。D.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指群落成层现象。 32.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发生的叙述,错误的是(D)A. 群落发生是从物种迁移和定居开始的,首选占有空白生境的生物称为先锋植物。B. 先锋物种一般都具备生长速度快、散布能力强、生殖能力强等特点。C. 在稳定的顶级群落中,储备着大量有可能成为先锋物种的潜在定居者。D. 先锋物种在竞争中通过改造环境来巩固自身在群落中的地位。 33. 下列不属于生产者的是(D)A. 绿色植物B. 光合细菌C. 硝化细菌 D. 大肠杆菌34. 水鸟中的浓度比水中高几百万倍属于(C)A. 生物积累 B. 生物浓缩C. 生物放大 D. 以上都不

22、是35.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相比 (B) A. 身体大,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变小变短B. 身体小,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变小变短C. 身体大,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变大变长D. 身体小,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变大变长 36. 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A. 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 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 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 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37. 水中的植物为了呼吸,常以伸出地面的呼吸根或茎中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从空气或水中吸取 (A)。A. 氧气B. 二氧化碳

23、C. 氮气D. 氢气38. 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B)。A. 菌根 B. 根瘤 C. 菌丝D. 子实体39.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40. 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A. 高等植物 B. 哺乳动物 C. 大型真菌 D. 蓝绿藻 41. 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 通气组织发 B. 机械组织发达 C. 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42.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A. 团粒结构 B. 片状结构 C. 块状结构 D. 柱状结构43.

24、 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 大豆 B. 玉米 C. 冬小麦 D. 水稻 4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害生物的是(D)。A. 鼠 B. 蝗虫 C. 红蜘蛛 D. 麻雀45. 下面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C)A. 蜗牛 B. 细菌 C. 藻类 D. 蚯蚓46. 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C)A. 竞争B. 攻击C. 性选择D. 适应环境 47.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 气候因子 B. 地球因子 C. 非生物因子 D. 外来因子48. 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A. 综合因子 B. 一般生态因子 C.

25、 替代因子 D. 限制因子 49. 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A. 温带草原 B. 落叶阔叶林 C. 淡水湖泊 D. 极地冻原 三、填空1. 环境问题的特点、实质、原因。特点:长期性 、复杂性 、全球性 实质: 经济与社会问题 、文化与价值问题 原因:生态破坏与污染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 、盲目发展 、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资源浪费 、管理不善 、观念错误2.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影响因素物种生物量、物种属性、物种库、输入环境的总能量、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生物地化循环、系统稳定性。3. 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环境因子

26、的综合作用、主导因子及特点、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4. 年龄椎体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5.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6.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征:变化性,单向性,流动过程中能量递减(10%定律),质量逐渐提高。7. 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和开垦; 污染; 采集; 菜礁; 狩猎和捕捞。8.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

27、平衡和稳定的因子;(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9.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降减反应和结合反应。10. 从分类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11. 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 。12. 生态金字塔有即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和能量金字塔 三种。13. 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 当资源不足的时候,物种之间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竞争称为资源利用性竞争 。 15. 种群在“无限 ”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

28、、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 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16. 今天种群灭亡的最重要原因是生境 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局部的现象。17. 重要值 = 相对密度十相对频度 + 相对盖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物种在群落中占的地位越重要。18. 在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体现为物种丰度(数目) 和均匀度(相对多度) 这两个特征。19.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幅度 的总和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关系 的总和。它表明该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程度。 20. 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 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21. 生态系统的生

29、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原者 。 22. 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蒂 。23. 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1)黑白瓶测氧法测定水体生态系统植物初级生产力;(2)测定色素含量。四、简答题1. 生态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答:生态规划的意义:通过生态规划,在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过程中,以及在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不至于破坏人和生物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关系,使可更新资源和能源越用越多,越用越好;不可更新资源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规划的作用:重规划是开发和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一个科学的生态规划,在理论上保证了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在

30、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会出现环境问题。 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 3. 什么是污水生物体系法?依据该法可将受污染的河流分为哪四个带? 答:根据水体中的指示生物的存在亦可确定水体污染程度。此方法叫污水生物体系法,又称克尔威茨和马尔森体系法。 当河流被污染后,在其下游相当长的流程内,水体发生一系列自净过程。一方面污染程度逐渐降低,同时出现特有的指示生物,形成多污带、中污带、中污带和寡污带等四级。

31、 4.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何意义?答:自然保护区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景观或典型的自然生态类型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把相应受国家保护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于灭绝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起来。这样划分出的地区范围就叫做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l.)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 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有一定的作用 3.)自然保护区是科研、教育和旅游的重要基地 5. 简要回答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答: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

32、态失调。标志: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 6. 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答:(1)为生态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有助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认识与人类及其他生物相关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为区域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 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1)适合性原则 生态工程的目的和用途要适应实际需要,应能解决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中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而需优化技术组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2)高效益原则 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活动,生态工程强调社会经

33、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率及效益与功能,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融于产业工程及有关生产之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效益高低决定其命运。 (3)生态学原则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原则; 生物种群优化与和谐原则;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生态经济原则。8. 控制酸性污染物排放和酸雨污染有哪些主要途径? 答:(1)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减少煤炭中的硫含量;(2)优先开发和使用各种低硫燃料,如低硫煤和天然气;(3)改进燃烧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4)采用烟气脱硫装置,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5)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氮氧化物的

34、排放。 9. 臭氧层破坏有哪些危害? 答:(1)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4)高层臭氧破坏增加低层臭氧造成的破坏 10. 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目前以污染为主的环境质量评价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2)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 无量纲指数,即环境质量指数表征环境质量的高低,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3) 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环境质量标准是按功能分类的,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就是要确定环境质量状况的功能属性为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提供依据。 11. 什么是高斯假说?答:高斯假说认为,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越相似,种间的竞争就

35、越激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的受资源限制的,且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12. 什么是活性污泥法? 答:活性污泥法就是以含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再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净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 13. 生态系统有何特点? 答: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14. 分析种群增长模型及其意义。答:逻辑斯缔方程(与密度有关的,为J型,分五个

36、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意义: 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r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不受环境约束时的理论值;K为环境容纳量:制约着r,也可随环境改变。 离散增长模型分析及生物学意义 根据此模型可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根据值可判断其种群动态。当1,种群增长; 当1,种群衰退; 当1,种群稳定; 当=0,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种群连续增长模型(1)根据此模型可计算世代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2)根据r值可判断其种群动态。 即

37、:r 0,种群增长;15. 生态入侵的危害是什么?答: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项: (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2)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3)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4)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6. 简述种群调节理论。答

38、: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气候学派、生物学派、食物因素;内源性自动调节假说: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17. 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论、影响因素。答:影响因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的变化;(5)人类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理论):单元顶极,多元顶极,顶极格局假说。18. 生态系统信息流的特点及作用。答:信息流也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不循环但是具有双向性,多样性,种类储量大。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9、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9. 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什么?答: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 结构缺损:四大要素中缺少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 结构变化:生物种类减少,种群数量下降,层次结构变化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能量流动受阻:初级生产者的生产力下降,各级消费者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消失; 物质循环中断17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答:物种繁多、结构复杂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多层次营养结构极复杂 类型多样纬度分布和垂直分布系统稳定性高; 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生产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 18.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答: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调

40、节气候;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作为生物遗传资源库。19. 生态系统的功能。答:有机质的产生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调节气候;缓解灾害;维持土壤功能;传粉播种;控制有害生物;净化环境;感官、心里和精神调节;美学和文化创作的源泉。20. 环境污染毒性评价方法。答:特殊毒性评价:A 细菌回复突变实验;B 染色体畸变分析法;C 微核试验;D 显性致死突变实验;E 姐妹染色单体狡猾实验。21. 受损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含义。 答:受损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

41、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生态系统受损也可理解为生态系统完整性受到损伤。包括三个层次:组成系统的成分是否完整;系统的组织结构是否完整;系统的功能是否健康。22. 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答:物种多样性减少,系统结构简化,食物网破裂,能量流动效率降低,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生产力下降,系统稳定性降低。23. 受损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主要机制。答:(1)结构受损是导致功能衰退的基本原因;(2)胁迫方式是影响生态过程变化的决定因素;(3)干扰强度和频率是制约系统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24. 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和方法。答:(1)针对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植物萃取;根际过滤;植物固化;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植物

42、转化;(2)针对非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潜力评价法;自然会复法;限量控制法;协调促进法。25. 植物修复的优缺点。答:优点:由于植物修复具有投资少、操作简便、效果好、不破坏场地结构、不引起二次污染、符合大众需求等优点, 缺点:植物修复的局限性: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小; 植物的发育、生长受地理气候等因素控制; 多数植物只能累积一种或两种金属; 累积到植物中的重金属最终会通过物质循环重返土壤。26.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答:原因:自然原因包括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主要还是人类活动所致。特点: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水土、贮存营养元素等生

43、态功能明显降低。27. 比较选择、选择的特征。答:R选择K选择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比价有规律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种内、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发育快、增长力高、提前生育、体型小、一次繁殖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体形大、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繁殖力高高存活力28. 草原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答: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等。以及农牧民为获得生活所需能源,对草原植被的割刈、搂草等干扰。自然原

44、因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这是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29. 生态监测有何特点?答: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环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某一生态效应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连续监测功能,用理化监测方法可快速而精确测得某空间内许多环境因素的瞬时变化,但却不能以此来确定这种环境质量对长期生活于这一空间的生命系统影响的真实情况;具有多功能性:通常,理化监测仪器的专一性很强;监测灵敏度高。30. 简述耐受性定律的内容。答: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 V E 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性定律,并试图用这个

45、定律来解释生物的自然分布现象。他认为,生物不仅受环境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环境因子最高量的限制。这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都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31 简述内稳态的保持机制的内容。答:生物为保持内稳态,发展了很多复杂的形态和生理适应,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如动物的羽和毛起保温隔热作用,高代谢率增加体内产热),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动物最普遍的方法是行为适应,如动物洄游、迁徙、迁移;建造巢穴等;爬行类改变姿势接受太阳辐射。高等植物叶子和花瓣的昼夜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行为适应。如豆叶的昼挺夜垂,向日葵的花序随太阳的方向转动等。32. 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其意义。 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