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2016 新课标全国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3、晋书记载,西
2、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4、(2016 河南洛阳高考模拟)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5、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方田
3、均税法6、(2015 河南高考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7、(2015 山西高考模拟)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4、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8、(2016 浙江杭州高考模拟)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9、(2015 四川乐山高考模拟)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10、下图为王羲之书丧乱帖摹本。字体是属于( )A隶书 B草书 C行书 D楷书11、北魏孝文帝诏:“迁洛之民,死
5、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促进鲜卑族贵族接受汉族文化 进一步吸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争取汉族地主对孝文帝的支持 整顿吏治以壮大北魏的统治力量与基础A B C D12、“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
6、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14、(2015 江苏徐州高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
7、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及解析:1、D解析: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
8、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因此从图中我们获得正确信息是D。2、C解析: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3、B解析:考查选官制度,材料不难理解,反应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4、A解析:“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学的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5、C解析:考查土地制度。北魏至唐朝中期,政府实行均田制。6、D解析: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A
9、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B项错误;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C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D项正确。7、D解析: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不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因为汉末动乱,“人士流移,考详无地”,而新建立的人才选拔制度,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乡民的议论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与引发乡民的议政热潮无关,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适应了曹魏政权对人才的需要,D项正确。8、B解析: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最终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10、,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是指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时间是在宋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出现技术先进的灌钢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B解析: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是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均田制的作用,A项错误;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了物质文明的进步,B项正确;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与均田制的作用无关,C项错误;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与均田制作用无关,D项错误。10、C解析:考查书法艺术。由字体不难看出应是行书。11、A解析:整顿吏治,主要是推行俸禄制的目的,而不是改
11、籍贯的目的。鲜卑人与汉人的通婚确定两族之间的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以壮大北魏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故不符合题意。12、B解析:事实上男女所授田的数额不均,不能体现A项说法。“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体现B项所述的授田后的土地保持稳定性。C项错在“全部”。D项错在“地区”西部寒冷,一般不宜种桑养蚕。事实上,在北方地区当时是规定种麻。有关规定类似上述史料。13、(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根据题干中“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分析这两次变法处于的背景、目的回答。(2)根据两次变法中不同于以往的史实回答。(3)通过改革出现了提高国力,促进发展的作用。14、答案:(1)措施:均田制。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批评: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成理即可得分)7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