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现代体育的雏形:11-15世纪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类容和形式。2、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数、书。3、 学校体育学的四个分支: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 巴塞等是把卢梭和洛克的用自然方法对儿童进行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的思想变教育现实的博爱教育家5、 德绍学校的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6、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7、 1901年,清廷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109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联系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
2、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8、 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 绝对力量:1013岁,相对力量:1417岁,速度力量:713岁,反应速度:711岁。 动作速度:7-9岁, 最高速度:712岁, 短时耐力:1015岁,长时耐力:1416岁。 平衡能力:68岁, 模仿能力:712岁, 协调性:1012岁, 灵敏性:1012岁。9、 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及定义: A,体成分:和非脂肪物质相对的体脂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B,心肺耐受力:心肺系统保持最大肌肉群持续一定时间工作或进行身体活动的最大能力 C,柔韧性:一处关节或关节纽所能运动的范围 D,肌肉力量: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次收缩克服阻力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E
3、,肌肉耐力:肌肉或肌肉群在克服阻力时重复收缩或长时间收缩的能力10、与技能相关的体能及定义: A,灵敏性:快速控制改变方向的能力 B,平衡性:在静止或运动时保持均衡的能力 C,协调性:平稳高效运动的能力 D,爆发力:快速产生力量的能力,是力量和速度的结合,通常在短时间内产生 E,反应时:开始刺激和身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所用的时间 F,速度:快速移动身体的能力 11、学校体育的概念: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2、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
4、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13、学校体育工作的概念: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四部分),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14、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部分。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的教育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15、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5、:学生在体育教学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16、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总称。17、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18、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6、的定位:1990年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20、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21、竞赛规程内容,一般包括:体育竞赛名称,目的,任务和要求,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和人数,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竞赛办法(分组,规则,录取名次和记分方法等),奖励办法,报名办法(各项目人数、资格、日期等),注意事项(服装,号码,队旗)等。简答题:一、学
7、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发展特点:a,感知, b。注意,c,思维三方面的特点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a情感,b意志两方面的特点 3、个性发展特点二、学校体育的结构包括的三要素 1、运动教育:a体育与健康课程b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c课余体育训练d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的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a教育活动中的体育b家庭中的体育三、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学生因素:考虑从内容维度、时间维度和学习的性质三方面看学生的需求 2、社会的需要: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
8、发展:考虑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本身的发展形式和趋势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五、体育课程的特点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六、体育课程编制的三个阶段 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七、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
9、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八、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评价2、知识与技能评价3、学习态度评价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5、健康行为评价九、体育学习的特征 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5、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十、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10、及特点 1、认知与定向;特点:初步领会运动技能的要求,掌握主要动作或局部动作,注意范围窄,精神和肌肉紧张,动作忙乱,不协调,有多余动作,难以发现错误。 2、联系形成阶段;特点:通过练习,知觉过程趋于完善,注意范围扩大。形成动作视动联合表象,动作变的渐精确、快速,但意外事件和特殊场合又会出现错误。 3、自动化熟练阶段;特点:动作联合成一有机整体并巩固下来,动作连贯,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动作靠本体感受器来调控,动作流畅、稳定、有力,达到自动化。十一、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1、指向性 2、调控性 3、操作性 4、灵活性 5综合整体性十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
11、导能力 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十三、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潜在性 3、多质性十四、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1、根据来源:a校内体育课程资源 b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2、根据存在方式:a显性体育课程资源 b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3、根据功能特点:a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 b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4、根据形态:a人力资源b教学内容资源c校课外活动资源d设施资源e自然地理资源f体育信息资源十五、课外体育活动的意
12、义 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 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十六、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十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a提高运动成绩是主要目标b承担较大的运动负
13、荷 c训练内容手段的有机联系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不同点:a学校课余训练的业余性b学校课余训练的基础性c学校课余训练的广泛性d内容有相对系统性、专项性不强e方法与手段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十八、组建运动队的步骤 1、确定训练项目2、参训运动员选拔(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 3、指导教师配备4、规章制度建立(训练制度、奖惩制度、比赛制度、教练员责任制、学习检查制度)十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分类 1、年度训练计划 2、阶段训练计划 3、周训练计划 4、课时训练计划二十、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 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训练目标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
14、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要求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二十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分类、概念及注意事项 1、重复训练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尽量不使其单调)b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有强度,有休息) 2、变换训练法: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活动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明确目的与任务b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3、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
15、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b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c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 4、竞赛练习法: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a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b注意运用时机二十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 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构成学校体育完整体系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间体育交流。通过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课余体育竞赛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6、;集体项目的竞赛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对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能的愿望;通过竞赛有利于普及各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二十三、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1、课余性 2、群众性 3、教育性 4、多样性二十四、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1、性格,A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a高尚的思想品德b热爱本职工作c谦虚好学 B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a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b体育教师应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 2、专业知识,A教师的一般知识:a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b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B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知识
17、:最少一个项目的专项知识 3、专业能力,A教师的一般能力:a教育能力b教学能力c科学研究能力d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e其他方面的能力B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能力:a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力b应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A,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内容多为加强力量和体形塑造)B,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过长)第三部分:(0574)学校体育学样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
18、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答: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是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性特征;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19、,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在增强学生的健康方面是相一致的。3、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表现为:(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
20、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
21、运用;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法特点是:运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2、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答:相同之处是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过程。 不同之处是:其他学科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
22、识、技术、技能。体育教学有如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主要有:学校体育概述、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体育教师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与评价等十章。 2:终身体育:人能在一生中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和受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3:健康:4:六艺:礼、乐
23、、射、御、书和数,其中射,御,乐是体育。5: 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学生身体形态发育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 学生体能的发展6: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7:学校体育结构的三大要素:一)、运动教育 :1、体育与健康课程 2、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3、课余体育训练 4、课余体育竞赛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8: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 1)学校体育目的; 2)学校体育目标 3)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
24、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9: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 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10:学校体育总目标: 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第二章:1: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1)、运动参
25、与目标 2)、运动技能目标 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 5)、社会适应目标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求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26、。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两个方面来完成的。 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又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第三章:1:体育课程的含义 : 1)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 它包括达到设定目标或目的的策略。2) 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3) 课程即研究领域;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
27、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2:体育课程概念: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3:课程性质: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技艺求异思维,多种风格;(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情意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自然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人文赋予课程以人文精神,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4: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 : 反映
28、“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5: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体育课程的延伸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6: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1、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承受运动负荷时,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下降;休息和调整时体内同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上升;进一步调整
29、和休息时,体内的能量会超过原来水平。 我们把这个状态看做为: 工作阶段 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是有机体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在开始阶段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上升,然后达到最高水平并保持一定时间,最后由于疲劳的出现,机体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这就是体育课结构的依据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重点)1、身体认知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任何动作的形成都是按照一定的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皆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特点。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费力、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伴随有多余的动作。从生
30、理上来讲,该阶段处于泛化阶段,神经联系还未拓通,肌肉感觉不准确。从心理上来讲,该几对主要是靠视觉来感知各种动作,范围小且不完善。(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逐步协调、准确、连贯,但不熟练,不巩固,遇到干扰时动作易变形。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兴奋过程逐渐集中,处于分化阶段,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从心理上来讲,该阶段运动分析器起主要作用,肌肉感觉准确,注意逐渐扩大到整个动作。(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准确、熟练,轻快、运用自如。从生理上来讲该阶段大脑皮层兴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形成了巩固的动力定型,达到了自动化程度。从心理上来讲该阶段肌肉感觉更加精确、清晰
31、,注意了集中在动作的效果和完成的条件上。上述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中遵循这一规律,是为了使学生最快、最好地掌握动作。2、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 学校体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第四章:1: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1)、体育课程规划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含义)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
32、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包括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持阶段。体育课程实施:(概念)她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依据)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综合性的教学过程。3: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实施阶段、维持阶段4:体育课程实施主要参与者的作用1)学生;( 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体验2)体育教师;(参
33、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讨, 研究和设计各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3)体育教研员;( 体育教研员提供方向和指导,并监督实施过程4)校长;( 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环境,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支持。5)家长和社区成员第七章: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基本方法1、规则简化:只保留能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2、修改内容:去掉不适合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发展的、复杂而又陈旧的内容,弱化竞技成分,淡化终结性的“达标”评价内容,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调整器械规格,
34、改变器械功能等。4、简化技战术:只保留简单的基本技战术。5、改造场地器材:使场地器材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二、体育场地的改造和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1)在标准篮球场边线外安装多个不同高度的篮球架,供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选用;(2)制造无板多圈简易活动篮架,或把篮圈直接安在墙上;(3)利用篮球场地或排球场地进行小足球活动;(4)降低排球网的高度,缩小排球场地,使其成为软式排球场;(5)在篮球场地进行地面乒乓球比赛; (6)小型羽毛球、板羽球场地; (7)小型健身房;8)雨天可利用课桌做乒乓球台 (9)降低体操器械的高度; (10)综合性运动场区。学校应根
35、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处理好“利用”与“安全” 例: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跳绳可以用做绳操、跳移动绳、跳蛇绳、二人三足跑、三人角力、拔河等;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也可用做体操轻器械、哑铃操等;栏架可以用来跨栏,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橡皮筋可以用来替代栏竿、跳高横杆等;标枪可以用来作标志物、可以作跳跃障碍物、绕竿蛇形跑等;手榴弹可以用来打保龄球,也可以用来做接力跑器械等;体操棒和足球或排球可以用作赶球进圈游戏等;鞍马、跳箱、山羊等体
36、操器械可以作障碍物使用。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自制沙袋、接力棒、毽子、滚铁环、呼啦圈、抽陀螺等。第八章:1: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体育教学目标:即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要得到的效果。(二)体育教学内容:即教什么或学什么的具体内容。其既包括了教师教的内容,也包括了学生学的内容。 (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绝对不可缺乏的因素,必须依靠体育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一般
37、教师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如较全面的运动技能水平、良好的组织能力等。 (四)学生:体育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和可能,因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1、认知前提: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之前已有的经验储备,如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基础等。2、学习能力:对知识信息的理解能力。3、情感特性:学生对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和情感类型。(五)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手段
38、。其广义,包括体育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六)体育教学环境:任何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体育教学环境。(七)体育教学反馈 3: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一)、语言法(讲解法重点)1、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方法。如何运用讲解法:第一,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第二,讲解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第三,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第四,讲解要有启发性;第五,注意讲解的时机和形式。2、口令与指示 3、口
39、头评价 4、口头汇报 5、默念与自我暗示(二)、直观法:1、 动作示范法 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3、采用多媒体技术 4、助力与阻力 5、定向与领先(三)、完整与分解法 1、 完整练习法 2、 分解练习法(四)循环练习法(重点):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一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内容和任务,然后再转到下一个作业点去,作完一轮可再重复下轮练习,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方法。循环练习法的主要作用:有利于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锻炼身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如何运用循环练习法:第一,科学
40、设计循环练习的方案; 第二,各练习站的练习内容和手段不宜太难;第三,注意运动负荷的控制(五)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六)游戏与比赛法体育活动的创编 :在创编体育活动时,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进行设计,从而使教学内容能达成多种目标;应注意活动创编的实效性,要简单易行,易于掌握与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注意体育活动内容的科学性。 4:体育课的结构: 一堂体育课的典型结构大致为三个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有明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并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三部分结构可以有如下变式
41、:开始;准备部分 基础部分(技术教学部分和身体训练部分) 结束部分5: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广义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泛指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而言的。 确切的含义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7: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42、广义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泛指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而言的。 确切的含义是: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8: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3)、俱乐部活动 4)、小团体活动 5)、个人锻炼活动1.终身体育能力包括:独立锻炼身体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师、传播媒体、体育教材、教学目标、学生。3.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
43、性原则。4.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有:启发诱导法、学导法 。5.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有:自觉自愿性原则、经常性原则、针对性原则。6.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有: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二、名词解释(35=15)1.学校体育过程: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炼)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2.体能:指有关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如脉率、血压、肺活动等)。3.社区体育:指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有关部门
44、组织的体育活动。通常是指学生参加的由所在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馆)等组织的体育活动。4.终身体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5.体育课密度: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三、判断,正确“”,错误“”,并进行简单分析说明理由。(25=10)1.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指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分析: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包括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2. 体育教材内容的螺旋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分析:体育教材内容的直线排列方式具体是
45、指循序渐进。3.体育欣赏能力是终身体育能力的一种。( )分析:终身体育能力包括体育欣赏能力、身体娱乐能力等。4.教学任务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分析: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5.教学目标具体化、量化,可观察、测量,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分析:教学目标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可观察、测量。四、简答题(45=20)1.发展体能有哪些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答: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综合法。举例略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答: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规律,认识规律(感知、思维、实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主导作用、主体地位),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工作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