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化学复习大全1、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2、 认识过程: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到同一高度看待;20世纪80年代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组建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20世纪90年代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强调和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形成了当代的环境保护的主导意识。3、环境物理效应:由
2、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4、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迁移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5、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导致存在形态或化学结构转变的过程。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三大转化途径为:化学转化、光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6、优先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
3、制,称为优先污染物。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效应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8、大气污染物按存在形式分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又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且在大气中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为继发性污染物。 二次颗粒物:是指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9、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
4、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10、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由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受到空气的机械运动、由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以及污染物本身的特性。11、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有HO、HO2、R(烷基)、RO(烷氧基)和RO2(过氧烷基)。1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13、硫酸烟雾型污染:由于煤燃烧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14、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大气中NH3的含量及其对酸
5、性物质的中和性。大气颗粒物的碱度及其缓冲能力。天气形势的影响。15、温室效应:CO2象温室的玻璃一样,允许太阳光中可见光照射到地面,并阻止地面重新辐射的红外光返回外空间,CO2起单向过滤器作用,大气中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四氯化碳和氟氯烃CFC11,CFC12等都是温室气体。16、大气颗粒物的消除: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湿沉降分为雨除和冲刷。 湿沉降:是指降雨、下雪使颗粒物消除的过程。17、光量子产率:分子被活化后,它可能进行光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
6、射的形式进行“去活化”再回到基态,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数占吸收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18、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依据空气动力学直径Dp来分,爱根核模(Dp0.05m)、积聚模( 0.05m Dp2m)。19、光化学烟雾从产生到结束,其中主要污染物出现的顺序依次是NO,RO2,RC(O)O2,二次污染物有O3,醛,PAN,过氧化氢等。20、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当激发态分子的能量足够大时,即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21、 光子能量公式是E=hc/,通常波长大于700n
7、m的光就不能引起光化学离解,此时对应的化学键能是167.4KJ/mol。22、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23、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24、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的吸附作用大体可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等。25、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的主要因素:盐浓度升高、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26、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深层水及底泥呈还原性环境,
8、同时天然水的PE随其pH减小而增大。27、依据软硬酸碱理论,可以确定天然水中主要的无机配体中硬碱有OH-、Cl-、CO32-、HCO3-、F-,软碱有S2-。 28、累积稳定常数:在配合反应中,指几个配位体依次与中心金属离子络合形成配合物,每一次配合反应中的络合常数的乘积即为累积稳定常数。29、河流分为几个区:清洁区、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清洁区。30、腐殖质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分为三类:腐殖酸、富里酸、腐黑物。腐殖质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除含有大量苯环外,还有大量的羧酸、醇基和酚基。 腐殖酸:溶于稀碱,不溶于酸,分子量数千到数万; 富里酸:溶于酸和碱,分子量数百至数千;腐黑物:不溶于
9、酸和碱。31、 标化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水中的分配系数与颗粒物中有机碳呈正相关,以固相有机碳为基础的分配系数即标化分配系数。32、光解作用是有机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因为它是不可逆地改变了化合物的结构,并强烈的影响了水环境中一些污染物的归趋。33、光敏化反应:水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被阳光激发后,将其能量转移给了某些化合物使其被激发,并导致其分解的过程。34、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35、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36、水解速率:反映某一物质在水中发生水解快慢程度的一个参数。3
10、7、生长物质代谢和共代谢:生物降解过程中,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酶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这称为生长物质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38、土壤是由固体(矿物质)、液体(水分)和气体(土壤中的空气)三大项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占土壤的大部分,约占土壤固体重质量的90%以上。 固相指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95%。 液相指土壤水分及其可溶物,两者合称为土壤溶液。气相指土壤中的空气。39、 每
11、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40、 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41、土壤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 (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各种弱酸(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和有机酸)及其盐类。 (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和H分别对酸碱中和。42、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腐殖质土黏土砂土。43、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44、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13+。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45、影响
12、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施肥。46、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浓度的现象。47、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48、所谓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49、被动扩
13、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50、氧化途径:饱和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形成脂酰辅酶A,羧基的位上的碳原子经历脱氢-加羟-羰基化等氧化过程,然后与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辅酶A和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的过程。环境化学简答题1、 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三种。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甲基汞脂溶性大,化学性质稳定,容易被鱼类等生物吸收,难以代谢消除,能在食物链中逐级放大。甲基汞可进一步转化为二甲基汞。二甲基汞难溶于水,有挥发性
14、,易散逸到大气中,容易被光解为甲烷、乙烷和汞,故大气中二甲基汞存在量很少。在弱酸性水体(pH45)中,二甲基汞也可转化为一甲基汞。2、简述光化学烟雾产生的条件、机理和过程。 条件: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有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有NOx参加;大气湿度低;强的阳光照射。 机理和过程: A. 污染空气中NO2的光解是光化学烟雾形成 的起始反应。 B. 碳氢化合物、HO 、O等自由基和O3氧化,导致醛、酮醇、酸等产物以及重要的中间产物RO2 、HO2 、 RCO等自由基生成。 C. 过氧自由基引起NO向NO2转化,并导致O3和PAN等生成。 在光化学污染区,烃和NO的最大值发生在早晨交通繁忙时刻,
15、这时NO2的浓度很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NO2的浓度增大,在十点左右达到最大;此后,O3和醛类的浓度迅速增大,中午已达到较高浓度,它们的峰值通常比NO峰值晚出4-5h。3、硫酸烟雾(伦敦型烟雾)与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的比较:硫酸烟雾是还原型烟雾,发现较早,已出现多次,燃煤产生,冬季,低温高湿度弱光照,白天夜间连续;光化学烟雾是氧化型烟雾,发现较晚,汽车尾气,夏秋季,高温低湿度强光照,白天。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的比较项目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概况发生较早,至今已多次出现发生较晚,发生光化学反应污染物颗粒物,SO2,硫酸雾等碳氢化合物,Nox,O3,PAN,醛类燃料煤汽油,煤油,石油气象条件季节
16、冬夏季气温低(4以下)高(24以上)湿度高低日光弱强臭氧浓度低高出现时间白天夜间连续白天毒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对眼和呼吸道有强刺激作用。O3等氧化剂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4、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机制?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如何控制?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SH2SO4S+O2(点燃)SO2SO2+H2OH2SO3(亚硫酸)2H2SO3+O22H2SO4(硫酸)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a.NOHNO3(硝酸)2NO+O22N
17、O23NO2+H2O2HNO3+NO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H2O+3O24HNO3b.NO2HNO3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NO2+2H2O+O24HNO3 危害:酸雨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使土壤酸化,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1、原煤脱硫技术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
18、等。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5、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和成因,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答: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3分),其形成过程为大气中的SO2和NO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降水的pH也会有影响。降水的酸度是大气中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后平衡的结果。如
19、果降水中酸量大于碱量,就会形成酸雨。6、温室效应机理及危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7、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
20、,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的现象被称作臭氧层破坏或臭氧层损耗。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被太阳的紫外辐射分解,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游离的氯原子或溴原子与O3分子反应,产生氯或溴的一氧化物,夺走O3分子的一个氧原子,使之变成氧分子。氯或溴的一氧化物与游离的氧原子反应,释放“夺来”的氧原子,形成更多的氧分子和游离氯原子或游离溴原子,新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重新与其它O3分子反应,再度生成O2分子和氯或溴的一氧化物,这样的反应循环不断,每个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以破坏约
21、10万个O3分子,这就是氯氟烷烃或溴氟烷烃破坏臭氧层的原因。 破坏臭氧层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含氯或含溴的化合物 太阳紫外辐射 游离Cl(或Br) O3Cl(或Br) ClO(或BrO)O2 ClO(或BrO)O 游离Cl(或Br)+O28、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那些?氟里昂等物质进入大气积存在对流层,大量CFCs会随着大气运动进入平流层。在平流层有四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形成臭氧洞,即臭氧光化学变化过程、气温变化过程、风输送物质过程和臭氧分解化学催化反应过程。氟里昂进入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释放出一个氯原子。这个释放出的氯原子,用数个月的时间通过催化反应,就可以使1
22、0万个臭氧分子消失。首先,氯与臭氧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自由基ClO非常活泼,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反应,生成氯和稳定的氧分子。释放出的氯原子又和臭氧产生反应,因此,氯原子一方面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却又能在反应中不断再生,形成催化反应。因此氟里昂对大气中臭氧层进行了巨大的破坏。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导致太阳对地球紫外线辐射增强。大量紫外光照射进来,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生物产量,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特别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损害。紫外辐射增强,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大量紫外线辐射还可能降低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扰乱昆虫的交配习惯,并能毁坏植物,特别是
23、农作物,使地球的农作物减产2/3,导致粮食危机。含溴和氯的人为化学污染物(如氟里昂)及氮的氧化物的排放,能强烈地破坏臭氧分子,使臭氧层形成空洞,致使太阳紫外光直接照射地面,损坏人体皮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还能引起角膜炎、白内障等眼病,还可抑制人类和动物的免疫功能,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紫外线还能对农作物、海洋浮游物、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9、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 逆温现象:对流层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近地面层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等辐射逆温:是地面因强
24、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原因)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只有污染物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逆温现象经常发现在较低气层中,这时大气稳定性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逆温会使上下层空气温差减小,使他们之间减少对流,从而使空气减少运动,污染物漂浮在大气上空,没有空气的运动,污染物难以扩散,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长期存在,不利于污染物迁移。10、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造成的逆温现象以及污染源本身的特性等. 1、风和大气湍流
25、的影响 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风向扩散,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2、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的影响海陆风城郊风山谷风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个方向扩散,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其中风和湍流起主导作用。 2.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的影响 天气形势是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逆温现象:如:高压区形成下沉逆温,加重局部污染。地理地势:局地环流海陆风:白天海风(海上吹向大陆)夜间陆风(陆地吹向海洋)城郊风:热岛效应,形成烟幕,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剧。山谷风:白天谷风(沿山坡的上升气流)夜间山风(山坡上的冷空
26、气沿坡下滑)山谷风转换时,往往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总:风和大气湍流越强,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越易散开,降低局部污染。而逆温和局地环流加重了局部污染。11、讨论水体颗粒的分配、吸附、絮凝作用的特征与区别。 分配作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相关,因而放出的吸附热量小。 吸附作用: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活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其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的,并且存在着竞争吸附,同时,在吸附过程中往往要放出大量的热来补偿反应中熵的损失。 絮凝作用:胶
27、体颗粒的聚集叫凝聚或絮凝作用。主要涉及双电层的库仑作用力、多分子范德华力、水化膜阻力及空间位阻等作用。一般自然界颗粒聚集主要为异体絮凝作用,作用方式和机制很复杂。区别:相互作用对象不同,涉及环境化学机理不同,产生效果不同,即它们涉及的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也有不同之处。(同学需要具体分析一下)在目前的环境化学研究中,絮体也可以作为一种颗粒物而发生吸附或分配作用。12、简述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的区别。答:1、从概念上讲,分配作用是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吸附作用是指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 2、分配作用的
28、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而吸附作用的是非线性的。 3、分配过程中散发的热量比吸附过程小。 4、分配作用中不存在竞争吸附,而吸附作用存在竞争吸附。 5、分配作用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吸附作用主要为化学键力。13、讨论土壤颗粒的分配,吸附作用的特征与区别。 分配作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相关,因而放出的吸附热量小。 吸附作用: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活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其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的,并且存在着竞争吸附,同时,在吸附过程中往往要放
29、出大量的热来补偿反应中熵的损失。14、讨论pc-pH图、pc-pE图、pE-pH图的含义、画法以及区别。pc-pH图:描述水环境物质浓度随pH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pH值下水环境中物质的浓度情况;一般是针对某一在不同pH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系列物质,列出每一种成分与pH值的关系式,然后按照这些方程式画图。在涉及沉淀反应时可以确定沉淀区域及其边界。pc-pE图:描述水环境物质浓度随pE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pE值下水环境中物质的浓度情况;一般是针对某一在不同pE下可以互相转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系列物质,列出每一种成分与pE值的关系式,然后按照这些方程式画图。pE-pH图:描述水环境中溶液的pE值
30、随pH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pH值下溶液的pE(即氧化还原状态)情况;一般是针对某一在不同pE下可以互相转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系列物质,保持总浓度一定,列出每一种成分的pE与pH值的关系式,然后按照这些方程式画图,就会出现不同氧化还原区域及其边界。此图为优势区域图。区别:参数关系不同,针对反应不同,含义不同,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不同。(同学需要具体分析一下)15、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素有那些?答题要点:1)植物种类;2)土壤种类;3)重金属形态;4)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在要点内展开答题,每答出一个要点,得5分)。1、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是通过影响重金属在
31、土壤中存在形态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等。(1)pHpH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量。由于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大多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因此一般来说,土壤pH越低,氢离子越多,重金属被解析得越多,其活动性就越强,从而加大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向生物体内的迁移数量。但对主要以阴离子状态存在的重金属来说,情况正好相反。(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影响着土壤颗粒对重金属的吸附。一般来说,质地黏重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力强,降低了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3)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的氧化还
32、原电位影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从而影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迁移能力及对生物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在还原条件下,很多种金属易产生难溶性的硫化物,而在氧化条件下,溶解态和交换态含量增加。(4)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颗粒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高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2、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程度,首先取决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其次才取决于该元素的数量。而不同种类的重金属,由于其物理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差异,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规律明显不同。3、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重金属进入土壤-植物体系
33、后,除了物理化学因素影响其相互迁移外,植物起着特殊的作用。植物种类和生长发育期影响着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植物种类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不同:植物生长发育期不同,其对重金属的富集量也不同。4、复合污染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机制十分复杂,在复合污染状况下,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涉及污染物因素(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比例和时序性)、环境因素(包括光,温度,pH,氧化还原条件等)和生物种类、发育阶段及所选择指标等。在其他条件相同,仅考虑污染物的情况下,某一元素在植物体内累积,除元素本身性质的影响外,首先是环境中该元素的存在量,其次是共存元素的性质与浓度的影响。元素的联合作用分为协同、竞
34、争、加和、屏蔽和独立等作用。5、施肥施肥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并因此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16、简述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生物积累过程。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或生物富集都是属于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所谓生物积累,就是生物在周围环境或者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7、大气中PM2.5的来源与健康危
35、害。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环境中,会引发各种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早亡的风险。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非常大。PM2.5的来源既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为。自然来源包
36、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但PM2.5的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PM2.5
37、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但是炒菜5分钟,PM2.5增加20倍是误读。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
38、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 等 地 壳 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PM2.5的健康危害 一般来说,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因为过于细小,不易被阻挡,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研究表明,PM2.5主要
39、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亡。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大气颗粒物作为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污染物,尤其是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um的颗粒物PM2.5课可对人体呼吸、心血管等多个系统造成危害1。研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每增加10ug/m3,人群总死亡率增加0.40%,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死亡率分别增加0.53%和1.43%。然而,我国多数地区的PM2.5污染物较重,人体暴露于空气颗粒物中所产生的健康问题也较多。因此,进
40、行污染物暴露评价,确定人体对污染物的实际暴露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只考虑了环境中介质污染物的强度,而呼吸是空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因此利用人体吸入暴露进行暴露评价更能反映和说明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PM2.5的措施a)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煤炭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使用,改进用煤方式,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b) 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全面展开氮氧化物控制,加强工业粉尘的治理,大力削减颗粒物的排放,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完善挥发性有机污染防治体系包括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摸底调查;完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要求和政策体系,尽快
41、制定相关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体系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等。c)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大力削减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积极推进有机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加强表面涂装工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加强溶剂使用工艺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d) 控制机动车的污染与防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移动源的排放:包括交通以公交优先为主,鼓励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鼓励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调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和控制车辆出行量;使用清洁的油品等。e) 加强扬尘的控制,将面源的污染进行严格的管理:包括城市扬尘的综合整治;施工扬尘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道路扬尘的污染;加强面源及各种堆场的扬尘治理工作,加强城市的绿化工程;加强秸秆焚烧的环境监管,尽量进行综合利用。f)控制餐饮业油烟污染,使用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和电等清洁能源,餐饮服务场所安装高效的油烟净化设施,加强管理无油烟净化装置的露天烧烤的管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