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栏目索引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栏目索引感知高考感知高考感知高考一、(2017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2分)晓行巴峡王 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 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栏目索引感知高考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
2、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B栏目索引感知高考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一、1.答案答案 C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
3、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栏目索引感知高考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2.答案答案 B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通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氛围,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和“客程遥”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答案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
4、,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解析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栏目索引感知高考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的,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二、(2016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2分)西村陆 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
5、门。栏目索引感知高考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注 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A栏目索引感知高考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
6、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答:B栏目索引感知高考二、1.答案答案 A“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
7、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2.答案答案 B“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合的手法。A.“歌管”和“风摇九子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笛声”体现了听觉,“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体现了视觉。C.“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栏目索引感知高考了视觉。3.答案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解析解析本题可以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仿佛小桃源一般的西村,
8、并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经历,描写了农家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栏目索引感知高考三、(2015北京,16、17、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4分)醉翁操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注释 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
9、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栏目索引感知高考有心哉,击磬乎!”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C栏目索引感知高考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
10、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B栏目索引感知高考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
11、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三、1.答案答案 C“朝吟夜怨”的“吟”并非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栏目索引感知高考2.答案答案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解析解析A.用“龙吟虎啸”同时爆发,以及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来形容觱篥的声音变化多端、热闹非凡。B.这两句直接点明声音的“寥亮”、哀苦,且“江天寂历江枫秋”是以景写声,故不符合题意。C.分别用蜂与蝉的声音形容琴声的细长和铿锵。D.分别用敲击白玉和黄莺啼叫的声音形容胡琴声的婉转与柔和。易错词:嘈
12、嘈切切。3.答案答案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栏目索引感知高考“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的能力。景色上,醉翁亭记是在整体描写琅琊山的景色,表现出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均有所涉及;醉翁操重在写泉鸣空涧的声音,表现泉水的清越响亮,相比之下,前者描写的范围更广。醉翁亭记中所描写的景色以“热闹”为主,表现出太守与民同游的其
13、乐融融;醉翁操则重在写空山的寂静,突显出泉水的天籁之声,一动一静,所营造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情怀上,醉翁操既体现出了欧阳修以山水自适的雅趣,也抒发了作者苏轼对山水的体悟与向往、对欧阳修的怀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而占主栏目索引感知高考导地位的便是一种伤时感事的情怀。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的分析上,同时注意要有“对比”,不能将醉翁亭记完全抛开作答。栏目索引感知高考年份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命题分析20171517,12分选篇唐王维晓行巴峡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基本上选取的是传统名篇或者名家作品,体现了对价值观的重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考查点侧重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分析”和“诗歌语言
14、、表达技巧的鉴赏”。题型:客观选择题(四选一)与主观简答题兼顾,第一题考查诗歌内容,第二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及手法赏析,都是选择题;第三题为主观简答题,侧重于考查与学习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体裁唐诗考点内容理解鉴赏表达技巧情感分析20161517,12分选篇宋陆游西村体裁宋诗考点内容理解鉴赏表达技巧比较异同201516、17、19,14分选篇宋苏轼醉翁操体裁宋词考点评价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考点突破考点突破专题导引一读懂诗歌三步骤专题导引一读懂诗歌三步骤第一步: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可以负载以下信息: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
15、象、事件、主旨;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揭示作品的线索;表明诗歌的题材;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诗题重要信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留)。残春旅舍交代了时间(残春);交代了地点(旅舍);暗示了诗歌的内容(借景抒情)。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对点演练对点演练1.根据所给标题,写出标题所给的信息。(1)咏素蝶诗答:(2)征人怨答:(3)送何遁山人归蜀答:栏目索引考点突破(4)春日秦国怀古答:答案(1)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
16、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3)交代了诗的题材(送别诗);暗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惜别)。(4)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第二步:读正文栏目索引考点突破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方法上有以下两个关键点:1.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进行变形处理的呢?(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南北朝时
17、期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王维的“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栏目索引考点突破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句子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改变词序。主
18、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
19、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中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b.定
20、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可能是“月”。(3)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词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答话蕴含问话。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
21、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意象组合。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组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不是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对点演练对点演练2.(2013课标全国,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鹊桥仙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
22、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诗歌素描:栏目索引考点突破(2)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3)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4)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答案(1)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下棋,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
23、,反倒受赏封侯;志存复国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八尺扁舟,三扇低篷,占尽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2)又何必君恩赐与?(3)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4)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栏目索引考点突破2.抓关键词句品情态。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
24、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是绝对读不懂、读不透的。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方法举例结句和其他体现思想情感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或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栏目索引
25、考点突破对点演练对点演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淇上别赵仙舟王 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1)题目提供的信息:(2)诗歌素描:栏目索引考点突破(3)抓住关键词句:(4)请用几个短语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5)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答: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答案答案(1)点明了地点(淇上)、事件(别赵仙舟)、题材(送别诗)。(2)短暂的相逢,还未尽情喜悦,却又离别在即,
26、现在又悲伤起来了。为友人饯行,我已经感到离别的悲伤,想到自己又要独自回到荒城更感惆怅。天凉了,刺骨的寒风带着几丝哀伤,远方的山依旧是那般明净清幽。黄昏时分,那湍急的河水亦奔腾咆哮着流向远方。解开那紧系的缆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绳,转眼间友人已然远去,只在身后留下滔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却又是那般清晰,恍若他依旧伫立在我眼前。(3)“笑”“泣”“伤离”“愁”。(4)情感阶段: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远山、日暮、长河等凄清的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
27、诗人内心的怅惘以及对友人的不舍。(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5)(示例1)“犹”字好。孤舟远去,诗人仍然伫立在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不愿意离去,写出诗人对朋友不舍的深情。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示例2)“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长河。“空”字侧重表现诗人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第三步:抓暗示信息 诗歌中除了标题的信息外,还有作者、注释和题干等提示性信息,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作者信息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
28、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2015年山东卷张元幹的卜算子,要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准确理解本词的主旨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张元幹,芦川永福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幹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了解了这些,再去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2.注释信息 注
29、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也是鉴赏诗歌时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有的虽然只有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注释一旦出现了,就一定对考生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有帮助。对点演练对点演练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暗示诗人作诗的目的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
30、寂等有关栏目索引考点突破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偃蹇:在这里是高耸、傲慢之意。生:语气助词,无义。(1)题目提供的信息:(2)诗歌素描:(3)作者、注释暗示的信息:栏目索引考点突破(4)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答:(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亲密融合”,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答: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答案答案(1)“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
31、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2)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溪边来住吧(,让我们相互为伴,共同面对风寒)。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抬头望空中明月,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明月夜夜听(我)朗诵离骚,然后才离去。(3)作者是爱国词人,注释反映了词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且正文中提到了离骚,更说明了词人的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4)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屡遭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如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
32、”的栏目索引考点突破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5)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傲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物我之间亲密融合。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那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专题导引二答对诗歌阅读选择题三步骤专题导引二答对诗歌阅读选择题三步骤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读懂诗歌,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栏目索引考点突破步骤二:逐一比对。逐项将
33、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阅读相关知识,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步骤三:综合比较。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最符合要求的答案。对点演练对点演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 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兰若:香兰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芊蔚:用来形容花叶的茂盛。朱蕤:朱红色的花下垂。蕤,花草下垂的样子。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芊蔚何青青”侧重从兰若的花叶上着笔,叠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
34、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B.颔联从正面刻画,由茎及花,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着以“朱”“紫”,用清淡之笔加以描绘。BD栏目索引考点突破C.颔联用字精妙,“空”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冒”字画出了兰若的身姿,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D.颈联描写的时间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嫋嫋”形容秋风起,寒冷异常,形象十分传神。E.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答案答案 BD B.“清淡之笔”错误,应该是“浓墨重彩”。D.“秋风起,寒冷异常”
35、分析过重,应该是“秋风乍起,寒而不冽”。考点一鉴赏形象考点一鉴赏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着栏目索引考点突破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例如,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分析诗歌内容,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因此,高考常常以“鉴赏形象”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所谓“鉴赏形象”,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栏目索引
36、考点突破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这首诗(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或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或词)中作者的形象特点。描摹人物概括人物特征揭示人物的品格、情操、思想感情等。【解题指导】角度一鉴赏人物形象角度一鉴赏人物形象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典例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敝貂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
37、秋。注 缃:浅黄色。官河:运河。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解析解析 答案答案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词人所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独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词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规范步骤典例分析第一步:要在答案内容的开头点出词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形式:描写了一个(形象特点)的(形象身份)形象。(这一步也可放在最后作为总括)上阕描写了一个思念家乡、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第二步:结合全词内
38、容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词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该词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对其进行概括。上阕主要借由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形象。第三步: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表现词人浓重的思乡之情。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对点演练对点演练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 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答: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答案答案塑造了
39、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解析解析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诗人形象类型典例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看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
40、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他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志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如陆游和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
41、用的苦闷情感,形象而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情感;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他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内心。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爱恨情长,感时伤别。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如屈原的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现了一个不愿与奸人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爱国诗人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42、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的豪放洒脱的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孤苦女子。国恨家愁,像沉重的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辛苦劳作,纯朴善良。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的辛苦劳作的卖炭翁的形象,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形象多么生动、感人,又多么令人扼腕悲叹!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角度二鉴赏景物形象角度二鉴赏景物形象典例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渔家傲金段克
43、己注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俱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荡絮,阑干倚遍空无语。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惟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的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而成的意境。(1)这首诗(或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3)这首诗(或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诗(或词)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起到了的作用。
44、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到黄昏雨。注 段克己:字复之,号遁庵。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金朝进士。入元不仕,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著有遁斋乐府。全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栏目索引考点突破规范步骤典例分析第一步,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萧索、冷清。第二步,抓住词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展现的画面。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春雨绵绵,直到黄昏。第三步,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词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景物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惜春之情。解析解析答案答案全词描写了一幅萧索、冷清的暮春图景: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春雨绵绵,直到黄昏。春天已去,无处
45、追寻,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对点演练对点演练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 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栏目索引考点突破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答:答案答案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艺术效果: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使人更加感觉到“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强调独舟上的诗人的渺小孤苦。解析解析句中意象不难找出,注意句中的名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意象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氛围特点。对艺术效果的分析,要通过对比两种意象的不同
46、特点并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来完成。栏目索引考点突破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月圆。列宿:众星。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答案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解析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分析。先要判断出共“几幅画面”,前三联一句一景,六
47、句就是六个画面;然后要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如第一句若概括为“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虽然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栏目索引考点突破一、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画面)类型及其相关表达术语二、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就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类型表达术语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48、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栏目索引考点突破帮助。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意象名称分析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后世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歇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
49、成了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南浦”多见于有关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都是在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栏目索引考点突破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意象名称分析月亮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书写手足之情意境高远,豁达开朗。借月抒怀
50、,体会人生。鸿雁鸿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或词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双鲤(双鱼)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歌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让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栏目索引考点突破意象名称分析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梧桐是凄凉悲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