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与地理环境一、人口增长模式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其中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它影响着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或速度)。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差异农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工业革命开始后,人口增长又明显加快。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4.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模式类型类型类型类型名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
2、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5.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现代型。(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二、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社会需求不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三、人口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一段
3、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3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5人口迁移的影响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2)制约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
4、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3.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条件: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2)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世界各国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2)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2.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一、城市化1城市化(1)主要表现:
5、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变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2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引发城市内涝、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问题。(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6、、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等。三、地形表态对聚落的影响1河流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如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的乡村;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3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此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4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5
7、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3.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体系一、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类型分布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成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如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行政区。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不同地块地价的不同和不同经济活动付租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性质。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
8、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在区位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存在背向发展的趋势。行政因素: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之一。2城市空间结构(1)含义: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也叫城市地域结构。(2)主要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城市等级职能级别服务种类服务范围高高多大低低少小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与距离关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三、地域文化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
9、通过建筑景观和格局表现出来。4.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水热组合及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品种及耕作制度。(2)地形:不同地形适宜发展不同农业类型。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会引起农业的不同。(3)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4)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1)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运输:对易腐变质产品影响
10、大。(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4)科技:加大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重要手段。(5)政策:对农业生产宏观调控。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1大范围地区农业类型或作物农业区位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有水源的平原地区林业山地、丘陵地区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渔业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等地区2.小范围地区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
11、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若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5.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稻种植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图中A南亚、B东南亚、C东亚等的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居民喜食稻米的习惯。3特点二、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
12、。2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3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4.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三、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典型地区: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气候:气候温和,草类茂盛。(2)土地:地广人稀,地价低。(3)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四、乳畜业1主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2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
13、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3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气候温和多雨,光照不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2)地形和土壤: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饲草的生长。(3)市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五、混合农业1主要生产方式: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1)主要农产品:小麦、羊毛。(2)分布地区: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3)优点: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经济收入稳定。6.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选择一、工业区位因素1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等。(2
14、)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等。2选址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工业部门类型主导区位因素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市场瓶装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等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能源钢铁、冶金(如炼铝厂)、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等工业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二、工业区位
15、因素的变化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2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污染类型布局原则大气污染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城区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3.其他因素政策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的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环境破坏。7.工业地域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
16、系类型原因实例目的老工业区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短缺,污染严重不少企业由美国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电子工业产品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适宜空运“硅谷”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设分厂跨国公司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运输技术的新发展福特汽车、波音飞机的全球化生产网络三、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主要特点: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核心。3德国鲁尔区区位优势生产结构衰落原因整治措施丰富的煤
17、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以重工业为主,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美化环境四、新工业区1主要分布地区: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2案例分析工业区形成条件发展特点意大利新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动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
18、分散;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8.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一、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主要方式:包括交通运输、现代通信和商业贸易。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运输方式主要特点铁路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缺点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优点机动灵活、周转快、适应性强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优点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航空优点速度
19、快、效率高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管道优点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缺点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它们的布局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分布影响(1)山岳的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在山岳地区通常优先建造公路。(2)在山岳地区,线路的选址往往是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减小坡度,山岳地区的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影响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新的交通方式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某种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以此为主要发展轴。2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小平原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公路分布大(2)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17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