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45KB ,
文档编号:5650710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65071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知识点整理(DOC 9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知识点整理(DOC 9页).doc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选修一知识点整理(期末迎考材料)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危机: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1)原因:、政治上,贵族掌权,平民无权;、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2)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3)影响: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推动雅典社会政治改革。2、经济因素:工商业的发展 (1)表现:手工业、造船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2)影响:、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展开了反对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双方斗争的焦点:

2、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3、外因:萨拉米斯岛的丧失 4、主观条件:梭伦成为执政官(1).梭伦成为执政官的原因:外因:雅典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他城邦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萨拉门斯岛的丧失引发愤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提供了契机。内因:个人的经历为其执政奠定了基础;具有振兴城邦的政治理想;假扮疯诗人鼓起公民的爱国精神;指挥军队夺回萨拉门斯岛从而树立威望。(2).梭伦当选:前6C初(前594年)。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改革措施1、颁布“解负令”等法令内容:(1)“解负令”;(2)占有土地最高限额;(3)“遗嘱法”;(4)安抚贵族。作用:(1)限制了土地兼并,贵族失去扩张

3、势力的物质基础;(2)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目的: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意义:(1)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保障生活稳定。(2)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陶器等行销海外;对外贸易稳定发展)。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内容: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二等级,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 等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提供轻装步兵和水手,带棍棒。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特点:按财产

4、多少划分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作用:积极性-否定血缘关系,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一定公民权利。重新分配政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道路.局限性-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4、建立“四百人会议 ”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措施: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4)废除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作用:(1)打破贵族对执政、司法审判权力的长期垄断。(2)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政治权利。(3)一定程度上

5、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二、梭伦改革的特点-革命性、中庸性、公平性、法治性、全面性。1.从目的看,主要是为了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从指导思想看,都带有“折中”、“中庸”色彩.3.从立场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是一次奴隶制性质的政治民主化改革。4.从结果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原因:客观原因: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梭伦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主观原因: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2、梭伦出走的影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6、僭主政治建立(措施:保留梭伦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结果:巩固了梭伦改革成果 ,客观上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二、梭伦改革的影响 1、经济方面: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2、政治方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颁布“解负令”-形成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群体,扩大了公民的基础;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了道路,也使来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3、局限性(主要方面)按财产划分等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

7、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等。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第一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泰国的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为改革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新兴地主逐步形成并强烈要求改革。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有利条件:(1)秦孝公支持变法。(2)中央集权强大,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8、。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第二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变法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2、变法措施:富国之法: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3、统一度量衡(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利于统一赋税,避免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强兵、加强集权之举:(1)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保证兵源、强化对

9、地方的统治)(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焚烧诗书,制定秦律(一方面为变法造声势 ,同时加强了思想控制,利于中央集权。但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5)社会风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客观上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变,为变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3、特点:农战、法治(内容);全面、彻底(范围程度);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效果);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性质)。第三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之死(原因: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使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2、秦国的崛起(影响)(1)进步性 政

10、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经济:根本了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壮大的国力。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实现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改变了社会风俗。(2)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等。3、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秦孝公大力支持;正确决策,全面、彻底、有效的改革措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注重舆论宣传,取信于民;有利的经济

11、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等。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2.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3.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A 宗主督护制(形成:北魏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影响: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B 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4.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冯太后掌握实

12、权,临朝听政,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2)孝文帝孝文帝即位: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孝文帝精通汉文化(主观条件)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度.2.措施及作用:制定俸禄制:内容-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惩治贪污。作用-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改革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作用-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

13、: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影响-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推行新租调制: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影响-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一)设巧计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二)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

14、化为主要目的。2.措施: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改汉姓,定门第: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一)表现: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3.商业: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

15、易活跃;货币贸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措施: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1.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学习汉族: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汉族学习鲜卑族:鲜卑的畜牧业经验、服饰等文化精华融入汉文化。2.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

16、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赋税沉重;自然灾害频繁。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2、民族矛盾激化 :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朋党之争。 二.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 表现: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地方物质基础薄弱。原因:集中军权、更戍法,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2、积贫局面的形成 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原因:冗官、冗兵、冗费。三、庆历新政(1043年)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

17、积贫积弱严重。2.目的:挽救统治。3.措施:改革文官升迁制;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慎选地方官;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中心:整顿吏治)4.结果:夭折5.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奠基)四、前提:起用王安石1、原因: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2.内容: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18、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肥瘠收税 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3、作用: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开源节流)二、强兵之法1.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2.内容: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实行连坐法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设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3、作用: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三、取士之法1.目的: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19、2.内容: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论,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成绩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3、作用: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第三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变法失败原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因)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二、作用:(一)积贫局面的改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

20、充裕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垦荒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豪强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募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均输法 :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二)积弱局面的改善保甲法: 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也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

21、斗力三、王安石变法之弊端1、青苗法:(1)强制农民借贷;(2)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募役法:对贫苦农民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四、变法的评价(小结)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局限:(1)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

22、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起义: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度,建立共和国。时间:1825年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活动见教材)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原因:俄国为转移国内

23、矛盾及土耳其有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借口:“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问题。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农奴制度。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对俄影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直接推动俄国1861年改革。(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1)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3)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

24、望。(4)主要内容: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且须高价赎买,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5)改革评价: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进步性:使广大农奴获得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局限性:“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使

25、之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特点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三、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司法和军事)措 施影 响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设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规定严格的财产限制,有利于贵族和资产阶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维护贵族、地主利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迈出了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司法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比较彻底,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但仍保留了农奴制的烙印。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过去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

26、统,更新设备,设立军校培养人才,提高了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2)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工业: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成为重要石油产地。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原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治维新物质基础)(2)阶级: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

27、临严重危机。(3)民族危机:佩里叩关(“黑船来航”)(4)政治:幕府的腐朽统治。(表现:森严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闭关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二、维新内容(1)政治上:破除旧政治体制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2)经济上:殖产兴业(大力创办宫营业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力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3)军事上:富国强兵(建立新式军队;设立军事大学;改革军事机构;扶植军事工业;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文化教育上

28、:文明开化(整顿旧的教育机构;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宣传资本主义思想;废除旧风俗和陈规陋习:实行“断发”;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三、目的、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1)目 的:巩固明治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振兴。(2)性 质: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进步性: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近代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亚洲国家各国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某些经验,鼓舞了人民的信心。(4)局限性:明治维新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四、明治维

29、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1)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日本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内容: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臣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议员任期分别为终身和7年;众议员选举产生任期4年内阁只对天皇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天皇任免。性质:它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特点:同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法相比,却又极其保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局限性)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议会、内阁和法院只是

30、辅佐天皇行使权力的机构,实际上并不能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进步性:宪法承认了人民享有选举权、担任政府官员权,居住、通信、宗教信仰权等权利。三、军事上:踏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吞并朝鲜:打败清政府:打败俄国: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2.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3.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4.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3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一、历史背景(1)国际局势: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5)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二、维新变法经过(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上书皇帝:公车上书;创办学会,报纸,学堂。)(2)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1、康有为两次上书:康有为1897年上书,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2、光绪帝百日维新:标志:1898年6

32、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内容:内 容进步性和局限性政治上书办报裁冗员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投资厂路开矿产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西法练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文教废八留学改书院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政策: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提拔维新派人士;急颁诏令:(3)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失败标志:1898年9月的戊戌政变。

33、)失败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袁世凯的出卖。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三、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1)历史意义:1、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2、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3、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