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8 ,大小:366.50KB ,
文档编号:5654208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654208.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最新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DOC 52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DOC 52页).doc

1、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2、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

3、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 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

4、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三、文言实词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 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17情:实情 18

5、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 21鼓:击鼓 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27再: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28衰:减弱 29竭:耗尽30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31测:推测,估计32伏:埋伏33靡:倒下四、中考题集锦 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在作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的时候进攻、“辙乱旗靡”的时候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战胜争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6、。2.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答: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3.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答: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曹刿两次抓住战机,

7、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齐人三鼓之时,第二次是在辙乱旗靡之时(用原文填空,)。5. 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答:(1)齐国是侵略国,鲁国是反抗的正义战争(齐师伐我);(2)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齐人三鼓”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4)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 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6.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答: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

8、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7.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8.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

9、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9.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0.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 公问其故。11. 你认为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答: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

10、能,急躁冒进的人。 12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吗?答: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 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 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曹刿论战复习导引一、理清线索,概括段意。1、本文有几条线索?(1) 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论战(2) 人物活动的线索:

11、请见问战参战论战2、概括段意作者按照“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先后次序叙事。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第 1 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第 2 层,是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这一段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第 1 层: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第 2 层: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二、课文内容分析1、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

12、了什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反衬肉食者目光短浅。2、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么? 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1)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流露出鄙视的神态),有显示出曹刿的自信。(2)为下文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埋伏笔。(3)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4、战局初开庄公“将鼓之”,齐军刚败,庄公“将驰之”,刻画出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军事上)5、曹刿的语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动作“下视”“登轼而望”等,表现了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他谨慎

13、的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审时度势, 讲究战略战术)6、第二段曹刿的回答十分简略,并未作详细的解说,为什么?(1) 为下文曹刿的“论战”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2) 当时战争态势紧张。(3) 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中心,为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了他的“远谋”。7、“即克,公问其故”的作用?(1) 承上启下。(2) 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点出了他的“鄙”。(3) 因公之“问”,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8、“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1) 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14、2)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看敌情,贸然进军。(3) “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知什么原因9、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1)战前的预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3)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10、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11、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取胜的原因。(1) 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 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12、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1

15、) 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爱是“人和”因素。(2) 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 因素。(3) 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4)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三、课外延伸:1、能不能说鲁庄公是一位昏君?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老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战争的过程中,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并充分的信任。这表明他与一般的昏君是有区别。2、学习这篇

16、文章后,对我们有何启示?(1) 从曹刿的角度: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机遇,抓住有利时机。做事学习要细心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2) 从鲁庄公的角度: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管在任何时候,要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做事需要深思熟虑,不能向庄公那样急躁冒进。3、毛泽东高度评价“长勺之战”的经验春秋时期,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用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 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

17、的时机辙乱旗靡 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4、中国的战史多次取胜的事例:(1)楚汉成皋之战;(2)新汉昆阳之战;(3)袁曹官渡之战;(4)吴魏赤壁之战;(5)吴蜀彝陵之战;(6)秦晋淝水之战等 这些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四、写作特色:1、文章详略得当。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所以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第一段,就曹刿“何以战”这一问题,写曹刿与庄公的三次对话,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第三段写曹刿论取胜的原因,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一、三

18、两段,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效果非常显著。对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的人数装备、战斗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进程的叙述,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充分地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好处: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2、文章结构严谨。(1) 过渡句。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二段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2) 前后照应。例如:第一段中“肉食者鄙”与第二段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第三段中“既克,

19、公问其故”相照应。第二段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第三段中“辙乱”“旗靡”相照应等。3、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一、原文、译文和注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修:长,指身高;昳丽:光艳美丽;而,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服:穿戴;窥镜:照镜子; 谓曰:对说;其,他的;孰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3.其妻曰:“君

20、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美甚,美得很;漂亮极了;甚:很,极; 及:赶得上,比得上;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者,也:文言文判断句式。5.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动宾倒置;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6.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第二天,有个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

21、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旦日,明天,指第二天;与,介词,跟;若,比得上;7.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以为,认为;其,指徐公;孰,同“熟”,仔细;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8.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寝,躺着;思之,想这件事;思之,这件事;欲,想要;于,介词,向,对;美,以为

22、美;美我,以我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助词,无实义;私我:偏爱;9.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朝,朝廷;诚,实在,确实;地,

23、土地,疆土; 方,方圆;左右,近侍,近臣。甚,(到了)极点;宫妇,宫里的妃子;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蔽,受蒙蔽;10.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善,好,对;乃,就,于是;臣,指宫廷大臣;吏,指地方小吏;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寡人,君王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谤讥: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市朝:公共场所;闻,使听

24、到;1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初,刚,才;门庭若市,王宫门前、庭院里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 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进者,指进谏的话。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朝,动词,朝见;皆朝于齐,介词,到;战胜于朝廷:介词,在。二、文言虚词1. 而(1) 而

25、形貌昳丽:并列连词,相当于“并且”;或不译;(2) 而复问其妻曰:承接连词,就;(3) 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2. 于(1)皆朝于齐:到;(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3)美于徐公:比;(4)欲有求于我:向,对;3. 之(1)闻寡人之耳者:的;(2)孰视之:他,指徐公;(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助词,无实义;(4)暮寝而思之:代词,这件事;三、重点理解1. 中心意思: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2. 启示: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

26、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作为普通的人,在向别人提建议和意见的时候,要注意场合和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态度诚恳, 语气委婉,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忠言顺耳”,便于对方接受。3. 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能成功?答:(1)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启发诱导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巨大危害性、纳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气委婉,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2) 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纳谏除弊。(3) 齐国的确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 4齐威王纳谏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一是国内

27、政治清明;二是提高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5. 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答: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6. 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答: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

28、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8. 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答: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 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答: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10. 进谏,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需要气度和胸怀,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

29、说你的看法。答:示例 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示例 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评分标准: 符合人物性格,谈出看法即可。11. 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答: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12. 结尾说“燕、赵、

30、魏、闻之,皆朝于齐”,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13怎样理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治国之道)答:因为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齐国内政修明,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因而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14.试简述本文的写作特色。答:(1)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邹忌:精细、明智的谋臣,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智精细,劝谏别人讲究方法和技巧,语言委婉含蓄,易于对方接受。齐王:贤明的君主,广开言路,胸怀宽广,虚心纳谏。(2) 叙事简洁,剪裁生动。(3) 语言简练,繁简适度。15.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31、?答: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曹刿是主动面见鲁庄公向他直接进谏;诸葛亮则用奏表的形式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16.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这样的思考?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委婉含蓄,态度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17.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答:妻子的答话“君美甚”,先从正面肯定了邹忌之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后用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32、,表现了对邹忌的偏爱的感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不像妻子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的心情;客人的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敷衍逢迎和礼节性应对的态度。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导引一、重点字词1、词类活用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形作名身高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晨服:名作动穿戴私我也私:形作动偏爱王之蔽甚矣蔽:动词作被动用法受蒙蔽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2、古今异议词古今明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窥:照偷偷地看寝:躺着睡觉的地方地方:土地方圆地

33、点、处所左右:国君近旁的近臣方位词谤讥:指责,劝谏(中性词)诽谤,讥讽(贬义词)3、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 仔细4、一词多义:朝:朝服衣冠在早晨孰:我孰与城北徐公谁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孰视之通“熟” 仔细皆朝于齐朝拜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纵横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私下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正当、正在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对皆以美于俆公比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皆以美于俆公漂亮皆朝于齐到战胜于朝廷在二、课文内容理解1、解题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全题意思是:邹忌委婉地

34、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包括批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2、理清课文思路(一)、(1) 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邹忌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二)、(2)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正面写邹忌讽齐王纳谏)(三)、(34) 写齐王虚心纳谏及取得的巨大效果进谏的结果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说明其感情色彩。(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先从正面肯定了邹忌之美,再与徐公比较,热情地赞扬 (偏爱)(2)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

35、,害怕,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心情 (畏怯)(3)客曰:“徐公不如君之美。”逢迎应酬 (敷衍逢迎)三问三答,语境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不同的原因是由人与人之间不同关系决定。从而表现了邹忌明智精细的性格特点。4、邹忌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结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5、揣摩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课后练习二)人物活动分为三个层次:(1).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

36、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2)“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3)“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6、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中的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了结论:“蔽甚”。7、讽谏结果如何?最后齐王纳谏。发布政令,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8、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

37、能听到真实的情况。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进谏人多的场面,另一方面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时时而渐进”:一方面说明进谏者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总之: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10、“王曰:善”。请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慎重和尊贵。11、由此

38、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怎样一个人?精细,聪明(1)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2)实事求是,善于进谏。(3)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4)有自知之明的一代忠臣。12、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获得成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个方面去思考。邹忌(进谏者):邹忌用邹忌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胸怀宽广,知错就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1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

39、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三、拓展延伸15、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分析)(1) 被领导者: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 便于别人采纳,提高建议效果。(2) 普通人: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 领导者: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

40、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16、从这篇课文中,你收到哪些启示?(1)齐王纳谏除弊: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2)邹忌自知不如: 人贵有自知之明(3) 妻妾皆美邹忌:对讨好恭维话要警惕 (4)邹忌规劝齐王: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17、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怎样的理解?忠言不必逆耳。忠言只要讲究方式方法,诚恳劝告,更易使人接受,劝说效果会更好。18、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例子正面例子:唐朝的魏征敢于直谏,他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特别是贞观十一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对于魏征所言,他多能采纳,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战国时期,

41、鲁庄公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取得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反面例子: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战国时楚国的杰出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因主张革新政治,联齐抗秦,遭到朝中亲秦派的陷害,被楚怀王流放,最后投汩罗江自尽。西周厉王,暴虐无道,激起人民的不满,大臣召公劝谏他说,为政必须注意老百姓的意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不听劝告,终于激起民愤,被人民流放到边远地区。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原文、译文和注释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

42、选取熊掌了。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而,连词,表并列,不译。2.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3.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甚,超过,胜过;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4.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恶,厌恶;患,祸患;辟,

43、同“避”,躲避。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使,如果,假使;莫,没有(什么);者,代指方法;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6.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

44、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由是,通过某种办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8.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非独:不单,不仅。丧,丧失。之,代词,指“是心”。9.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箪(dn),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指“饭”。羹(n),带汤的汁肉。10.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

45、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与,给;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蹴:践踏。不屑:不愿意接受。1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表假设。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12.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为(wi),为了;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奉:侍奉。得我,感激我的恩德;得,同“德”,感激恩德;与,同“欤”,“吗”“么”。13.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

46、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乡:“向”,从前。已,止而不为。是:此,这。14. 此之谓失其本心。(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 )。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二、解释文言虚词1. 而(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假设,就)(4) 呼尔而与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