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梭伦改革 背背 景景 雅典城邦平民与雅典城邦平民与 贵族之间尖锐矛贵族之间尖锐矛 盾盾 表现: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 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 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 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 导致 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雅典城邦工商业 奴隶主阶层与贵奴隶主阶层与贵 族之间尖锐矛盾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理解: 公元前 8 世纪以后铁农具的
2、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 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梭伦当选为首席 执政官执政官, ,立志各立志各 改革改革, ,振兴城邦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 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 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梭伦 “疯诗人事件” 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公元前 600 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 改革 目目 的的 1、直接目的:
3、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时 间间 公元前 594 年开始 内内 容容 措施措施 内容内容 影响影响 颁布颁布 解负解负 令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 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 放出来, 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 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确立财 产等级产等级 制度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 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 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 打破了 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 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也使下 层
4、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改革国 家权力家权力 机构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 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使新 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 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鼓励发 展农工展农工 商业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 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为 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
5、子 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 人迁居雅典 - 2 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 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 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 徒 其他其他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 遗嘱法 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 的法律 结结 果果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 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 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 意意 义义 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 3、开启了西方
6、权力划分的先河 4、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局局 限限 原因原因:梭伦于公元前 509 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 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 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 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表现表现: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 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梭伦改革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性性 质质 奴
7、隶主性质的改革 特特 点点 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 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 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 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 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 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
8、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 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 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 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 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 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 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 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9、- 3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春 秋秋 战战 国国 时时 代代 特特 征征 社会社会 经济经济 的迅的迅 速发速发 展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 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 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 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封建 生产生产 关系关系 的产的产 生生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
10、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 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 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 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 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 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上层 建筑建筑 的改的改 革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
11、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 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 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 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 必然。 军事:军事: 战争战争 频繁频繁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变法的内在动 力 文化:文化: 百家百家 争鸣争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 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春
12、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国别国别 主持主持 内容内容 影响影响 春 秋 齐桓公 管仲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 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 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 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 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 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 前前 594594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 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 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 有制 战 国 魏文候 李悝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 “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悼王 吴起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 整顿吏治和改良社
13、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 4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背景背景 大背景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秦 国 背秦 国 背 景景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 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时间 公元前 356 年开始 指 导指 导 思想思想 法家理论 宗旨宗旨 富国强兵 性质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内容内容 以农求富以农求
14、富 的经济改的经济改 革革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 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 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 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 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 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加强集权 的政治改的政治改 革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 理和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15、制定秦律 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提高战斗 力的军事力的军事 改革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 十等爵制”废除“世 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思想加强思想 控制的文控制的文 化化改革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 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 制 改革旧俗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 居住。强行推行一夫 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 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 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 利于民族的融合 特点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
16、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 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结果结果 商鞅商鞅 虽虽 死,死, 而秦而秦 卒行卒行 其法其法 死因死因: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成功: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 - 5 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 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 1、主要
17、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7、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 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作用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
18、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 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局限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 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 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19、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 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 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 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 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 分单一。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 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
20、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 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 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 6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背 景景 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 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北魏统治者开 始参照汉族的始参照汉族的 封建政权的统封建政权的统 治方式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
21、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 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孝文帝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 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 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 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 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赋税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 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 地人民起义不 断。严重威胁 着北魏统治, 社会社会改革迫在改革迫在 眉睫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 民族歧视
22、的高压政策 时时 间间 471471-499499 目目 的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过 程程 及及 内内 容容 前前 期期 时间:时间:471471-490490 主持:冯太后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措 施施 制 定 官制 定 官 吏 俸 禄吏 俸 禄 制 整 顿制 整 顿 吏治吏治 为 澄 清 吏 治,巩固统 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 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 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 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
23、善, 农民赋役 负担减轻,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 恢复和发展 推 行 均推 行 均 田制田制 为 了 缓 和 社会矛盾, 发 展 农 业 生产,增加 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 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 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 同时大片荒 地被开垦,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北魏政权 的封建化, 推动着鲜卑族经济 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 立 三设 立 三 长制长制 为 配 合 均 田 制 的 推 行,强化对 地 方 的 控 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制。邻长、里长、党长 合称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 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
24、对人民有效地控 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 行 新推 行 新 的 租 调的 租 调 制制 与 均 田 制 相适应,保 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 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 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许多受 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 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7 后后 期期 时间:时间: 490490-499499 主持:主持:孝文帝 重点:重点:汉化汉化 措措 施施 迁迁 都都 洛洛 阳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
25、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 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 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 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移 风风 易易 俗俗 易服装、说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 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 缓和民族矛盾, 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 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
26、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作 用用 经济的经济的 复苏和复苏和 繁荣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 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 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
27、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 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政权封 建化的建化的 加速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 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民族的 交流与交流与 融合融合 (最重(最重 要)要) 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 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 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
28、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 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性性 质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 8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背背 景景 社会社会 矛盾矛盾 的日的日 益激益激 化化 阶级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 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民族对立严重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 党之争 积贫积贫 积弱积弱 局面局
29、面 的形的形 成成 积弱积弱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 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 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积贫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 多; “恩荫”法授官多)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 年招募流民当民) 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 的局面 庆历庆历 新政新政 昙
30、花昙花 一现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 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庆历五年(1045 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 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 ,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 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宋神宋神 宗起
31、宗起 用王用王 安石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时间:1068 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时 间间 1069 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目目 的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9 内内 容容 主要措主要措 施施 内容内容 作用和成效作用和成效 局限局限 富富 国国 之之 法法 农 田 水农 田 水 利法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 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
32、收 增加。 方 田 均方 田 均 税法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 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 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 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 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 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 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 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 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 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 级矛盾。 (争议最大) 强 制 农 民借 贷 ; 利 息偏 高 , 农 民 负 担 依 然 沉 重 免役法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 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 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 为免役钱 农民
33、从劳役中解脱出来, 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 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 收入 对 贫 苦 人 是 沉 重 的 负 担 市易法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 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 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 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 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 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 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 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 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强 兵兵 之之 法法 保甲法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 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 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
34、,接 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 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 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 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 用 设 军 器设 军 器 监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 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 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 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 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 部分赋税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 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 1 人,选派有 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 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 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 强了军队战斗力 - 10 取取 士士 之之 法法 改 革 科改 革 科 举制度举制度
35、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 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 为主,增加法科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 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 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整 顿 太整 顿 太 学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 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 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 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 培养专门人才 惟 才 用惟 才 用 人人 结结 果果 最最 终终 失失 败败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
36、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 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 根本矛盾 性性 质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评评 价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 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启 示示 教教 训训 1、改革是
37、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 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 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 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
38、,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 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 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局不 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 11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 背背 景景 天主天主 教的教的 神权神权 统治统治 原因原因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 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 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表现表现 经济方面经济方面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
39、土 地的 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兜售“赎罪券” 等方式搜刮钱财 政治方面政治方面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思想文化领域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 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 影响无处不在。 影响影响 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 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宗教宗教 “异“异 端”端” 运动运动 的的 原因原因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形式形式 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事件 起源:12 世纪后期法
40、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高潮:1415 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 会的批判。 主要主要 观点观点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4、没收教会的财产;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作用作用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 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 16 世纪欧洲的宗教 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近向近 代过代过 渡的渡的 西欧西欧 ( ( 社 会根 源) ( 经 济 上 ) 西
41、 欧 资 本西 欧 资 本 主义萌芽,主义萌芽, 发展发展 原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 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 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影响: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 义发展的教会 ( 政 治 上 ) 民 族 国 家民 族 国 家 发展发展 原因: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 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 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 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42、影响: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 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 12 ( 思 想 文 化 ) 文 艺文 艺 复 兴 运 动复 兴 运 动 兴起兴起 原因原因,指导思想、内容、开始国、代表人物、代表作。 影响: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 形成强大冲击 时时 间间 1616 世纪世纪 主主 要要 事事 件件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影 响响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 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 确立了适
43、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 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 ,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 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 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 资产阶级革命 目目 的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 实实 质质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
44、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 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 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 批判封建主义同时, 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 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 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 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 自己的愿望 (
45、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 会, 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 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 13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原因 1、根本原因:1516 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 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目的目的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时间时间 1517 年开始 经过经过 1、开始: “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 年 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
46、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 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内容内容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 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 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 教廷的控制
47、,加强王权,实现国家 统一的政治要求 影响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 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 ,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 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
48、” ,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 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影响到欧 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 14 加尔文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时间时间 1536 年开始 内容内容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 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为资 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 阶级民主的形式, 更适应了资 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作用作用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 国家的民主化与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