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三、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导入导入前770前475前221东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前256前476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盘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围几百里的范围,而且军事力量、政治威望与经济实力均大大下降。长期主要依赖周围的晋、郑两国支持,方得免于别国与犬戎的侵扰,而各诸侯国则各自为政,并互相倾伐吞并,周王室亦无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东周(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如何?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前770 前68
2、0 前546 前510 前476 平王平王 齐桓齐桓 弭兵弭兵 吴越吴越 东迁东迁 霸业霸业 之会之会 争霸争霸 前722年(隐公元年)春秋始前481年(哀公十四年)春秋终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齐桓公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扩大了地盘,比如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就使春秋初年为数众多的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起了奠基的作用。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韩非子有度:荆(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
3、启地三千里。韩非子难二: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史记秦本纪: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孟孟子子尽心下尽心下: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国的制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国的制度改革。度改革。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2.“卿室”的崛起 论语论
4、语季氏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继王室衰微和诸侯左右政治局势以后,春秋的政坛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更加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所谓“政在大夫”,或“政在家门”,也就是各国公室的大权旁落,政权执掌在大夫家族的手中。这种情况约出现在春秋中叶。孔子曾以他所在的鲁国为例说:“禄
5、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孔子称鲁公室丧失政治权力至他那个时候已经五世,应是从鲁宣公算起的。在别的国家情况也差不多。沈长云先秦史 史记鲁周公世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2.“卿室”的崛起 3.战国七雄与诸侯称王 李悝变法三家分晋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合纵攻秦秦灭东周前475前422前403前386前356前318前256前221各国称王田氏代齐前379楚春秋时即称王:前879;前704齐威王、魏惠王“徐州相王”:前334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25年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易王称王:前323年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公或侯,进入战国,随
6、着割据称雄的加剧,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并进而带来政体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了各诸侯国独立主权的形成,而且反映了君主集权体制的形成。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2.“卿室”的崛起 3.战国七雄与诸侯称王 4.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礼仪之大服章之美何为“华夏”?文明的先进历史纵横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记王制: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惟乃丕显考文王惟乃丕显考文王用肇造我区夏(夏的居
7、用肇造我区夏(夏的居住地),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同区住地),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同区夏)夏)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治理)万姓。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治理)万姓。尚书尚书(主要记录商周,尤(主要记录商周,尤其是西周的历史)其是西周的历史)大意:周文王开创大意:周文王开创“我有夏我有夏”的共同地域,的共同地域,联合其他联合其他“一二邦一二邦”,推翻商王朝,建立诸夏,推翻商王朝,建立诸夏的统治。的统治。政治同盟“华夏”内涵的演变 夏,大也。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夏,大也。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扬雄扬雄方言方言“华夏”内涵的演变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楚国)、申、吕当成周者,南有荆蛮
8、(楚国)、申、吕北有卫、燕、狄北有卫、燕、狄西有虞、虢西有虞、虢东有齐、东有齐、鲁、曹鲁、曹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夷戎狄之人也。国语国语郑语郑语西周初,“夏”包含了和周王室或姬姓有亲缘关系的族群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春秋时期,在诸侯国势力膨胀,华夏族向周边扩张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不断深入到华夏族居住的区域,这样就打破了原来各族之间的地域界限,形成了华夏族与夷狄各部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这为民族的融合
9、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例如,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的母亲就是戎族人。他早年受骊姬的迫害,首先就逃到狄人那里,后来他自己也娶了狄族的女子为妻。由于华夏族与夷狄已经杂居在一起,所以这种异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当中也会是经常出现的。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春秋晚期,华夏族对于夷狄而言,已不能说有很大的文化优势了。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时期民族交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许兆昌夏商周简史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文化得到发展,在中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文化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华民
10、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沈长云先秦史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铁器牛耕和兴修水利 从考古
11、发现的实际情况看,战国铁器,尤其是铁制农具的出土,更是大大超过了春秋时期。如果说春秋铁器的出土尚嫌稀少,因而推测其时木、石、骨、蚌器的使用仍较普遍的话,那么,到了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情况便已有了根本的改观。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铁器已达上千件之多,遍及全国21个省(区)的100个县(市),约192个以上的地点,可以说覆盖了战国七雄及越、中山等国统治的区域。沈长云 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考古发现的战国铁器已达上千件之多,遍及全国21个省(区)的100个县(市),约192个以上的地点,可以说覆盖了战国七雄及越、中山等国统治的区域。战国铁农具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都江堰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
1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铁器牛耕和兴修水利 2.工商业的发展 战国时代经济变革的最有力证明,莫过于城市在数量、体量以及结构上的变革。考古学家确信,战国时有城墙的居住区已超过400个,其中114个的面积不小于1平方千米。都城的规模最能体现战国时代的城市大发展。七个最大国家的都城中,最长的围墙都绵延超过4千米,其中燕国下都的围墙长达8千米,居七国之首 在春秋时代,城市基本是一个具有防御工事的城郭,外有城墙包围,君王的宫殿则位于中心,其规划在于强调城市是君王的防御堡垒。但到了战国时代,城市则普遍以城墙和运河为界,分成两个(甚至多个)区域:一部分是地势高处的王城,宫殿和庙宇就立于其上,另外则是平民区,
13、内有青铜、铁器、玉器、骨器以及铸币的作坊,居住着工匠,商人及在附近田地耕作的农民。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更多的大城市更多的大城市城市经济功能发展起来城市经济功能发展起来近代临淄城齐国临淄城平面图近代临淄城史记货殖列传:子赣(即子贡)既学于仲尼,七十子之徒,赐(端木赐,子贡的姓名)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铁器牛耕和兴修水利 2.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 3.商鞅变法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三、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 汉书汉书 艺文志序艺文志序:王道既微
14、,诸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是以九家九家之术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崇其所善。以此驰悦,以此驰悦,取合诸侯。取合诸侯。其言虽殊,犹水其言虽殊,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火相灭,亦相生也。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三、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 1.孔子的思想和事业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建立统治阶层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统治者要实行德政,宽厚待民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仁 和谐的人
15、际关系 仁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中庸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兴办私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典籍 诗书礼易春秋儒学思想孔子一生的事业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三、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 1.孔子的思想和事业 2.老子的思想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本体论和辩证法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三、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 1.孔子的思想和事业 2.老子的思想 3.百家争鸣 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社会大变
16、革 政治上受到重用 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提出看法和主张落魄的贵族和落魄的贵族和有才能的平民有才能的平民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而为“仁政”,强调“省刑罚、薄税敛”,重民有恒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倡导“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熔礼法于一炉。后代儒家多以孟子直继“道统”,奉其为儒家又一宗师,视荀子为旁支。王家范 等大学中国史民本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其一,特别强调法在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国。其二,强调耕战。注重实力,认为实力
17、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推行一套加强耕战的政策和措施。其三,主张君主专制。处处为君主打算,把君主专制推到了极端。其四,社会历史观是人性好利说与历史进化说。韩非的法治思想是战国后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限制贵族特权,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适应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但它主张对人民实行残酷的暴力镇压,崇尚阴谋权术,压制工商业发展,提倡文化专制主义,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学术的繁荣形成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社会的变革和转型政治领域诸侯争霸,卿室夺权;宗法分封制度解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经济领域铁器牛耕,精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政治变革提供经济基础 思想领域学术下移,思想繁荣;形成了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