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章 人性之美人性之美在美的观照中,我们感到人性是自由的,因为,感性冲动与理性形式和谐统一了。席勒席勒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 n1 1、人性是一种可能性、人性是一种可能性 n中国古代哲学在人性问题上一直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这个争论把人性视为先天造就,这当然是先验论的。n但这个争论把人性善与恶的多种可能性充分揭示出来了,这无疑是有意义的。n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萨特说:人生是一个空的括弧,由每一个人自己去填充。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n2 2、优美人性的修养过程、优美人性的修养过程 n优美人性的造就必然会是一
2、个渐进的过程。n这个过程在理论上一般地可以把它理解为现实现实人性人性向理想人性理想人性境界不断跃进的过程。n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通过对传统哲学境界的探讨,提出了人性造就的四大境界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n3 3、优美人性的修养方法、优美人性的修养方法 n一是内省。中国古代哲人在论及人性修养时,几乎无一不对“内省”的方法推崇备至。n孔子的大第子曾子的“三省吾身”的做法,更是为后人所仿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n毛泽东则把“内省”这一修养方法正确地理解为一种批评与
3、自我批评。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n二是立志。在真、善、美理想人性的追求中,立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立志是一个起点,而所立之志则成为追求的一个目的。n所以,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守仁甚至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n这是给生命确立一个目标的过程。有目标的生命不会漂浮不定,也不会受诱惑。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n三是实践。因为在优美人性造就过程中,立志毕竟只是前提,志向无法在志向本身那里得到实现。因而第三步的躬身践行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所谓志向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n而且,重要的还在于是人生的快乐之道快乐之道。以孔子的话说就是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二、人性的扬善抑恶二、人性的扬善抑恶 n 1 1、造就善的人性、造就善的人性 n优美人性是后天造就的,我们就应该也可能在自己的人性中造就善的品性。这些品性,我们可以作如下几方面的罗列:n其一是善良善良。孟子有句言“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上)可以这样说,从最一般意义而言,“善良”是优美人性的一个最基本表现,因而也是我们培养优美人性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二、人性的扬善抑恶二、人性的扬善抑恶n其二是同情心同情心。每一个自我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在这个关系中,同情心使自我与他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蒙田语)。n其三是诚实诚实。亚里士多德说,诚实是
5、人性中的真理。这个说法是意味深长的,它表明了诚实对于人性的充分必要性。n在今天诚信还比较缺失的现实背景下,诚实品性的造就特别地有意义。二、人性的扬善抑恶二、人性的扬善抑恶n2 2、警惕人性中的丑陋之性、警惕人性中的丑陋之性 n在我们现实人性中也还会程度不同地存在诸多丑陋的品性:n其一是纵欲纵欲。每一个自我都充塞着各种欲望的骚动,但因着欲望这样一个自然的存在,人性在它面前却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取舍,一些人奉行节欲的原则,还有一些人则有了纵欲的追求。n走出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的偏颇,回到“中庸为美”(中庸)的境界。二、人性的扬善抑恶二、人性的扬善抑恶n 其二是妒忌妒忌。妒忌也时常隐藏在许多人的人性之中。
6、n日本学者阿部次郎对妒忌下过一个极妙的定义:“什么叫妒忌?那是针对别人的成功而产生的一种心怀憎恨的钦羡之情。”n所以,妒忌是人性中的这样一种秉性:总觉得别人的成功贬低了自己,而这一成功正是自己渴望得到的。二、人性的扬善抑恶二、人性的扬善抑恶n其三是易怒易怒。易怒之所以也是人性中的一种丑陋之性,是因为这也是源于人的自私利己天性中的一种品性。n这正如弗洛伊德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易怒和攻击性是人之自我保护的生命本能在行为中的表现。n冲动是不成熟的表现。三、三、“人性自私人性自私”的批判的批判n1 1、“自私自私”的语义学辨正的语义学辨正 n人性是否自私”的问题在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那里一直争议纷纭,莫
7、衷一是。n据此,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罗素认为:“自私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因而,他认为必须对“自私”的含义进行逻辑语义逻辑语义分析,否则问题的讨论就是没有意义的。n其实,天性的自私与后天德性的自私是不同的。三、三、“人性自私人性自私”的批判的批判n 2 2、“人性自私人性自私”命题的虚假性命题的虚假性 n人性是人的社会性。而人性自私论却是从人的诸如“肉体感受性”(爱尔维修语)“自私的基因”(道金斯语)这种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中证明人是自私的。n实际上,这些决非人之为人的属性,因为就是在动物那里我们也能找到这种类似的“自私”品性。n我们的结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属性。三、三、“人性自私人性自私”的批判的批
8、判n3 3、美德与自私无缘、美德与自私无缘 n“人性自私”不仅不真而且还不善、不美。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自私是人性中一种最为丑陋的品性。显然,自私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n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因自私而对美好人性犯下罪行的人是屡见不鲜的。n超越自私,培植利他主义的德性。四、人性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四、人性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 n1 1、启迪之一:以意志力为保障,对优美人性、启迪之一:以意志力为保障,对优美人性的造就充满自信的造就充满自信n马克思马克思异常深刻地把整个人类历史理解成“人性的不断改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174)n因而,我
9、们在这里特别强调在道德认知和生活实践领域中对自我人性中诸多优美品性之培养造就的自信心。四、人性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四、人性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n2 2、启迪之二:在认知上确立人性是非、善恶、启迪之二:在认知上确立人性是非、善恶、美丑的观点美丑的观点n我们显然不同意古希腊哲人“美德即知识”的说法,因为在行为主体那里,实践中的美德和认知上的美德并不总是一致的,但我们在这里依然强调在认知上对人性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作有效确立。四、人性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四、人性之美探讨的实践启迪n3 3、启迪之三:自私决不是普遍人性、启迪之三:自私决不是普遍人性n自私决不是人的共同本性,因为从来就不存在这种抽象的普遍共同的所谓自私人性。我们承认,在现实人性中,自私也的确在一些人的人性中存在。但是在一些人的人性中形成自私品性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形成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人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