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总结一、经济方面: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带进了电气时代,导致垄断组织形成。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经济发展迅速,后来居上;俄国经济有所发展;日本经济较快发展。3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发展为以重工业为主导,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垄断组织的形成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即生产力的进步。反过来。垄断组织的形成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
2、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出现健全民主政治和加强专制统治两重趋势1英法美等国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成型。2德意日等国专制色彩浓厚。形成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类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及各国民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等。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不同:英法美是比较完善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德日俄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多寡不一。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农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一样,在一定时期内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的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矛盾的激化往往带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三、对外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1扩张:列强加紧对亚洲、非洲和拉美的侵略。2争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如日俄
4、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垄断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演变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础,是帝国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于是,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四、民族解放运动方面: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1亚洲的觉醒。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属于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性质。2非洲人
5、民的反帝斗争。(略)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略)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是性质的变化。由过去旧式民族解放运动演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而且这一过程常常有一个从改良发展为革命的过程。中国近代史上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由改良转为革命的典型表现。五、工人运动方面: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参见本单元阶段特征。)社会主义运动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表现,这一矛盾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如蒸汽时代资本家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电气时代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因此,两个时代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就
6、有了明显的区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扩张。(2)时间:19世纪中后期。(3)表现: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说明了这一点)。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国际关系上,绝大部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3)表现: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几乎所
7、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轨道);垄断组织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基本定型。政治上,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广泛建立)。国际关系上,帝国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4)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特别提示从地域上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和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从内容上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而使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2)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格局发生了变化,日本开始独霸中国;(3)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关于帝国主义的含义“帝国主义”一词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人们对帝国主义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在对帝国主义研究时,主要出现了“政策论”和“阶段论”两种观点。“政策论”者把帝国主义运动视为资本主义各国统治政策的改变,他们多数人把帝国主义和殖民政策联系在一起,认为帝
9、国主义是现代列强执行的征服政策。张伯伦针对英国在世界市场上遇到的竞争,鼓吹帝国主义是“代表真理的、英明的和经济的政策”。考茨基也说:“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吞并或征服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因此,帝国主义就是金融资本“情愿采取”的一种政策。“阶段论”者主要是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但都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继续,是它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腐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腐烂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也
10、有人主张现在不要再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了,因为帝国主义是一个军事扩展的概念,而二战后政治扩张和战争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冷战”的结束、东西方交往的扩大,帝国主义的概念应被淘汰掉,而代之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2关于殖民主义历史作用的评价在国外,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分歧较大。在我国学术界,多是据马克思“双重使命”的观点展开的。在论述英国统治印度的后果时,马克思曾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在以前,学术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和破坏性上,对“
11、建设使命”谈得很少,并且还往往把“破坏的使命”简单地看作是消极阻碍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有了重大突破,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客观辩证地理解“双重使命”学说,把其看作是一个过程中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不能把这两个使命看作是相互脱节的,即殖民主义在实施破坏性使命时,会不自觉地实施建设性使命;而在实施建设性使命时,又在自觉地进行着阻挠破坏。第二种观点认为,某些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的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定势,使其不能靠自身形成突破传统的决定性的推动力,完全依靠内部因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条件尚不成熟。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殖民主义起了某种载体和推动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上述第二
12、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只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西方式的,一条是东方式的。东方式发展路线是一种停滞不前的循环,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向现代化的飞跃。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殖民主义是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上述看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殖民主义为非西方世界带来现代文明,加剧了传统社会的瓦解。然而,这些只是殖民主义的客观结果,这才是马克思“双重使命”的本意。3关于亚洲觉醒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亚洲的觉醒”的根本含义,就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具有这种性质的运动不宜列入其范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即是如此,因为它们还属于旧式农民起义,没有提出全新的奋斗目标和斗争纲领。另一种观点认为,“亚洲的觉醒”既包括旧式农民起义,也包括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的觉醒”中,出现了旧式的农民起义开始逐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代替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种新旧交替是客观存在的,不应该把前者放到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之外。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