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任务二:山水运思,思有源名师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课时)学习任务二:山水运思,思有源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从古至今,山水为我们记录了古代文人的情与思,客观的自然山水中不仅投射了文人感性的喜怒哀乐,也镌刻着文人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感悟。 本学习任务是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经典文章。我们不仅要从山水中看到作者感性的情感,也要理解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理清山水哲思的文化源头。 任务引领:赏景、析情、悟理理解作者在自然山水中寄托的情感与哲思。 课时安排:4课时。 说明 前面三篇文章描写的是城市中的人文自然,后面两篇文言文,从赤壁到泰山,虽也有历史文化色彩,但更倾向于山水
2、意义上的自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章,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写景文段,理解并体会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标出自己的初读困惑。 设计意图 注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作为“赋”体散文,以读入情,感受文赋及苏轼文章的文采。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理解并体会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赤壁和泰山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历代文人为之歌咏赞叹,留下很多优秀作品。赤壁赋登泰山记记游山水的名篇,登山临水各有哲理和意趣。 阅读这两篇文章时,同样
3、要带着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如果要拍摄一段小视频,哪个情境画面会成为你的“心动点”? 学习活动一:朗读赤壁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2)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读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记下阅读困惑。 (3)三读课文,初步确定拍摄散文小视频的“心动点”,简单做批注。 补充字音: 段落 字音 1 壬戌(rn x) 举酒属(zh )客 窈窕(yo tio) 少(sho)焉 斗(d u)牛之间 冯(png)虚御风 2、3 扣舷(xin)而歌 桂棹(zho) 溯( s)流光 嫠(l)妇 愀(qio)然 山川相缪(lio) 舳舻(zh l)
4、千里 酾(sh)酒 横槊(shu)赋诗 举匏(po)樽以相 属(zh ) 蜉蝣(f yu) 4、5 曾不能以一瞬(shn) 无尽藏(zng)也 洗盏更(gng)酌 相与(y )枕藉(ji) 设计意图 教师补充重要的字音,也可以视学情补充一些重点的词语,以帮助学生有效阅读。 教师小结 赤壁赋充分体现了“赋”体文章的特点。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语言富有韵律美。“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朗读时要注意体会。 作业 1.熟读文本。积累重点字词,整理文言知识。 2.查找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制作PPT在课上分享。 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第六
5、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并翻译赤壁赋,落实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清文中苏轼的情感变化轨迹。 教学重难点 落实文言字词,了解写作背景,理清苏轼的情感变化轨迹。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有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连续遭贬的人生经历。为了更好地理解他在赤壁赋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人论世。 学习活动一:资料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通过搜集背景资料了解苏轼,并用几个词或者几句话简笔勾勒出你对苏轼的印象。 附学生查找的资料: 第一小组:苏东坡生平大事记 1.八次外调 1057年 中进士,母
6、丧,服孝(1057-1059)。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彭城)太守。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狱(“乌台诗案”)。 1089年 任杭州太守。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顾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任兵部尚书;任礼部尚书。 1093年 调任定州太守。 2.五次贬谪 1080年 谪居黄州(“乌台诗案”) 1084年 贬汝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1094年 谪居患州。 1097年 谪居海南儋州。 第二小组:苏轼仕途变化图谱 重点:“乌台诗案”及本文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在诗文中表
7、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廷。他们还对苏轼其他诗文断章取义,苏轼因此被抓进御史台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赤壁赋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时所作,也称为前赤壁赋。 学习活动二:梳理文章脉络,落实文言知识 同学两两结组互讲文意,落实文言知识;小组讨论,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点拨: 第1段,写月下泛舟赤壁的情景,正面写美景“乐”情。 重点语句: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写作者的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情绪由
8、乐转悲。 重点语句: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3段,虽为客语,实则反映作者对人生短促、功业虚无的感叹、悲叹。 重点语句: (5)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4段苏轼针对客之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重点语句: (8)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第5段,客听了作者的解劝后,转悲为喜,换却愁颜。 重点语句: (10)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
9、方之既白。 作者的情绪一直在变化。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作业 1.背诵课文,继续整理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选取散文小视频制作的“心动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文字。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苏轼情绪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会文章“情、景、理”完美结合的特点,感悟“水、月”之辨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苏轼情绪变化的真实缘由,体会文章“情、景、理”完美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不得施于世”,“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自不待言。他在赤壁赋
10、对自然山水的描述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考,有待于我们继续去品读。 学习活动一:诵读课文,探究苏轼情绪变化的原因 问题:苏轼的情绪一直有变化,原因何在? 1.解读“乐”赏赤壁之景,品泛舟之情。 景美,因美景生乐情。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濛澄澈空灵之景使人愉悦。“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凌”表现诗人在慢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抒发潇洒自如、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 2.品读“悲”闻箫歌之音,识悲从中来。 作者情感由乐转悲,较明显的是从歌声箫曲处开始,由皎皎月光联想到陈风月出:月下美人,思之不能见,劳
11、心悄兮,故而暗含悲凉。“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是在水一方的美好理想,仿佛是“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箫声哀怨,使潜龙舞,使嫠妇泣,使人悲凉。 作者的悲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怀才不遇;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遭受贬谪;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功业未就;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个人渺小,理想与现实有很大落差。 3.理解“喜”听主客问答,悟苏子理趣。 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何羡”“共适”之论,把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 篇首的“乐”,是泛舟游赤壁的山
12、水之乐,借山水暂时排遣内心的抑郁;最后的“喜”则是通脱旷达,彻悟之乐。 学习活动二:了解赋体,感悟苏轼的内心对话 问题:如何理解文章中的“主”与“客”? 点拨:“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文中的主与客对话其实是苏轼内心的辩论,也是儒道思想的对话。主,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豁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有出世之心。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失意,其政治思想是建功立业,有入世之志。苏轼在文中情绪的变化其实是他真实人生经历的写照。赤壁赋中苏轼已经表现出一种成熟的智慧,这种成熟就是“外儒内道”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有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理解苏轼儒道互补的思想 阅读苏轼
13、的黄州诗文,联系赤壁赋,谈谈苏轼如何实现了儒道思想的互补。 资料补充: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此词作于
14、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教师总结 因“乌台诗案”文字狱而引发的贬谪,使苏轼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但诗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失意之所,玉成之地。赤壁的灵秀抚慰了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苏轼因赤壁而留下千古华章,赤壁也因苏轼而屹立千古。 作业 1.背诵全文。 2.了解苏轼的经历和思想之后,想一想,你最初寻找的风景“心动点”有没有变化?请对你选取的视频“心动点”做解读,说明选取或改变的理由。字数200字左右。 推荐阅读 苏轼黄州安国寺记、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鲍鹏山苏轼:缥缈孤鸿、朱增泉文赤壁、李元洛卷起千堆雪兹游奇绝冠平生。 设计意图 读苏轼的黄州
15、安国寺记,进一步理解苏轼思想的复杂性;阅读一组文化散文,通过现代大家的文字,感受苏轼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登泰山记中雪后泰山夕照和日出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 2.了解作者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品味桐城派雅洁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语言,鉴赏写景文字,感受作者别样的登山兴致与雅趣。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古代文人普遍存在一种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比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博大胸襟,曹植“我本泰山人”的精神寄托。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看看他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山水景象,这种山水景象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审美。 学习活动一:翻
16、译句子,解释重点词语 (1)泰山之阳其阴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戊申晦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5)极天云一线异色 (6)而皆若偻 点拨:识记本文的纪年法、地理位置等文化常识。 学习活动二:理出作者的登山路线,撰写解说词 1.登山路线:(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泰安(登)南麓中谷(越)中岭(循)西谷山巅。 2.如果要拍摄一段泰山景色的散文小视频,请从课文中选择一个“心动点”,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中要有对“夕照”或“日出景色”的基本介绍;解说尽量富有诗情画意。 附解说示例: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站在山顶举目远眺东方,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
17、异的颜色,片刻间,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缓缓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渐渐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 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情感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他登临泰山,写下了登泰山记。 姚鼐辞官后相关资料: 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1776-1778
18、),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二年(1780-1787),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788-1789),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1790-1800),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1801-1805),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1805-1815),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从资料可以看出,姚鼐辞官后的人生选择是很积极进取的。登泰山记传递出作者不惧困难、努力向上的精神。 作业 1.背诵并赏析登泰山记的写景段落。 2.搜集写泰山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泰山和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推荐阅读见教师教学用书第236页) 1 / 10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