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项脊轩志(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9.2 项脊轩志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3.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刻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
2、的技巧。 难点: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二、写作背景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屋。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
3、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明代散文家。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8岁丧母,23岁取妻,27岁时丧妻。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
4、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今有震川先生集。 他发掘了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提倡学习唐宋文,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四、题目解读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
5、用以记“事” “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先继续按的由衷喜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修葺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修葺前的项脊轩狭小、破败、昏暗。作者渲染其衰败、阴冷的气氛,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项脊轩修葺后的幽美可爱做铺垫。 2.修葺后的项脊轩有哪些变化? 明确: 不再“上漏”,室内“洞然”,庭内“杂植兰桂竹木”,栏
6、楯“增胜”,修葺后的项脊轩环境幽美,极富情致。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
7、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的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
8、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
9、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用“悲”贯穿来叙写项脊轩的变迁以及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的? 明确: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中看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6.作者笔下的小轩与所抒发的感情之
10、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在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的内心伤痛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条明线将人、事、景都串联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作者的悲喜之情。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 第一,小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小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败。 第三,修葺小轩,反映了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出他的不得志;小轩是他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
11、小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想一想,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与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以及后来妻死室坏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衬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组时间短语,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文
12、末写亡妻手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令昔对比暗寓“令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对于它的深切感情,也写出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八、写作特点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善于利用白描,细节描写。 例: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
13、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例1、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含蓄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例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九、补充资料 坚强、耿直的归有光 归有光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败,八岁时丧母。艰难的处境,衰败的家境,母爱的缺失,并没有无情地击垮一颗稚嫩的心,相反,归有光立志高远,发奋苦读。破旧、狭小、昏暗的项脊轩也没有拘囿住那一颗成长的心,他“稍为修葺”,稍加改造,项脊轩便焕然一新,“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因此清静、优
14、美。就是在这里,归有光植下理想的种子,放飞了梦想。所以,他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如同陶渊明一样喜欢菊花,因而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如同苏轼一样喜欢竹子,因而才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如同陆游一样热爱梅花,所以才吟唱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千古佳句。充盈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得益于杂植之物,自然更得益于归有光的理想之帆。总之,高雅的志趣、远大的追求、坚定的人格已经铸就。所以说,归有光美化了项脊轩,项脊轩也历练了归有光。 布置作业
15、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以“感受母爱”为题写一个片段。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16、。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孺人:大夫的妻
17、的封号,明代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洒然:整齐貌。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
18、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B.先妣:指过世的母亲。“先”,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 C.来归:指嫁到我家来。“归”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D.中夜:即夜晚,指晚上的任意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儿模糊。 4.把文中画
19、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5.从文中概括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D;3.D; 4.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 5.母亲是一位勤俭,勤劳,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劳动妇女。 解析: 1.“入学”作“(有光)与从兄有嘉”的谓语,所以“入”前不能断开,排除C项。“意恋恋”作“有光”的谓语,“意”前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2.D项,中夜是半夜子时。 3.D项,“对母亲
20、事迹记忆不多”,但作者感情并不模糊。 4.翻译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有:期,益,追,茫然。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过了一年生淑顺;又过一年,生有功。先母多次攒眉蹙额看着各女佣说:“我因为孩子多而受苦。”有一个老妇人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多次怀孕了。”先母举杯喝尽,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逝世。各个孩子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
21、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由于母亲逝世,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带出两个孩子对画工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大姐(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孺人不需担心家里吃食,却终日劳苦,好像形势危急,未来难料。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鬟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整整齐齐。待佣仆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都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都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在学塾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熟练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死后十一年,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她死后十二年,我补上了生员。她死后十六年,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定下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2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