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磐石教育中心设计目 录第一单元1观潮 42走月亮 83现代诗二首104繁星13语文园地第二单元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176蝙蝠和雷达207呼风唤雨的世纪308蝴蝶的家37语文园地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4110爬山虎的脚5011蟋蟀的住宅55语文园地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5913精卫填海6314普罗米修斯6915女娲补天72语文园地第五单元16风筝7517麻雀79语文园地第六单元18牛和鹅84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8920陀螺93语文园地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96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0523梅兰芳蓄须10924延安我把你追寻112语文园地第八单元25王戎不取道旁李11
2、526西门豹治邺11827故事二则128语文园地1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教学重点、难点: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
3、,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1)出示“潮、堤、横、笼”卡片,指名读,指导正确书写。(2)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n(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2、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4、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附:板书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时间顺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5、。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小组进行有感情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从远处传来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
6、一条白线。(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一堵两丈多高得水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
7、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板书设计2 走月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8、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9、、赏月吟诗,歌曲激情。1.(出示月亮)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2. 古人总是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题:走月亮)读课题。3.“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自读课文,整
10、体感知。1. 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读一遍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文中出现了几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足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以后的学习之路。)2.引导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出示第一部分文字)1. 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
11、来了,从洱海哪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想读读。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引导体会: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的美景。齐背这几句话。2.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重点体会:“月光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生回答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读起来
12、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的是脚下的路。再次指名读。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二)学习第二部分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请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看看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重点引导:你闻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是想到了什么?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
13、经验感悟)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三)自学第三、四部分过渡: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
14、呀!(四)整体回顾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三、播放视频歌曲母亲,情感升华。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四、课外拓展:(任选一题)1.继续搜集有关描
15、写月亮的诗句或美文,抄写在摘录本上。2.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写下来。板书设计走月亮小路温馨溪边快乐景美情浓田埂甜美幸福4 繁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3、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过程与方法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2、运用比喻、
16、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1、作者简介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探究案1、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2、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3、理清文章结构。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明确:1、“我仿佛
17、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2、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3、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好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空究竟是什么呢?每次遥望星空,你都会有哪些
18、感受呢?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二、完成预习案三、完成探究案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预习案1、搜集你知道的有关星星的知识。2、诵读第三自然段。探究案1、我望着那许多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睛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了。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
19、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教师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眨眼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训练案1、仿写文中的修辞手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述作者情况。2、抽查背诵对第三段的背诵情况。二、完成预习案三、完成探究案四、完成训练案五、总结: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七、作业设计与布置:板书设计繁 星巴 金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
20、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如今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 1.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豌豆荚。2.请学生描述。3.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普通的豌豆荚在作者笔下是多么富有情趣。4.导读38自然段。5.学生自由读,说说豌豆们各自的打算,并用
21、几个字归纳它们的愿望。6.引读第9 12自然段。7.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拿出课文,标上段号。2.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长好的?再读读课文1317 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三、边读边思,体会情感1.根据板书提出问题。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
22、课文1317段, 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2.随机朗读。想象说话:小姑娘看见绿色了,心里真高兴。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姑娘。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3.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学习课文第18、20段。独立说话练习: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学习19、21段理解作者对五粒豌豆的两种态度,小结。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地讽刺,也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激发学生爱科
23、学、学科学的兴趣。2.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反复”、“证明”造句。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飞行的。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教学难点:飞机夜行用雷达探路与蝙蝠夜行用嘴和耳朵探路之间的类似之处。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三)练习用“反复”、“证明”造句。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二)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联系实际用“反复”、“证明”造句。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引发阅读兴趣。教
24、师板书“蝙蝠”请学生介绍有关蝙蝠的知识。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生的超声波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有条件教师可放一两分钟蝙蝠的录相,也可打出投影。请学生介绍有关雷达的知识。这方面学生知道得较少,教师也可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雷达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一个“和”指名读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可提吗?
25、学生会说出: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仪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借此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我们学习课文就明白了。(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自学生字。1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注意蝙、撞的读音。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引导学生用填表法分析字形结构练习。打出投影或出示小黑板按要求给生字分类(三)理解词语。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26、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反复: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重复的情况。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证明书和证明信。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四)造句练习。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例: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证明看到蜻蜓低飞,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
27、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六)作业。1.写生字新词。2.造句。3.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弄清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耳配合。二、教学重点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由预习导入新课: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善于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读课文,想想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飞机夜航靠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二)读讲课文。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这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教师要抓住“夜航”这个词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间安全飞行?2. 再让
28、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书,看看书中有这样的问话吗?有回答的话吗?学生通过阅读找到。问话:“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答话:“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3.再让学生把这句问话和答话合成一句话。(在漆黑的夜里,飞机能够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4.让学生考虑:哪个词最重要?老师板书“启示”。5.课文第1、2自然段主要说什么?(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6.教师提示学生:你觉得下面的课文应告诉我们什么呢?讨论后归纳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7.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学
29、生思考后,4人一小组讨论得出:课文第4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8.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蝙蝠是在夜间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指导朗读有关句子,读出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9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如:科学家想是不是蝙蝠的眼睛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10.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11.为了弄清楚,科学家们做了三
30、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教师让学生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第一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第二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结果:同试验二。证明:
31、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12.汇报填表情况。13.科学家从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14.投影:“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引导学生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黑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中用上“配合”是科学的。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二)练习给
32、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三)朗读课文。(四)总结全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二)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嘴耳是怎样配合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讲读课文。1.指名读第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嘴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先给同桌同学说再给全班同学说。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2.检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教师可提问,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33、教师可提出思考题:从哪些词中你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5.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得出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6.老师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
34、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示并加以说明。8.指名说出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9.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并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雷达的工作原理。(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1.指导分段: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
35、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第二段:第3-7自然段;第三段:第8自然段。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4.总结全文,揭示中心。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5.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
36、过什么?6.激发兴趣。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7.带着情感齐读全文。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
37、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到底是谁在“呼风唤雨”?又是怎样实现“呼风唤雨”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二、初步感知1.题目解析。“呼风唤雨”的意思是能够使天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这里比喻能够支配自然。“世纪”,计算历史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世纪。本课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题,非常新颖、大气,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也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的特点。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流利。3.学习生
38、字,积累词句。(1)自学生字,教师点拨读准“赖、潜、索、舶、哲”的字音。(2)写字时,请注意“索、奥、质”的笔画。(3)词语解释: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归根到底(4)近、反义词近义词:依赖依靠 洞察洞悉反义词:紧密松散4.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段(第2自然段):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使“呼风唤雨”变为现实。第三段(第3、4自然段):列举事例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第四段(第5自然段):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他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5.归纳文章内容,总结中心思想。这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
39、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6.学生交流。明确: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说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四、整体感知1.学习第1、2自然段。(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板书: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是怎样“呼风唤雨”的呢?请自读第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一下。教师板书: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3)理解“发明”和“发现”的意思。发现:
40、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4)让学生用“发现”、“发明” 练习说话。2.学习第3自然段。(1)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读第3自然段。(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寄希望于“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3)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各指什么?说明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归纳:千里眼是电脑上安装的显示屏,不管人们相隔多远,都可以通过电脑视频对话看见对方。千里眼还有望远镜,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还有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以外的
41、星星。天上的飞机在天上飞就像是腾云驾雾,载人航天飞船更了不起。电话就是顺风耳,千里之外一通电话就听见了。可视电话还可以同时实现“千里眼”和“顺风耳”。这说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神奇伟大。20世纪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祖先那么多的幻想,实在太令人惊叹了!(课件出示望远镜、可视电话、手机、宇宙飞船、飞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4)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来形容?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学习第4自然段。(1)科学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请默读第四自然段,并思考。(2)出示收
42、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如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图片等)。(3)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呢?出示句子: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生活早古代的怎么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4)与同桌说说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5)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总结板书:科学创造奇迹,科学改善生活。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啊!人们可以上天入海、登月球游太空科学的发展令人惊叹!今天,让我们继续来攀登科学的高峰吧!二、句段解读1.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明确:“呼风唤雨”在
43、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2.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明确:“发现”和“发明”,从字面上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又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3.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勃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三、质疑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画下感悟深刻的地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