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权劝学教案3篇导语:孙权劝学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的确立】1、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2、过程和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
2、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教学设想】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
3、容的理解。4、 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5、 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开发】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教学过程】一、 导入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
4、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引入正课。二、展示与交流。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三、感知与理解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2) 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
5、5 分,师生共同评议。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1、解释加点的词语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2、辨析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辨析一词多义卿今当涂掌事 蒙乃始就学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4、翻译下列句子a、 蒙辞以军中多务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但当涉猎,见
6、往事耳。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e、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f、卿言多务,孰若孤?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1) 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 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3) 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4) 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
7、,自以为大有所益。5) 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6) 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4、 演读课文。1) 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四、反思与探究: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
8、以跟大家说说?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学生自由发言。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师旷论学3、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则夏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夜以继日,囊萤积雪(集萤映雪)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
9、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学业渐积而有成,获其益不觉其劳也;事业积渐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觉其苦也。褚虎忱论人格修养总之:知识能够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五、拓展与延伸: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六、总结与作业:课后大家熟读课文,让它成
10、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孙权劝学教案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重点与难点(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文章主旨。(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自读
11、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2)、对司马光砸缸的
12、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
13、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
14、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2、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
15、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
16、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3、关于吕蒙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三、正课(一)、读一读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17、)(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二)、译一译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三)议一议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
18、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4、
19、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四)练一练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
20、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造句随堂提问)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
21、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六、板书设计(略) 孙权劝学教案【学生分析】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119字),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易懂。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难点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古代的某些特殊称呼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等;二是对文章中人物语言情味的体会及人物神态、心理的揣摩。但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和老师的引导点拨以及相关媒体的参与运用,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教学建议】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
2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
23、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4、教师诵读导入。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卿qng 涉sh 岂q 邪y 孰sh 遂su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士】士大夫或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遂】于是,就
24、。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卿言多务,孰若孤?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4、归纳文言字词。 注意古代的称呼。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卿:古
25、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谓曰:对说。 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但:但当涉猎(只)往事:见往事耳(历史)过:及鲁肃过寻阳(到)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积累运用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
26、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
27、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
28、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五、总结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教学反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第一段:第二段: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
29、蒙!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四、请用下列成语造句1、吴下阿蒙:_。2、刮目相待:_。【教学反思】翻译文言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文明理是近几年中考考察的热点,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特别是就文章谈启示,谈道理,谈看法,题目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文言文阅读的课外拓展与延伸。【练习题库】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30、,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孙权劝学选自_,这是一部_体史书由_朝_主特编篡,这部书书名的意思是_2、用原文填空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开始却以 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 。 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 。 出自本文两个成语是 、 。3、文段可以分两层,用“|”在文中划开。4、指出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并翻译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 见往事耳 。 非复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6、说
31、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孙权:_。吕蒙:_。鲁肃:_。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答:_。二、拓展延伸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太夫人:祖母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闾里:乡里 士人家:xx家 文字:文章1、文中“教以书字”中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日
32、:“陈胜王”2、翻译句子。 欧阳修四岁而孤。 惟读书是务。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精神是_。4、欧阳修的成才,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资治通鉴 编年 北宋 司马光 帮助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2、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始就学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3、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4、 反问语气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限制语气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感叹语气长兄认清事物(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5、 推辞 了解 再 擦6、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
33、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7、学习不可等待,不可推辞,只有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增长知识才干。二、拓展延伸1、D2、 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只知道从事读书。3、废寝忘食。4、乡里xx家的帮助。【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未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
34、强调祖宗之法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二、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展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讲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
35、,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伊、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三、关于吕蒙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存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告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日:“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的现象,拿来主义,在今天有没有实用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说一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