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某种原因致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间盘突出的基础;急性或反复轻微外伤-直接原因。颈部长期负重劳累、髓核脱水-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变性断裂-加之外伤-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向外突出。由于颈部下段活动较多故颈椎6-7和颈椎5-6易发病;外伤主要引起受力段椎间盘突出。按突出位置分三种:一、侧方突出 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外侧、钩椎关节内侧。以压迫单侧神经根产生症状。二、旁中央突出 突出部位偏于一侧,介于神经根和脊髓之间。以压迫单侧神经根和脊髓产生症状。三、中央突出 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以压迫脊髓腹面两侧产生
2、脊髓双侧压迫症状。正常颈椎MRI(轴位-椎间盘水平)由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压迫的组织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致。(一)椎间盘侧方突出 主要症状为颈项部及受累神经根的上肢支配区疼痛与麻木。咳嗽、打喷嚏均可加重疼痛,疼痛仅放射到一侧肩部和上肢。颈僵硬,颈后肌痉挛,活动受限,当颈部后伸,再将下颏转向健侧时可加重上肢放射性疼痛,在颈微前屈或中立位牵引时疼痛可缓解。从头顶向下做纵轴方向加压时,可引起疼痛加重。(二)椎间盘旁中央突出 患者除有椎间盘侧方突出的症状、体征外,尚有单侧脊髓受压症状和体征,即可出现同侧下肢软弱无力、肌肉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还可出现巴彬斯基征(Babiknski征)等阳性。(三)
3、椎间盘中央突出 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最常见的症状为皮质脊髓束受累,由于病变程度不一,可出现下肢无力,平衡明显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及病理反射。两下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胸乳头以下的感觉障碍。颈椎间隙颈4-5颈5-6颈6-7颈7胸1受压神经颈5神经颈6神经颈7神经颈8神经疼痛区域颈根、肩部和上臂肩、肩胛内缘肩胛内侧中部和胸大肌区肩胛内缘下部、上臂和前臂内侧至手内侧感觉异常肩外侧手桡侧,拇指手背、食指和中指前臂内侧至环指、小指肌肉萎缩和肌力减退三角肌,或有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小鱼际肌,手握力减退腱反射减退肱二头肌腱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腱反射正常 颈椎
4、生理弯曲变直或反弓,活动度降低。颈部压痛、放射痛、叩击痛 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部纵压、咳嗽 巴彬斯基征、髌阵挛、踝阵挛 肱三头肌反射、肱二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上肢肌力 X线检查:正侧位、双斜位、张口位片 脊髓造影与脑脊髓液检查:单纯神经根受压的颈椎间盘突出者无脑脊髓液梗塞蛋白含量正常。只有脊髓部分受压或完全受压的病例能显示硬脊膜管的外形、椎间盘和骨刺向后突入椎管,脑脊髓液可出现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蛋白增高。颈椎CT及MRI检查:CT检查可显示颈椎椎管大小及突出位置与神经根的关系;MRI检查可显示间盘突出对脊髓压迫的程度,了解脊髓是否变性或萎缩。肌电图检查:确定对神经根的损害
5、,并对神经根的定位有所帮助。病史:两者一般都有颈部劳损史,但颈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有外伤史。发病年龄:颈椎间盘突出症一般发生于30岁左右青壮年;颈椎病多发生于40岁以后中老年。临床表现:前者发病一般比较急;后者发病缓慢。愈后:前者愈后好;后者常易复发。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一般以非手术综合治疗为主。通过手法、牵引、练功和药物等治疗。手法治疗:临床上包括松解手法、复位手法、宣通经络气血三方面。(1)松解手法:包括揉捏法和滚法等。目的在松解僵硬的颈肩背肌群,使之收到舒筋通络解痉止痛的效果。(2)复位手法:包括旋转复位和端提摇晃法。其目的是加宽狭窄的椎间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弧度,尽可能
6、的使突出的椎间盘得以还纳,以解除对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和刺激。(3)善后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放松颈肩部肌群,理顺筋络,调和气血。牵引:可以解除颈项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是神经根受压得以缓解。牵引时颈椎成微屈曲位,因为这种体位能使后部关节微分离,使椎间孔开大。不宜采用颈椎极度屈曲位,亦切忌颈椎过伸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逐步增至45kg,应根据病情、体质和耐受力酌情调整。可采用坐式或卧式牵引,症状重者,应卧式持续牵引,可白天每牵引两小时后,休息1小时,间歇进行,夜晚则以休息为主。固定方法:因为根性疼痛主要是由于神经根受压和水肿引起,应适当地卧床休息,尽量减少颈部活动。药物治疗 血瘀证:选用和营止痛汤加减。风寒证:选用麻桂温经汤加减。肝肾虚证:宜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其他治疗:针灸治疗 理疗封闭疗法 手术治疗I+II型III型III型IV型IV型I+IV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