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教学设计之一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
2、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
3、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
4、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
5、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6、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
7、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二、教学实录与评析(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生:(齐答)钱塘江大潮。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
8、是奇异的景象。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师:回答正确。“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三)、观看
9、录像,感受情景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生:想。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生:课文3、4自然段。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
10、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生:激动。师:读出这种感觉来。生:(齐读)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生:(分组比赛读)生:(齐读)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师:(举手)再加上我
11、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师:棒极了!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
12、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生:轰隆隆隆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生:(一齐模拟)轰隆隆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生:闷雷滚动。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生
13、:好!师:准备,开始!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生:(齐答)人声鼎沸。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生:(齐读)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生:(齐读)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师:刚
14、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生:(
15、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
16、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师:能行的起立!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师:今天,我们学习
17、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生:想!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跃跃欲试)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生:人声鼎沸。师:风和浪都很平静生:风平浪静。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生:水天相接。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生:齐头并进。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生:山崩地裂。师:形容气势很大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
18、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生:领读,师跟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
19、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师生共同评价)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生:可以
20、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
21、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附板书:潮来前雄伟壮观观潮潮来时如临其境(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潮过后天下奇观总评: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
22、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
23、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
24、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2. 教学设计之二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
25、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26、体会词句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启发谈话:“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 检查新词。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沸腾、横贯
27、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默读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方面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农历8月18日午后一点左右,在海宁县盐官镇海塘大坝上,“我们”观看了钱塘江大潮。 三、理清脉络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交流后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或: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划分段落 第一段(1):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讲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3、4):讲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讲潮头过后得景象。 师: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28、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四、指导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那些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如,“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这些生字可以在学生抄写词语时进行适当指点。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 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谈话,板题。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指景象或样子。) 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合作学习,感悟壮观 谈话激发学习第3、4自然段的
29、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是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提出你在学习中的问题,让小组成员帮助你解决的。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 反馈交流:主要引导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朗读展示,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然后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交流时,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
30、”“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 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第3、4自然段中,对潮来时的过精彩程描写。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是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如,可以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与课文中的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江潮写得更加形象的。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背诵下来。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衬托之笔,关注作者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起来”,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江大潮之奇。 听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听
31、读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师: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
32、(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四、积累运用 词句积累 词汇: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写声音的“人声鼎沸、风号浪吼”,写形态的“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 比喻句 如:比较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迁移运用。 五、全文总结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
33、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3归纳中心:观潮这篇课文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
34、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布置 背诵第3、4自然段。 积累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江面平静 笼罩薄雾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听(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向 山崩地裂 看(形):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战马齐进 潮头过后:满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水涨两丈附:相关链接 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中游称富春江,流经杭州始称钱塘江。 钱塘潮是世界著名涌潮之一,国际地理学界将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
35、潮河流”。 钱塘江发生这样壮观的潮涌,与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变成陡立的水墙,形成初起的潮峰。 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地球离太阳最近,所受引力特别大,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绝称的“海宁潮”闻名天下,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36、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
37、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对句子的理解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
38、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词语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若隐若现一会儿隐蔽,一会儿显现,看不分明。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人声鼎沸人们爆发出的声音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39、 横贯横着通过去。贯:穿,贯通。 山崩地裂山崩塌,地断裂,发生巨大的声音。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声势、力量、规模很大。 风号浪吼风吹浪涌,发出巨大的声音。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昂首东望仰着头向东望去。昂:仰着。 多音字 笼:ln(鸡笼 蒸笼);ln(笼罩 笼络) 闷:mn(闷热 闷声不响);mn(闷雷 烦闷 纳闷 闷闷不乐) 号:ho(号叫 风号浪吼);ho(号令 句号)薄:bo(薄片 薄被 薄脆);b(薄弱单薄 薄雾);b(薄荷)3. 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40、,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
41、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