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
2、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但二者不能换。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人们对“从前
3、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故乡”“故人”。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2)第1-2段中,作者描写的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各有什
4、么样的特点?明确:从不同的方面说南国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出北国之秋的美好。“清、静、悲凉”也是文章的文眼,给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提问: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北平秋天的几幅图景,请试着概括一下。明确:庭院秋晨图;槐树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人话凉图;清秋佳果图。2.细读课文,品味秋意。(1)这些图景如何体现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以庭院清秋图为例)明确:清颜色;静声音;悲凉主观上的感受。清:碧绿、青天、牵牛花黑蓝白均为丧服颜色,冷色调。静:西山的虫唱、驯鸽的飞声(鸽子起飞的声音;鸽腿的哨声)、静对牵牛花、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5、心静)以动衬静。悲凉: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一个比一个远,都在城外)租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透过环境营造出一种悲凉、落寞的氛围。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组选出最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一幅图景进行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试进行赏析。(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当点评)3.深入探究,体会“悲凉”。(1)思考:文中的这些秋景图体现出北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感觉到“悲凉、孤寂”呢?(引入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由学生主要介绍,教师适当补充)明确:生活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个人性格抑郁善感。在文艺
6、观上提倡“静的文学”。(2)你如何理解第12段中“悲凉”之意?明确:通过批评家对中外作品的比较,进一步说明对秋的深情是没有国别,没有人种阶级的差别的。而中国的“秋士”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老而不得志,对秋味的感悟也往往特别深。(3)你如何理解文末这句话“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明确:比喻。多角度表达了南北方秋的差别。味道薄厚、充实程度、肥美程度以及规模上的差别。五、教师小结本篇文章中,作者选取故都的一间小院,看漏光秋草,听驯鸽飞声、落蕊蝉鸣,在北国的寻常巷陌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故都的深深
7、的眷恋和内心的悲凉,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六、课后作业请你写一篇借春/冬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痛苦心情的短文。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在300字左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脉胳结构。2通过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3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4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5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点难点:散文鉴赏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导入(
8、3分钟)秋天,是文人们最常吟咏的对象。同学们能想起那些有关秋的诗词?PPT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
9、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PPT3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PPT4沁园春 长沙体现的是一代伟人昂扬向上的政治理想,秋味是豪迈的。PPT5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PPT6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人郁达夫也写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二、初步感知,听曲看图诵读(5分钟)请大家先听一首名为秋蝉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PPT7接着再请同学们看八幅美图,PP8PPT15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告诉我,图所展
10、示的景象对应的是文中哪些语段?(三、四两段)接下来请同学们诵读这两段。诵读指导。PPT16记住: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一边读一边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学生读完,教师评价。接下来我们进入正文的学习。三、解题ppt17(1分钟)“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秋”确定描写的内容,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四、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思路PPT18(28分钟)1、把握文章思路: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四个问题,默记。然后带着问题与老师一起来学习课文。(1分钟)2、捕捉关键语句:PPT19先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文眼并把它读出
11、来。(1分钟)学生找出: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此句在文中起到总括的作用,提纲挈领,笼罩全文。3、扣住文眼揣摩表现手法:PPT20(2分钟)教师问:12段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答:1段写不远千里到北平尝秋味。教师肯定:这一段直接抒情,写眷恋故都的秋。(板书:1眷恋故都的秋)2段写了江南的秋,(板书:2江南的秋)还有北国之秋,南国之秋慢润淡,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用对比手法来写。南北对比,突现北国之秋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恋以及对故都深深的怀念。4抓深化主旨的结尾体会作者的感情:(3分钟)PPT21教师问:文章最
12、后两段写什么,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答:第13段,作者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开头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板书: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第14段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板书:14直抒胸臆)(3分钟)5自主感悟,从文章主体中感悟景物描写中表露出来的作者的心境与情怀。PPT22(21分钟)教师问:中间段落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2分钟)(板书:记叙)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作者对故都的秋表露了怎样的情怀。教师提示:同学们请重点关注:有色彩、有声响的词语;表心态的外显性的动作;直接表明感情倾向的词语。教师问:中间段落
13、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14分钟)请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从第三段开始看起。学生答:第三段有“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教师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看到这些景象?学生答:在院子。早晨。教师强调:对,这是写秋院晨景。也可以说是秋晨庭院。(3板书:秋晨庭院)(2分钟)教师问:第四段有哪些景物?学生答:“槐树落蕊”教师问:槐树落蕊多不多?给人们的感觉怎么样?学生答:多。槐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
14、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教师强调:对。第四段描绘的是秋槐落蕊。(2分钟)(板书:4秋槐落蕊)教师问:第五段呢?学生答:秋蝉。教师问:秋蝉与夏蝉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夏蝉吵。秋蝉是“衰弱的残声”教师强调:正确。第三段里有提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唱有野趣。学生质疑:“秋蝉残唱”这个说法好像不太好,说“秋蝉残鸣”更好。老师你认为呢?教师表扬:嗯,仔细推敲,确实是“鸣”字更好。你比老师厉害哦!教师追问:同学们说说第五段写什么景象?学生答:就是“秋蝉残鸣”啊。教师点头微笑。(3分钟)(板书:5秋蝉残鸣)教师问:接下来又写了什么景物?学生答:秋雨。教师问:写秋雨是略写吗?学生答:不是,
15、是详写。从第六段一直到第十段都是在写秋雨。教师问:写秋雨用了一个拟声词,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是什么?学生答:息列索落。教师问:这几段单单正面描写雨吗?学生答:还写到人?教师追问:说具体点,什么人?学生答:都市闲人。教师问:对,而且是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这是外貌描写。 那么,都市闲人做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来着?学生答:说秋雨凉教师强调:对。所以第六段到第十段写了秋雨话凉这个景象。这几段叙述的成分加多了。(3分钟)(板书:610秋雨话凉)教师问:那么十一段呢?学生答:写秋果。教师问:主要写了哪一种果子?学生答:枣子。教师问:枣子什么时间成熟了,会不会碰到西北风呢?学生答:七八月之交,枣
16、子红完,西北风才来,不会碰到西北风。教师追问:枣子收成好不好?柿子,葡萄呢?学生答:应该好吧。黄金般的日子,应是好收成吧。教师强调:说得好。所以第十一段写秋果好收成。我感觉“好收成”这个词语通俗了点,文雅不够。同学们能不能换个文雅点的词语?学生答:佳景。教师问:比好收成好多了。同学们认真看这一段的文字,枣子成熟的时候是什么颜色?学生答:淡绿微黄,红完。教师问:这个景象好看吗?奇妙吗?学生答:奇妙。教师强调:所以,第十一段写秋果奇景。或者说秋日胜果。(4分钟)(板书11秋日胜果)教师小结:PPT23教师小结:主体部分一共写了五幅秋景图。这五幅图的景物透着破败,心境感伤、落寞、悲凉。表露了作者眷恋
17、、怀念秋的情怀。美图展示PPT24(2分钟)教师讲述:接下来我把五幅图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回答问题: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故都秋景的?前面是问大家写什么内容,现在开始老师要换个角度问大家,作者是怎样来写秋景的?学生答:从视觉、听觉、触觉来写。教师讲述:对。从视觉看到的是秋色,从听觉听到的是秋声,从心里的感觉感受到的是秋味。 也可以说,作者分别从秋色秋声秋味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故都的秋景。(2分钟)概括文意(2分钟)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根据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师生一起说:开头(12)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结尾(1314)与开头
18、部分呼应,(板书:前后呼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板书:眷恋故都)主体(312)中间段落具体描绘故都的秋天景象,并对故都的秋进行议论,赞美北国之秋。PPT25(板书:议论12议秋)全文结构总分总。总写思秋,分写绘秋议秋,再总写恋秋。(板书:总写思秋,分写绘秋议秋,总写恋秋)五、提问探究,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4分钟)教师问: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PPT26学生默然。教师展示PPT27、PPT28、PPT29、PPT30介绍郁达夫的思想感情、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创作心境、审美情趣。教师一边展示一边提示学生,在20世纪30
19、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正因为他有如此生活经历,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六、课堂小结:(2分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体味秋意境秋姿态,文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PPT31情景完美交融,(板书:情景交融)确实是一篇读起来余香满口情味浓厚的好文章。我们完全可以为它高唱一曲赞歌:PPT32故都的秋是一幅水彩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钢琴曲,婉转而忧伤;故都的秋是一杯苦丁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是一朵紫丁
20、香,素雅而高贵;故都的秋是一首抒情诗,深沉而含蓄。七、课堂导练(3分钟)教师展示PPT33:请撷取文中五幅秋景图的部分意象,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一曲天净沙秋思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参考他人的诗句:PPT34故都闲人租一椽破屋住着。清晨,端一杯浓茶,向小院深处一坐。数槐叶下丝丝的日光,把自己影子拉得悠长悠长。看白鸽绕着青天,飞来了又飞去了。于残垣中,静对牵牛的蓝朵,还有那稀疏的秋之尖草。回想昨夜的西风,摇落了一地的槐蕊,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秋蝉衰弱的残声,似乎在告白着什么。故都的闲人满怀落寞。学生仿写,教师最终展示两份练习作品,作为借鉴的范文。PPT35PPT36(3分钟)仿写天净沙秋思破屋浓茶
21、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新天净沙秋思枯草蓝朵残垣,鸽声漏光碧天,破屋枣树鸣蝉。槐蕊翩翩,落寞人在深院。八、布置作业PPT37(2分钟)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笔下的秋色秋声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秋味如何?作者的感受是什么?2第12段的议论多余吗?3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从故都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中去寻找故都的秋?(2分钟)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总写思秋1.眷恋故都的秋(直接抒情)文眼:清、静、悲凉2.江南的秋分写绘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议秋3.秋院晨景景物:破败4.秋槐落蕊5.秋蝉嘶叫610秋雨话凉11.秋日胜果心境:感伤、落
22、寞、悲凉12.议秋总写恋秋(前后呼应)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14.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情怀:眷恋、怀念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充分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散文是如何从“形”过度到“神”的,“形”与“神”是如何结合联系起来的?【教法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读品议练,深入理解以
23、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领略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五幅绚烂的“秋景图”,感知了故都的秋的整体特点,那么谁来告诉大家作者描绘的五幅“秋景图”有哪些?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板书五幅“秋景图”及整体特点)二、整体感知,研讨课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就是散文描写的人、事、景、物(板书),所谓神,就是散文在人事景物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板书),分析散文,既要分析散文的“形”,又要分析散文的“神”。对本文来说,上节课我们掌握了它的“形”(五幅“秋景图”及秋的特点)
24、,这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本篇散文的“神”。思考:散文的“神”该如何分析呢?明确:中国人喜欢较为含蓄的表达情感,中国的传统散文作品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蕴藏于写景、叙事之中,因此,分析这类作品我们要善于通过对景物、色彩等的分析来体味作者的情感。本文五幅秋景图,既是写北京秋景的,也是抒发个人感情的,学生即可通过对秋景的分析,体味作者的情感,即本文的“神”。(一)局部研读,分组讨论、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立足文本,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点拨补充。(1)秋晨院落指名学生读
25、课文,其余学生细细品味、思考,作者通过对那些景物的描写,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清”,同时也写“静”;作者坐在“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写出了作者清静、清闲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清”的特点;作者“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写“静”;“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一椽破屋”“破壁腰”等,处处都体现了体现了“悲凉”之感。“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子美
26、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静的境界点拨:“一椽破屋”“破壁腰”等都是北京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读到这里,让我们想起了老北京那青砖碧瓦的四合院,想到北平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一种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油然而生。然而作者却怀恋它,实际上是怀恋一种历史沧桑的悠久、厚重与深沉。(板书:怀恋之情、热爱之情)(2)秋槐落蕊明确: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作者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的特点。“扫街的在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的特点。“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体现
27、出作者的寂寞与欣喜之感。(板书:喜爱之情)(3)秋蝉残鸣听觉形象明确:蝉,大概初秋出现,晚秋消失,能见得到阳光的日子总共不到三个月,这时,正值暮秋,即便是它的“嘶叫”也是“衰弱的残生”,蝉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叫声也显得凄凉。柳永有词:“寒蝉凄切”,王维有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同样给人一种凄婉之感。(板书:叹惋之情)(4)秋雨话凉a、学生集体朗读这一段b、指名学生表演对话明确:“在灰沉沉的天地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下起雨来了。”这雨的“息列索落”是何等的悲凉!雨后空气清洁凉爽,充分体现出本文“清”的特点;作者写景不拖泥带水,雨过云卷,写的活灵活现,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板书:喜
28、悦之情)(5)秋果奇佳明确:这一段作者虽然说果树奇景“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然而本段里面却蕴含着,事物从全盛时期到衰败时期过度,使作者感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板书:惋惜之情)(二)散文除过寓情于景之外,有时候也会通过议论或直接抒情表达感情,现在,同学们找一下本篇文章有没有通过议论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语段?明确:2、12、13段(1)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可文中为什么在第二段与第十三段却一再写到南国之秋?明确: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目的即是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对比(南北两地)、
29、有来自时间对比。(已将近十余年了)(热爱之情)(2)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明确:课文12段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从古今中外文人“咏秋”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揭示赞颂自然之秋的人文意蕴,进一步赞颂故都的秋味,饱含着深深的喜爱之情。(喜爱之情、赞美之情)(三)本文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或段落吗?明确:第十四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本段作者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竟然愿意用生命来换取,足见作者对故都的喜爱、热爱之情。
30、(喜爱之情、热爱之情)(四)“神”的小结本文通过五幅秋景图的描绘,通过议论、抒情段的表达,为我们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喜爱、思念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形成了这篇散文的“神”。三、课堂小结本篇散文的“形”即五幅“秋景图”,“神”即是作者对故都的思想感情,“形”与“神”是通过文章的整体特点“清、静、悲凉”结合起来的,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形到神、形神紧扣,浑然一体。四、迁移训练、作业布置仿照天净沙秋思写一首天净沙故都的秋。教师示例:小院破屋香茗,碧天青草蓝花。鸽飞蝉鸣雨下,天气凉啦,故都秋景极佳。五、板书设计形(人、事、景、物)结合点神(思想情感)五秋晨院落清热爱之情幅秋槐落蕊怀
31、恋之情借景抒情秋秋蝉残鸣静喜爱之情寓情于景景秋雨话凉叹惋之情情景交融图秋日胜果悲凉赞美之情故都的秋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中第一单元的故都的秋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3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虽然都知道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对这句话的含义却理解不够,所以本节课想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形”与“神”的关系,教给学生阅读散文一种方法与技巧。同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这一单元为散文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充分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
33、“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散文是如何从“形”过度到“神”的,“形”与“神”是如何结合联系起来的?“形”与“神”的关系是什么?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法解析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
34、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主要采取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学法解析勾画圈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自主探究法:亲自实践,巩固提高;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四、教学过程说明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回顾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五幅“秋景图”和文章的整体特点,学生很快答出内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讨论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
35、做好充分的铺垫。环节二:局部研读、感知课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研讨五幅秋景图,看看它们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散文是如何从“形”过度到“神”的,“形”与“神”是如何结合联系起来的?“形”与“神”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环节,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立足文本,讨论交流,最后推荐一位同学发言,集体交流,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点拨补充。学生详细分析了五幅图景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同时、体味作者除过寓情于景之外,散文有时候也会通过议论或直接抒情表达感情,最后让学生对“神”进行小结
36、。得出本文通过五幅秋景图的描绘,通过议论、抒情段的表达,为我们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喜爱思念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形成了这篇散文的“神”。环节三:整理知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小结出本篇散文的“形”即五幅“秋景图”,“神”即是作者对故都的思想感情,“形”与“神”是通过文章的整体特点“清、静、悲凉”结合起来的,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形到神、形神紧扣,浑然一体。环节四:延伸拓展,高考链接这一环节分两部分1、方法点拨阅读散文,先分析“形”,再分析“神”,分析“形”重点把握作者描绘人事景物的特点,分析“神”重点分析人、事、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各种问题便迎刃而解。
37、2、高考链接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散文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做散文阅读的题目,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刚才我们对散文阅读方法进行了总结,那么现在请大家把资源与学案打开翻到第18页,为了节省时间,老师选了一首接近散文的词,大家运用老师刚才教的方法,完成第三题。并且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给以评价。环节五:走出文本,迁移训练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试着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教师示例:小院破屋香茗,碧天青草蓝花。鸽飞蝉鸣雨下,天气凉啦,故都秋景极佳。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
38、新精神。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4句以上。2仿照天净沙秋思扑捉课文中秋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作业一的目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作业二的目的是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五、板书设计形(人、事、景、物)结合点神(思想情感)五秋晨院落清热爱之情幅秋槐落蕊怀恋之情借景抒情秋秋蝉残鸣静喜爱之情寓情于景景秋雨话凉叹惋之情情景交融图秋日胜果悲凉赞美之情本板书设计明确的向学生展现了“形”与“神”的关系,同时,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充分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分享:故都的秋说课稿2说教材:
39、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辞优美,感情深厚。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平独特的秋景,折射了作者因时代风云和个人遭际而造就的独特心境以及作者对这份心境的珍视之情。说过程:我的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重心”,“一条线索”指的就是以朗读为线索,“两个重心”指的是以“品味文字”和“揣摩情感”为重心。根据这个思路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品评感受文句2、缘景入情,揣摩体味情感教学重点:品评感受文句,揣摩体味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这份情感产生的复杂原因,感受作者对这份情感的珍视之情。为此,我的导入语设定为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75年前郁达夫凭借他独特的心态和细腻的笔触
40、写出的故都的秋就是他心灵世界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美文,感受作者独特的心灵世界。步骤一美读课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所以我这样来引出“读”者一环节,文学是生命的酒,惟有有感情的朗读,方能体味其香醇。1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并说说感受(限3人)2老师背诵自己最欣赏的文字3、学生齐读第12段步骤二缘景入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没有单纯的风景,尤其是这篇文字情
41、与景水乳交融。所以从具体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特点,品味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中以“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品读他们眼中的情与景。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1、读了课文之后,我们知道郁达夫心中的秋是清、静、悲凉的,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故都秋的特点,作者描绘了五幅秋天的图景,分别是“破院赏秋”、“落蕊知秋”、“寒蝉啼秋”、“闲人话秋”、“硕果绘秋”。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品味景物,探究景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认真品读,说说这幅画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可按这样的格式:我们组赏析的是_图,在这幅图中,作者
42、描写了_景物。其中_词句体现了作者_的情感 。赏析示例:我们组欣赏的是“破院赏秋”图,在这幅图中,作者描绘了破旧的老屋,斑驳的墙壁,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的牵牛花以及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整个画面显得纯净、疏朗、清凉。其中“细数”和“静对”两个动词,既表现出作者的清闲,又显露了内心的落寞。“破屋”“破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些词句表面上描摹的是景物的衰败,实则是作者内心无限悲凉的生动写照。2、选取刚才研习的五幅画里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格式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故都的秋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_它就在作者孤寂落寞的心里续写与仿写既
43、是高考考点,同时这种方式又把本文零散的意象整合成一首简短的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心中的落寞。附示例:牵牛花的蓝朵里槐树的落蕊里扫帚的丝纹里秋蝉的残声里秋雨的雨滴里都市闲人的微叹声里3、通过以上探究,我们仿佛触到了作者那颗纤细敏感的心,感受到了那种悲凉、孤寂、落寞的情怀。有人说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家的生命的根里流淌出来的,作者的生命到底有怎样的历程?作者缘何对古都的秋有这样独特的感受?根源到底在哪?(师讲)这一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本文的难点而设。读文品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落寞,但他们很难理解这种落寞的浓厚,更难理解作者对这种浓厚落寞的珍视,而背景就是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凭
44、借。本文涉及的背景又较为复杂,所以我采取老师讲解的方式,具体内容如下:经历:三岁丧父,十七岁留学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30岁时爱子夭折背景:1934年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文风:细、清、真。他本身追求“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由此可以看出,文中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看似是淡淡的情感,实则是浓厚的悲凉,是时代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中投下的阴影,决不仅仅是对故都秋的感受,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写的是生命的秋天,人生的秋。但令我震撼的是,面对这样的人生,作者没有马致远的落魄,也没有杜甫的沉郁顿挫,相反他是以一中欣赏乃至享受的姿态来面对着以切的。如果你去翻阅他的散文集,你会发现他对这样的人生带给他的孤独和悲凉实则是非常珍视的。他在散文集北国的微音里这样写道:“仿吾,我说你还是保守者独身主义,不要结婚的好!恐怕你若结了婚,一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