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1、四(一)班一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比女生多4|人,四(一)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_|_2、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_|_3、在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有一条1米宽的花圃。在花圃里栽有牡丹花,每棵占地1平方米,一|共要栽多少棵?(先画出示意图,再解答)_|_|_4、甲仓库存粮是乙仓库的5倍。如果从甲仓库运12吨去乙仓库,两|个仓库的存粮数就一样多。原来甲、乙两个仓库各存粮多少吨?(先画图|整理,再解答)_|_5、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
2、筐少10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_|_6|、甲、乙两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打字,2分钟共打了240个字,|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多打10个字,甲、乙两人每分钟各打多少|个字?_|_7、A、B两校共有学生864人,为了|照顾学生就近入学,从A校调入B校32人,这样A校学生还比B校多|48人,A、B两校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_|_|_8、波波有圆珠笔30支,亮亮有圆珠笔|15支,问亮亮给波波多少支后,波波的圆珠笔支数是亮亮的8倍?|_9、|苹果和梨共40千克,苹果比梨多2袋,苹果和|梨每袋都重5千克,问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_|_1|0、长方形操场的长与宽相差80米,沿操场跑一周是400米,求这个操|场的长
3、与宽是多少米?_|_1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86米,长比宽多3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_|_1|2、一个长方形操场,长70米,宽40米。扩建时,操场的长增加了4|0米,宽增加到60米。操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_|_13|、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是18米,四周有一条2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_|_1|4、我们学校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0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_|_15、一个正方形花坛长5米,四周有一条1米宽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_|_16、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
4、增加5米或宽增加8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_|_|_17、有三块布料一共190米,第二块比第一块长20|米,第三块比第二块长30米每块布料各长多少米?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_|_|_18、有3条绳子,共长95米,第
5、一条比第二条长7米,第二条比第三|条长8米,问3条绳子各长多少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
6、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_|_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
7、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