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氏精品堂(武侯立交总校) 小学文言文练习教师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 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离开) (2)破之(击破)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答: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答: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译文:司马光7
2、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给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二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
3、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拱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1.解释下列词语。嬉:(游戏,玩耍) 贾人:(商人)2. 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孟母三迁。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
4、,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曾子:孔子的弟子;女:通“汝”;顾:回
5、来;彘:猪;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曾子之妻之市听父母之教B.其子随之而泣今子欺之C.汝还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阻止)(2)遂烹彘也(于是,就)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答:略。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他说:“
6、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兔走触株(跑) 因释其耒而守株(放下)而身为宋国笑(自己) 冀复得兔(希望)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答: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7、。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守株待兔。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8、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以至于斯也(这样) 从而谢焉(道谢) 2.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答: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做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被引用的话语,也成为维护个人尊严,宁折不屈的大丈夫行为的典范。译文: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摆放食物在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水,说
9、道:“喂!来吃!”(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跟在后面向(饥民)道歉,最后(饥饿的人)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六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10、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凿壁偷光。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答: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只是光线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知道,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
11、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七、尹翁归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
12、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
13、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斗变:斗殴闹事。.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秉:执掌。.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妨碍。.汝不任事也任:胜任。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甚奇其对 代词,他的。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代词,指“我”。定国乃谓邑子曰 副词,就。 今君乃亡赵走燕 副词,竟然。.与相同,与不同。 .
14、与不同,与相同。.与不同,与不同。 .与相同,与相同。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并列关系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因果关系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转折关系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因果关系. .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D)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 .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尹翁
15、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属县长吏虽中伤。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又不可干以私。(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译文:尹
16、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
17、,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八、指鹿为马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
18、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一、 解释下列的加点字。1.赵高欲为乱 作 2.谓鹿为马 是3.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有的人 4.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 假借二、请揣摩“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中“因”的意思,请从下列句中双引号词语中选出与它不同的一项( A )A未若柳絮“因”风起 B蒙“乃”始就学 C肃“遂”拜孟母 D屠“乃”奔倚其下三、有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答:一个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人、同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四、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答: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译文:八月己亥
19、日,赵高想作乱,恐怕群臣不听他的,于是他先做试探,牵着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叫鹿作马。”赵高就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有的沉默着不表态,有的说是马来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后来)就暗中借法律手段,陷害了那些说是鹿的人。此后,大臣们都害怕赵高。九、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1.翻译下列加点的字: 又北二百里 向北 其上多柘木 代发鸠之山有鸟焉 补充音节,不译 溺而不返 被淹死以
20、堙于东海 用 东流注于河 海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答: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3.精卫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变成了鸟?(简要回答)答: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4.翻译: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答:状像鸟一样,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答:表达了古人坚持不懈,勇敢的精神。译文:往北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发鸠山,发鸠山上有许多柘木。那里有一种鸟,其形状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本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日她到东海游水,淹死再也没回来,变作了精卫鸟。它长年累
21、月地以嘴含著西山的树枝、石头丢入海里,想将东海给填平。十、梁国杨氏(s sh)之子九岁,甚(shn shng)聪惠。 孔君平诣(zh y)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i w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n qng)。”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二、解释文中语句。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答: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2.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答: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3.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答:孩子马上回答说
22、:“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十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3、?1、解释字义。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吾欲之南海 到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子何恃而往 凭借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答: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立志。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够去(南海)。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露
24、出惭愧的神色。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十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字义。(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交往(2)如入鲍鱼之肆 店铺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答: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答:靠着朱砂的变红,
25、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译文: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十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
26、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 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译文: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
27、(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十四、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字义。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向 臣安敢戏其君 戏弄孰与昧行乎 昏暗 何不炳烛乎 点燃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答: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答: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
28、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十五、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
29、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邻居有烛而不逮 及、到,此指照射过来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报酬资给以书 把 遂成大学 于是,就2翻译下面的句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答: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
30、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富人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被其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十六、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替、给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通“悦”,愉快、高兴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喜
31、欢、喜爱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滥竽充数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齐国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答:他可能会继续去骗人,最后被人发现,抓去官府。他可能会吸取教训,去学习一种技艺,用劳动换取报酬,好好做人。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十七、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32、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逆:违抗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 做首领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认为(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对的 (4)兽见之皆走 逃跑2、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狐假虎威,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
33、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狗仗人势,它们都是用来比喻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一类人。4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答:这只狐狸很聪明,虽然它欺骗了老虎,但是它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这只狐狸虽然逃出了虎口,但是狡诈的手法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穿,它不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
34、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十八、楚人有鬻(y)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卖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代词,代指盾。(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同时存在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自相矛盾来
35、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答:瞠目结舌、目瞪口呆。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十九、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zh)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36、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准备,将要 (2)我能为之足 给、替(3)蛇固无足 本来、原来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丢失,失去2翻译文言句子。(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画蛇添足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为人处世,
37、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否则,对人对事,总是有害的。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二十、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
38、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展开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抬(起) (4)童子方欲弹黄雀 正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
39、树桩。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答: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蝉正在展开翅膀放声鸣叫,想要吸饮清晨的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蝉的身后,它缩着脖子,想要啄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身旁。黄雀正想要吃螳螂,却不知大树下有个童子正拿着弹弓在榆树下,面对着黄雀,准备拿弹弓射它。这个童子正想要拿弹弓射黄雀,却不知前面有一个很深的坑,后面有一个砍树的人。二十一、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40、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解释字义。(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通“无”,没有 (2)因往晓之 告诉,使人明白(3)其人舍然大喜 放心的样子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杞人忧天的
41、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没根据更没必要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 “忧天”的杞人的?答:这位杞国人是一个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他不去思考一些符合实际的事,反而去思考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并为之烦恼忧愁,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未来有很多会发生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关键要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6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