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2 ,大小:36.50KB ,
文档编号:5755492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755492.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 32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DOC 32页).doc

1、精品文档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 一、常识填空题 1注音暴霜露弊在赂秦 革灭殆尽 胜负之数为国者 洎牧以谗诛 2文学常识 六国论选自_,作者_,著名_家,他的两个儿子_、_也以文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 3.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至丹以荆卿为计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暴秦之欲无厌 图穷匕见 当与秦相较 5.解释下边划线词语 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思厥先祖父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刺客不行 6.一词多义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其子,择师而教

2、之 盖失强援盖世英雄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前后判若两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解析加点词的含义 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存亡之理 率赂秦耶 苟以天下之大 用武而不终洎牧以谗诛终继五国迁灭 下而从六国 为国者 二、基础选择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或未易量 奉之弥繁 B.弊在赂秦 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 C.暴霜露革灭殆尽之际小则获邑 D.胜负之数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思厥先祖父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3、 A.B. C. D. 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革灭殆尽之际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句式分类正确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势弱于秦 赵尝五战于秦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师不必贤于弟子 洎牧以谗诛 A./B./C./D./ 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 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李牧连却之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破灭,非兵

4、不利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小则获邑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 兵:武器奉之弥繁 繁:多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始有远略 始:起初 D.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此言得之 之:它,上面所说的道理 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

5、国破亡之故事 三、能力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 “三国”指 “刺客”指 “良将”

6、指 翻译划线的句子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 而: 之: 2.对划线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

7、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课后练习答案 一、常识填空题 p l di shwi j 嘉祐集笺注 苏洵 散文苏轼 苏辙 三苏 齐 它,指土地 六国、秦 刺秦王、抗秦 厌餍见现 当倘 旧事 那实际情况 以致 可以凭借 祖辈、父辈 智慧力量 不去 珍惜/爱 因为/超过 决定/明显 好像、如同/还、仍然 交互 其 理数、命运 都 如果 坚持到最后 等到灭亡 自取下策 治理 二、基础选择题 A C 厥:其;之:我 渠:他 尔曹:你们 之:它 无 BC A危险;BC几乎;

8、 D恐怕 B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CCB D “因为”;A凭借、B以致、C来 B 三、能力阅读题 亲近、交好 招致 两次 因为、由于 韩、魏、楚;荆卿;李牧;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在别国之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功效。 以:凭借来而:却而且之:的他们 C B 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9、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

10、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 国 论 字音字形 贿赂 城邑 暴霜露荆棘草芥 弥繁颠覆谗言邯郸 百战不殆 一、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 二、重点实词 1非兵不利2. 率赂秦耶3.思厥先祖父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11、判矣.理固宜然 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9.暴秦之欲无厌 10.洎牧以谗诛 11.诚不得已 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5、后秦击赵者再 四、古今异义 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 思厥先祖父 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刺客不行 五、词类活用 1.不能独完.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李牧连却之6.日削月割 六、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洎牧以谗诛.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

12、下之大 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举以予人 七、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率赂秦耶 率:全部 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 暴霜露,斩荆棘 暴:bao 暴露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始速祸焉速:很快 洎牧以谗诛 洎:ji 等到 当与

13、秦相较 当:应当 或未易量易:轻易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侵略 AB CD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洎牧以谗诛 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可谓智力孤危剌客不行,良将犹在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至于颠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B.C.D.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

14、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

15、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 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

16、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藉之以蔽其西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阴助其急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5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6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17、?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7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8、默写 古人云:“”此言得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_,_。_。

18、思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 有如此之势,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 1B 2D 3D 4答案:遮蔽 挺身而出 暗中 发展到?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5答案:B 6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答案:C 7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

19、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答案:A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 暴霜露 B思厥先祖父 胜负之数 C弊在赂秦 为国者 D不得下咽 洎牧以谗诛 提示:A项中“暴”读“p”;C项中“为”读“wi”;D项中“洎”读“j”。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

20、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联网 B C D 提示:“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

21、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B CD 提示: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

22、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

23、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破灭之道也 率赂秦耶 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诸侯之所亡 以有尺寸之地 A B C D 提示: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 AB C D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

24、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 10翻译下列句子。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

25、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 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弊在赂秦 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洎牧以谗诛 日削月割 A B C D 答案:C 解析:“赂”应读“”,

26、“暴”应读“”,“削”应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答案:B 解析:B项,厌:满足。 3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前“兵”指“兵器”,后“兵”指“战略,战术”;B项前“以”是“因为”,后“以”是顺承连词;C项前“或”为“或许”,后“或”为“有的人”。D项两个“则”均为“那么”。 4下列加点词语

27、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5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28、,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意思相同,指代的对象也相同。 B与意思相同,指代的对象不同。 C与意思不同,指代的对象相同。 D与意思不同,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答案:D 解析:损失的,灭亡,指代秦国,指代六国。 7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 日

29、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 不赂者以赂者丧 A/ B/ C/ D/ 答案:A 解析:介词,“用”;连词,表结果;介词,“把”;介词,“因为”。 8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答案:D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

30、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答案:C 9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B 10“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 答案:上面说的道理 1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语出自_和_。 答案:史记?魏世家 战国策?魏策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

31、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

32、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窃怪天下之诸侯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未可专以罪秦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 B C D 答案:C 解析:责怪;排斥,抵挡;认为秦有罪;挟制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而四国休息于内 A B C D 答案:D 解析:古:崤山以西。古:挺身而出。古:休养生息。 1

33、4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 答案:B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A 1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17默写下列名句。 六国破灭,_,_,_。 不赂者以赂者丧。_,_。_。 思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 有如此之势,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 答案: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暴霜露 斩荆棘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2 / 32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