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上期语文强化练习(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早期的测量技术相传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就是说,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握着规和矩。“准”和“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规”是校正圆的工具,而“矩”则是画方形的曲尺。尽管这些测量工具不一定真发明于大禹时代,但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这些工具,也说明至迟在战国后期或汉初已经有了专门的测量人员。诗经大雅中有一篇公刘,其中有一句称公刘“既景乃冈”,就是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以确定方向。公刘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5世纪末。周礼考工记称匠人“水地以县”,根据郑玄的解释,“水地以县”就是“于四角立直而县以水,望
2、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从这一记载看来,当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周礼的成书不会晚于战国时期,而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肯定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并有方法同时测量山高及远。指南车和计里鼓车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还为人们提供了利用天象来定位的条件。诗经中小雅大东有“维南有箕”(南有箕星)、“维北有斗”(北有斗星)这样的诗句,这首诗大致作于公元前684年前,证明当时人已经知道利用星座的位置来确定方向。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方向已有东、西、南、北
3、四个,尚书禹贡中增加到八个。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由八干、四雏组成了12个方位。而在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一书的天文训中,已出现了24个方位。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就能构成测量方位的仪器,可以测出山川城郭的具体位置,比较精确地表示在平面图上。“十字仪”或测距仪曾经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测量工具,一般认为,是由普罗旺斯的犹太学者利瓦伊本格尔森在1321年首先提到的。这种测距仪可以用来测量那些无法到达的或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然而北宋科学家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2世纪末,用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原理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王刘宠却依靠他神奇的射技暂
4、时保持了一方平安,后汉书卷五十有这样的记载:“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宠有强弩数千张。”刘宠能“十发十中”的秘诀,据华峤的解释是“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境,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由于这几句话相当隐晦难懂,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沈括在海州时,有人在地下挖到一只弩机,沈括看到后,觉得很奇怪:用它来观测山的整个宽度时,弩机上的距离很长,而用来观测山腰的一小部分时,弩机上的距离就很短。弩座看来就像一把带有分、寸刻度的尺。沈括认为,原设计者的用意是,当发弩人把箭架在不同的点,并用眼对准箭镞的两端时,他就可以在此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就能计算出山的高
5、度,就像数学家所用的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这时,沈括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所谓“天覆地载”,是指双手握弩的姿势,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所谓“参连为奇”,是指箭镞在所标刻度上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又取决于目标的远近,这样就能确定弩的合适仰角。这一原理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_致。“三经三纬”,是设在一个框架上的,射手利用它们就可以上下左右地瞄准目标了。(选自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有删改)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根据传说,大禹在治水时,用到了许多测量工具,他不仅要对物体的平、直进行测定,还要校正物体圆否。B. 大约公元前15世纪末,古人已经可以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
6、影来确定方向了。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的句子。C. 有文献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测量山高、谷深、距离,或者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已经有多种方法。D. 尚书中记载的方向多至八个,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已经出现了12个方位,而淮南子一书中,已出现了24个方位。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至迟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甚至有可能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B. 指南车和计里鼓车极可能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古代测量技术的巨大进步。C. “十字仪”或测距仪曾是欧洲最重要的测量工具,然而
7、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2世纪末,相同原理的测量工具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D. 发弩人可以在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能计算出山的高度,就像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沈括认为他理解了原设计者的用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很早之前人们丁就已经可以巧妙地利用星座位置来确定方位。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能使地图的绘制更为精确。B. 一般认为,“十字仪”或测距仪是犹太学者在14世纪首先提到的一种测量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测量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C. 对于刘宠的弩的记载的话语相当隐晦难懂,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沈括看到弩机实物,才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D. 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
8、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一致的是所谓“参连为奇”,根据目标远近,箭镞放在适当位置,确定弩的合适仰角。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为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
9、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
10、、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C昔魏文帝著令/帝
11、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帝王祭祀时用
12、牛、羊和猪当祭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谏言受到皇帝好评。C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D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三、阅读
13、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地思考却有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要“量身定做”,不要“”。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
14、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唯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手忙脚乱千人一面蜂拥而上崭露头角B.眼花缭乱千篇一律一哄而上脱颖而出C.手忙脚乱千人一面一哄而上脱颖而出D.眼花缭乱千篇一律蜂拥而上崭露头角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
15、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
16、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一环重要的引才政策,也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班级 姓名 题号123456789答案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高三下期语文选择题专项练习(1)参考答案一、【答案】1. C 2. C 3. C【1题详解】题干
17、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表述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或者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已经有多种方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周碑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并有方法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只是说“有方法”,并没有说“有多种方法”。故选C。【2题详解】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18、。C项,“相同原理的测量工具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说法错误,文章只是说“用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原理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故选C。【3题详解】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理解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C项,“对于刘宠的弩的记载的话语相当隐晦难懂,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沈括看到弩机实物,才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说法错误,沈括在海州时,有人在地下挖到一只弩机,但文章并没有说这只弩机是否就是刘宠的弩机实物。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19、。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20、“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二、4、解析:选D通过“奈何乎”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可排除A、B;从判断句“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看,“者”后应停顿,再排除C。5、解析:选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6. A 解析:选D根据文本后三行,唐高宗“止赙物而已”,可见此项“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等内容理解错误。13. (1)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
21、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或: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或:让)夷狄取笑。(2)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参考译文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细绢作为治丧的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任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皇失措。
22、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或: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或:让)夷狄取笑,所以这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
23、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传位事就此作罢。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
24、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下诏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 三、7、答案B解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
25、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8、答案C解析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项,最后一个分句“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缺少谓语,成为一个短语;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糅。9、答案A解析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能否”“是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项,“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与“一环重要的引才政策”搭配不当;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