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一)教材地位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
2、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
3、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自制教具及实验改进:由于我校是农村薄弱学校,原只配一套斜面小车,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且在测试中发现:当斜面坡度太小时,小车不能下滑,坡度稍大时,小车容易驶出木板发生侧翻。因此,我设计了12套“轨道斜面”,即把线槽(电工用)固定在木板(或木直尺)上做斜面,用玻璃球代替小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且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每套成本不到1.5块钱)。可移动挡板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新课引入首先播放戏水乐园中滑水梯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生活中学生普遍有过的经历:骑自行车下坡
4、。仔细观察,回想体会。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1、自行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2、测斜面小车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计算?学生借助于个人体会提出猜想:越往下感觉越快。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回答: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1、开拓学生思维。2、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设计实验1、指导学生阅读物理实验报告册P.6实验步骤。2、要求改变木板的坡度做2次实验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改变坡度做2次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更能帮助学生对平均速度意义的理解。分组实验1
5、、提醒学生实验时,要使木板保持很小的坡度,以方便测量时间,注意长度测量的正确性。2、以倒计时的方式统一计时开始时刻,避免了合作时个人反应造成的时间误差。1、小比赛:各小组计时员用停表估测20秒,看谁估时最准确。2、测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半程的平均速度。4、改变坡度,重做2、3步。1、巩固对停表的正确使用。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数据处理1、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2、由于要测量的数据较多,提醒学生注意数据的对应性。设计表格,认真计算。通过测量计算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交流、评估1、投影学生处理好的数据分
6、析总结规律。2、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小结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课后作业1、写出实验报告。2、请你设计测出3路公共汽车从海滨公园到北海银滩的平均速度的方案。1、学会写实验报告。2、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四、实验步骤: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见物理实验报告册P.7表16. 六、结论:小车在下坡过程中速度变快。